大学办学“特色”的误读与新解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vi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与转型及国际国内各高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的办学特色逐渐成为一个普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解读和构建大学的办学特色,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学界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解并没有随着这一研究的日趋深入而变得清晰,反而存在较为严重的误读和误解现象,导致了理论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实践指导性作用的发挥并不能令人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依然不能够准确定位自身,而是一味求全求大,走上高喊“特色发展”口号却实际上日益趋同、缺乏特色的“伪特色化发展”之路。由此,真正创建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彰显大学的个性化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对大学“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对办学特色的本质内涵、基本属性和构建方式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澄清认识:大学办学特色的三维度辨析
  当前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解读,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类型:其一是过程说,即从办学特色的形成历程上解读办学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大学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专有性或显著性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显著特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1];其二是属性说,即将独特、优质、鲜明、个性等词汇作为表征大学办学特色的根本属性,代表性的观点如“大学的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2]其三是需求说,即从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界定办学特色,代表性的观点如“大学办学特色就是高等学校凭借其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而不同的社会需求是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得到满足的”[3]。应该说,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能够概括大学办学特色的基本内涵,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对于概念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往往容易造成对办学特色的误读,由此,需要从学理上对办学特色概念之中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进行重新解读。
  (一)办学特色:事实陈述还是价值判断
  办学特色的核心词汇是特色,探究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首先要对“特色”一词进行词源学上的解读。笔者查阅了相关典籍,仅在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中找到了特色这一词条,解释为“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色彩、风格等”。从这样的解释看,在词汇学上,“特色”一词具有中性的意义,引申为事物区别于他者的不同之处。但是将“特色”一词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教育事业的独特性质,显然办学特色也就不可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中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办学特色不仅应该是一种表征一所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事实陈述,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表征这种不同背后所彰显的积极向上的价值意义。这就意味着评价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特色,不能仅从“区别”、“差异”、“特别”的角度去聚焦于大学办学的“特别之处”,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发现隐藏在这些特别之处背后那些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出色之处”。大学特色之所以“特”,不仅仅在于与其他大学的区别,还在于有功效,没有功效不能称之为有特色。大学特色功效的大小取决于构成大学特色要素所形成的结构,取决于大学主体的价值选择,取决于大学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贡献的大小。[4]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学的办学特色,应为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仅为一种事实陈述。
  (二)办学特色:整体风格还是局部优势
  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类型包括办学理念特色、大学精神特色、学科专业特色、育人模式特色、人才特色等几个方面。并且认为,办学特色的这五个体现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办学特色既可能是学校办学整体情形的描述,也可能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某一领域的点睛之笔。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在创造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多是将视角集中于宏观的层面,将办学特色仅仅视作一种整体性的要求,试图通过学校面貌的整体重塑来打造所谓的办学特色。笔者梳理了近十年关于办学特色的相关研究,发现讨论的焦点多集中于宏观领域或者整体风格,针对局部优势或微观领域的探讨并不多见。在笔者看来,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规模的扩张成为普遍的现象,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数量急剧增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在高校中齐头并进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很难用一种统一的风格来规范和表征整个大学的发展情形;另一方面,办学特色不仅彰显学校的风格,也同样在指导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办学特色过于宏观和抽象,不利于其对教育改革实践的现实引导作用之发挥。因此,在办学特色的探索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引导和鼓励局部优势和具体问题的探索。
  (三)办学特色:长期沉淀还是短期效应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办学特色几乎已经成为每一所高校的至高追求,“利用几年的时间,将学校打造成为某某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此之类的表述在很多高校的发展规划中并不少见。这固然表明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和高校办学者的决心,但却也同时反映出了办学特色创建过程中人们的一种盲目急躁的心理,而这些心理往往又是源于人们对于办学特色究竟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沉淀还是一种短期的效应这一认识的模糊。在对高校办学特色的概念界定中,无论是怎样的视角,都不能否认和回避诸如“长期”、“稳定”之类的表述,这充分说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的历史,不仅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和依托,这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理念等,其本身也就是一种办学特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始终认识、尊重和围绕学校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延续学校的历史和命脉,克服行政力量对学校发展定位的不良干预,避免办学特色表述和追求的朝令夕改。那种期颐办学特色能够在短期内形成的思想,实际上是功利主义教育观在高等教育中的真实体现,是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需要的。   综合上述分析,在追求和形成高校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对办学特色这一概念本身存在误解,这种误解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简单地将办学特色理解为办学过程中的与众不同,将办学特色仅仅理解为一种事实性的陈述,忽视了这一概念本身蕴含的价值判断;第二,笼统地将办学特色理解为学校的全部特色,试图从整体上构建和谋求办学过程中的整齐划一,从而容易导致办学特色成为一种“假、大、空”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目标;第三,错误地将办学特色理解为一种短期努力即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忽略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违背了办学特色形成本身的规律性,导致办学特色表述朝令夕改难以持久的不良状况。
  二期待突破:传统办学特色构建方式蕴含的危机
  认识的方式决定行为的方式,由于人们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在办学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在方法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蕴含较为严重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办学特色创建的主体定位上。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都是学校发展的促进者,都是学校风格形成的影响者。在传统的办学特色理解视域中,如果仅仅从制度的层面,在学科建设、理念培育、历史挖掘、评价改革等角度构建大学办学特色,很容易使得师生们形成这样的认识:办学特色是学校管理者确定的,是通过文件、政策的形式表述的,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只要按照办学特色的要求,具体开展相关工作即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只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附庸者,而难以成为学校发展的创造者。真正要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必须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种恰当的运作方式,让师生真正能够在办学特色的创建中发发挥自己的力量,施展自己的才能。
  上述危机,从表面上看是认识领域的问题,但是实际上,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我们似乎很难用一种长远的、微观的和带有价值性的视角去看待学校的办学特色问题。高等教育制度领域的改革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研究所应该提倡的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变革,应该是一种试图通过软件变革达到教育管理特色创建的新思路。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去重新理解和构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克服办学特色认识上的误解导致的办学特色创建危机。
  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重要特点是大学的文化,师生浸润在大学文化之中,以文化熏陶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活动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也就是说,文化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文化活动是师生最常见和参与最广的活动,以文化促进成长是师生最为重要的成长方式。从大学文化的角度思考大学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建设途径,是一种可行的视角。
  三何以可能:以文化重解办学特色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涵上的一致性:以文化解读办学特色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层面看,大学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形成二者本身存在逻辑和内涵上的共性,这种共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1“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本质上的共性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人类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的重要机构而为人们所景仰。现代大学更已处于社会的中心,被誉为人类精神的“灯塔”。[5]文化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近亲”关系,“只有从文化的视野考察高等教育,才能较好地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6]文化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基础,“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离开了文化,教育不仅一事无成,而且自身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7]这也就意味着,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得以存在和立足的基础。特色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大学是保存、传递、创造文化的社会组织,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大学特色应客观必然地反映这一本质,并将大学文化的核心因素———大学的精神和理念作为办学特色的灵魂。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立足于学校丰富的文化土壤,展示学校的文化个性和积淀,反映学校的文化本质。这种一致性意味着优秀而丰富的大学文化是孕育和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土壤,而办学特色又是大学文化的本质所在和灵魂的最高体现。
  2“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内容上的共性
  大学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大学和学校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和组织管理生活中,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总和,[8]是作为学校集体与社会相互作用酝酿而成的,包含了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等基本的内涵。[9]办学特色可以理解为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风貌和品格,它同样包括丰富多元的要素,如宏观领域的治学方略、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微观领域的师生行为、管理制度和校风校貌等,可以说学校的精神和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学科建设是办学特色的有效载体,制度建设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保障,而师生则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依靠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也可以将办学特色的内容解构为理念、制度、师生、环境等基本要素,这与大学文化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异曲同工,也在客观上表征着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角度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切实可行的。
  3“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特征上的共性
  “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在特征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共性。[10]首先,二者都表现出独特性。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管理方式、办学模式甚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之处势必反映在大学文化建设之中,是一所学校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之处。同样,独特性是办学特色的核心属性,大学在寻找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与途径过程中,总是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独特的选择,形成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的特色;其次,二者都表现出稳定性。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持续性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学校、师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纠正作用。同样,大学特色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的,特色一旦形成,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稳定,不因领导的变更而消失;第三,二者都表现出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形成过程之中,二者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过程,都难以一蹴而就,都需要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地扬弃之中曲折前行;最后,二者都表现出教育性。大学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教育的气息,使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大学文化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育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办学特色是学校优质的品格和风貌,这种优质性以能够最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以教育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大学特色的功效不仅体现在大学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大学的育人工作上。   (二)表现上的集中性:以文化重构办学特色的现实基础
  对办学特色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进行梳理,可以清晰地发现办学特色在表现上集中于文化和精神领域,换句话说,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因素在现实之中是构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和灵魂。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得到验证:其一,就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特色看,令人尊重的精神气质是其核心内容,无论是牛津大学的博大宽容和追求卓越,剑桥大学的学术自由和文化融合,哈佛大学的真理为友和独立自由,斯坦福大学的求真务实和创新求异,还是耶鲁大学的“书比钱重要”、“爱真理、追求真理”,这些为人熟知和认可的大学办学特色不仅彰显了大学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蕴含了广博、宽容、自由、理性的价值取向,[11]也深刻表达了大学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其二,就我国当前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实践看,从文化领域入手构建办学特色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的办学特色多体现于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等理念和精神层面,具有抽象化的基本特征,[12]这种精神层面和抽象化特征实际上正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二者只不过是存在表达方式的上差异。
  四路径方法:以文化打造办学特色的基本策略
  在笔者看来,从大学文化建设入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下几种思路和方法是值得尝试的:
  (一)以大学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奠基办学特色创建
  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办学特色是高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源于历史的积淀,又是历史积淀的体现。办学特色的提炼要从学校的办学历史开始,挖掘历史中体现的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并通过特色创建来传承它们。历史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起点,离开了历史,特色就不能称之为特色,只能是一时之想,一时之念。[13]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学校办学历史的研究和传承,很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校史陈列室供学生瞻仰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校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史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很多时候是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普通师生只是校史的学习者,而难以真正将校史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笔者看来,学校办学历史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基础,但是历史不应该只存在于展览馆之中,而应该体现在现实活动之中,与大学文化融为一体。要在大学文化活动中探索和彰显学校的办学历史,一方面,可以举办诸如“追寻我们的历史”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知识竞赛、主题展览;另一方面,在给大学文化活动命名的时候,可以考虑学校的历史,比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大学生学术竞赛叫做“大夏杯”,这就是源于学校历史上曾经名为大夏大学。这样的操作方式,能够让学校的历史更为清晰地展现在师生眼前,这其中蕴含的历史积淀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同时,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的因素,在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中,校园文化酝酿出独特的风格,并成为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在构建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特色办学不仅要体现在有形的学科专业建设、优势学科培育、学生课程教育上,还应特别注意特色文化建设,注重吸收和借鉴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将这种文化精神渗透于有形的学科专业建设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
  过程。[14]
  (二)以大学文化的精髓为指导,引领办学特色创建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大学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但其核心与精髓应该是学校的精神和理念。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对教育工作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包括对人才质量和标准的看法,包括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基本观念。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归根到底却是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出现了问题。对于大学来说,办学理念和精神也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在追寻办学特色的过程中,高校不应该人云亦云,而应该从自己学校业已形成和存在的文化中去努力发掘和提炼,并将其中的精髓作为办学特色创建的灵魂。我们所熟悉的北京大学,从蔡元培校长开始,“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就成为北大文化的精髓和核心,这也同样成为今天北大教育创新和特色创建的灵魂。教育的精髓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和头脑中,不应该只是理论思辨层面的问题,而是要落实到现实的大学文化活动之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系统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并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大学文化中那些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精华转化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师生共享,这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性和核心工作;其次,要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设计丰富的大学文化活动,让大学文化活动彰显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只有如此,学校特色的创建才不至于成为空壳。
  (三)以大学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办学特色创建
  办学特色的彰显,应该通过客观的载体得以实现。对于大学来说,创建办学特色,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围绕定位开展文化活动。办学特色具有微观的属性,一所大学如果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地位、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发挥自己独特的服务职能,那么大学的特色也就自然应运而生。笔者曾参观学习过我国西部的一所普通师范院校,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很简单,那就是服务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大学文化活动多是集中于服务教育、服务教师,开展诸如“寒暑假送教下乡”、“教师与在校学子专业发展结对”、“大学生与贫困中小学生结对”、“贫困中小学生大学行”等活动,这样的活动看上去都不能称作有新意,但是这种主题鲜明的活动却很容易诱发师范生们的教育情怀,能够体现出学校服务西部、服务基础教育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这所学校并不声名显赫,但是却被认为在西部师范教育体系中比较有特色。其次,创建办学特色,需要管理者思路的创新和思维的转换。从当前看,高校教育管理者往往倾向于引进人才、加大投入的外延式办学优势培育,而忽视了大学文化活动等内涵式的培育,忽视了大学文化活动在形成办学优势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在笔者看来,将具体化的大学文化活动和相对抽象的办学特色创建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巩固办学特色创建的效果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当前,各高校无不重视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这个过程中鱼目混珠、杂乱无章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陷入了一种对大学文化的盲目信奉和追求,认为只要有活动,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师生欢迎的,一定是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实际上,大学文化活动要出精品,要为学校发展助力,就必须要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而言,大学文化活动应该是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的。在这样的理念下,一方面,大学举办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就不能再盲目地求多求大,而应该求少求精,真正创办出与学校发展相符合的、为广大师生欢迎的精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处处特色”的假象,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所谓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为办学特色服务,也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为办学特色创建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87-91.
  [2]黄伯云.特色发展:大学办学之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3(1):3-6.
  [3]李志仁.办学特色:高校发展的生命线[J].计算机教育,2004(2):19.
  [4]张相乐.论大学特色的本质[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8.
  [5]傅定涛.文化维度的大学师生关系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4-18.
  [6]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14.
  [7]眭依凡.大学文化理性与文化育人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8.
  [8]刘学国.浅论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6):19.
  [9]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1.
  [10]王健,刘涛.校长如何管理学校:现代学校管理工作100问[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50-151.
  [11]陈永明.大学理念、组织与人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
  [12]杨天平,刘爱生.中国大学办学特色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23-31.
  [13]郭沂.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类型及其形成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9-41.
  [14]戴洪义.大学特色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5):3-5.
其他文献
尿酸是人体嘌呤核苷酸代谢的产物.血清尿酸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尿酸的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近年来,大量的体内、体外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心肌梗
无人机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民用和商用需求环境的进一步延伸,使得无人机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地面监控站也在不断的更新。在设计地面监控站的过程中,要精确实现对自身设备参数
在对深海开发,深空探测等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过程中,高精度的工作要求或是恶劣的工作环境促使机械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机械臂的作用范围的扩大,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严苛
视频监控中背景提取与运动跟踪方法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编码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在军事、医学和科研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背景提取与运动跟踪算法的设计直接影响运动目
由于非线性系统在工程中的广泛存在,使得非线性辨识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成为了当前系统辨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支持向量机能有效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条件下的问题,并具
数字三维示波器(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Oscilloscope)是一种以高波形捕获(或显示刷新率)为基础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它不仅能够捕获和显示信号的时间—幅度事件信息,而且还能以不同的灰度和颜色显示不同事件出现概率等级。数字三维示波器具有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各种优点,此外还能以数字形式产生类似于模拟实时示波器亮度渐次变化的化学荧光效果。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但国内尚无自主研发
表情识别是人工智能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人类最具有感染力的情绪。对笑脸识别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表情识别的发展。特征提取是笑脸识别的关键技术之一。
近十年来,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变电站整体数字化水平低,缺乏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设备之间互操作未能完全实现,致使二次接线复杂,形成一个个数据信息孤岛,因此难以实现数据信息的集成应用和协同操作,数据利用效率低下。经济的发展对供电质量和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输配电系统的变电站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越发迫切,数字化变电站已经成为变电站自
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随着各种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这种冲击性、非线性负载对电能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比如会产生电压扰动、电压畸变、谐波和闪变等问题。同时,现代精
600年前,郑和船队从福州扬帆出海七下西洋,曾踏足非洲东岸。2008年3月,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组织策划了“穿越非洲—龙行天下”记者自驾车无后援跨国远征,去非洲探寻郑和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