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戏中隐藏的「恶意」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1987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的艺术时常充当中介的角色,其目标是使事件达到某种人们所希望的状态,而其途径一般是与神进行接触。最著名、最具视觉说服力的灵媒作品中包括刚果及相邻的中非各民族的“恩基希”(nkisi,复数为minkisi,意思是“药”)——魔力雕像。“恩基希”是容器,里面装的是能让术士们利用死者的力量为生者服务的东西。几乎任何容器都可以成为“恩基希”,但在非洲以外的世界名声最响的“恩基希”是凶神恶煞般的猎人雕像,比如图中的这一个(18.16)。它们被称为“恩孔蒂”(nkon原di,复数为minkondi),它们追捕并惩罚巫婆和作恶者。
  “恩孔蒂”刚开始时只是一个简单的雕像,跟其他任何雕像一样,它也是向雕刻家订制的。为了赋予它力量,术士须在它表面添加一小捆一小捆与死者和“恩孔蒂”将被要求施行的可怕惩罚相关的材料,也可能会加入其他物质。缠绕在这个“恩孔蒂”双腿上的捕猎网提醒它目标是什么,嵌在它眼中的镜子使它能发现正在接近的巫婆。替寻求其帮助的私人主顾甚至整个部落办事的术士念起咒语召唤并激怒“恩孔蒂”,促使它行动起来,激怒它的主要方法是在它身上钉铁钉或猛砍。
  年复一年,铁钉和其他东西越积越多,为“恩孔蒂”令人恐惧的威力提供了视觉证据。
  非洲灵媒艺术的主要类型——而且恐怕是非洲艺术中最伟大的一种——是假面戏。假面戏中包含了雕塑、服装、音乐和情节,所以它不光是要与神灵取得联系,带来改变;它把神本身带到了大众中间。在西方的博物馆里,非洲面具通常是被当作雕塑来展出、欣赏的。但在非洲,面具绝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死物向公众展示。它只存在于运动状态之中,它的角色只有一种,那就是降临人间的神祇的头或脸。
  这张照片中的面具(18.17)是诺沃(Nowo),即特姆内人的一种管理女性事务的妇女组织“邦多”的导师神。邦多社帮助少女为进入成人身份做好准备,然后把她们当作完全成熟的妇人引见给全体族人。与许多非洲社会的情形一样,被认为即将成年的年轻人被从家里带走,集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学习成人的秘密、经受肉体上的严酷考验。在此期间,她们被认为处在一种脆弱的“中间”状态,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
  她们需要神的保护、引导和支持,才能成功地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在这里,诺沃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参加了邦多社的一个仪式。有光泽的黑色面具体现了特姆内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美和端庄气质。环绕着底部的圆环可比作飞蛾的蛹:正如毛虫破蛹而出后会变形一样,少女从邦多社出来后就成了妇女。这些圆环也可看成是水的波纹,因为据说诺沃出生在仙女们居住的池塘或河的深处。绑在诺沃的复杂发髻上的白色头巾表示了她对受她照顾的新入会者的同情,因为在隔离期间,这些新入会者的身体被涂成白色,以示其“中间”状态。
  在面对“伊杰勒”(ijele,18.18)表演时,我们必须抛弃自己事先关于什么是面具的一切想法。作为尼日利亚伊博族最受尊崇的面具,“伊杰勒”只出现在特别重要的人物的葬礼上,将其灵魂迎入来世并降低他从一个生存阶段向另一个过渡的难度。“伊杰勒”有流畅、分层的意思。“伊杰勒”的高大模仿的是蚁丘——在非洲,蚁丘的高度可以到达8 英尺,而且伊博人认为蚁丘是冥界的入口。“伊杰勒”还是一棵圣树,树是生命的象征,贤明的长者们会聚在树枝下讨论大事。“伊杰勒”的“枝桠”上的流苏、镜子和花朵之中有大量人和动物的雕像及其他面具——这实际上是伊博人及其社会的一份图录。许许多多的大眼睛表明了对无时无刻不存在(但通常看不见)的神界的留意。虽然外表庄严,但“伊杰勒”动起来活力十足:倾斜、飞跑、摇晃、旋转。它是只在人间作短暂停留的伟大的意义——关于生命本身的——之树。
  非洲假面戏从面对一小群新入会者的神圣而秘密的表演,到接近世俗娱乐的公共表演,类型不一而足,但从来没有哪一种假面戏是完全世俗的。规模最大的假面戏可以用许多天的时间分阶段表演,以多种面具为主角。代表自然和自然力的神;由祖先和新亡者变成的神;按人的种类或社会角色划分的神,如年轻侍女、铁匠和农夫;代表抽象概念的神,如美或生殖力或智慧——可能都会露面。我们对这种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艺术类型的了解主要来自西方的研究者,如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在“田野考察”上,也就是说,深入不同的非洲村落,观察、拍摄、记录这些表演。但由于假面戏奇特的天性,观察者反而常常觉得自己成了观察的对象。
  图中(阿玛古伊兹,尼日利亚,1983年)戴面具的人是在一个伊博族村子的一次假面戏表演中被人拍下来的。他是“奥尼奥查”(onyeocha),即“白人”。他头戴木髓做的帽盔,手拿木髓做的笔记本和笔,可能是一个来此对这些有趣的非洲人作重要研究的学者。在剧团的其他假面舞者跳舞时,他却不动。相反,他傲慢地看着他们的举动,然后记下笔记。众所周知,欧洲人热衷于把无论什么事都写下来。但这样做,他们能了解到什么呢?表现欧洲政府官员的白人面具是20 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这时的非洲大陆正处在殖民统治之下。在旅游业扶持了许多公共假面戏的今天,扮演游客的假面舞者时有出现。
  本文摘自《世界艺术史九讲》第十八章:伊斯兰艺术和非洲艺术
其他文献
刚刚参加工作的80后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QQ,但是很快老板们开始反感满屋子的“滴滴滴”声,有一段时间,很多公司开始禁止员工在上班期间用QQ聊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爽”的叫停,让乔月猛萌生创业的梦想。  “早年创业,我就是想做一款和QQ有类似功能,但是被允许在工作时间使用的即时通信工具。”乔月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很少,所以在讲话中显得略微羞涩。不过,很难相信
期刊
以智能手机销售为主业的华为终端近来人事变动频繁,除了朱平被任命为新的中国区总裁之外,华为同时还任命许志强为华为终端美国业务总裁,在此之前,华为还任命何明担任美国业务总经理。  尽管华为方面对这几件人事变动解释称都是正常原因,但仍有媒体将之与之前的任正非“指示”相关联。之前,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与华为消费者BG管理团队午餐会上曾指出:“华为消费者BG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我就是我!不要盲目对标
期刊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我国外汇储备五年翻番,总额接近4万亿美元。对许多国人来说,这是个喜讯,因为国家的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又提高了,国力又增强了。但对我国的经济决策者来说,肯定高兴不起来,至少说明了两件事情:一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处于失衡状态,二是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管理起来是件头疼的事情。  对于庞大外汇储备和增速有着多种解读:最多的是贸易盈余,其次是外资及热钱涌入,还有中国国民在海外的服务
期刊
读《大地上的事情》之前我不知道苇岸。听朋友说起这个名字,我还想,这人真行,居然给自己起个笔名叫“伟岸”,估计是那种说话时喜欢叉着腰指手画脚的。在书店看到书,翻了代序,没在意,以为是写农村的散文。后来,爱极了这本书极力推荐我读的朋友特地将书寄来,我见书封宣传语上写着“入选多种语文必修课本”,更以为这书是“大路货”,翻都没翻,放在一边。直到有一天我赶火车,匆忙中抓一本书塞到包里,待到车上才发现是这本《
期刊
之前有几次到成都出差的机会,总喜欢抽空造访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由于一直欣赏诸葛亮,虽前后已有三次参观武侯祠, 每次总有不错的体验。为了解武侯祠更多的历史,第三次特地请了馆内的讲解员陪同,一路讲解武侯祠内的文物与历史,当讲解员介绍到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的石刻时,才知道有这么一段岳飞自比诸葛亮的感触,此感触除了是岳飞当时重要的心情写照之外,以今日企业管理观之,也不失为职业经理人可以
期刊
从目击到接触,电视台与网络视频已经度过了相敬如宾的蜜月期。近期,湖南卫视提出了震撼行业的“不销售,只独播”策略,宣布将打造自己的视频平台;而在此之前,国内王牌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第三季高调宣布花落腾讯视频。两种选择、两个方向,给炒得极火的网台联动提供了两种未来的可能性:一是分道扬镳;二是实现进一步的第四类接触,进入具有“心电感应”的合作新境界。  网台联动到底图什么?  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
期刊
微刺激之说早在业界存在,但官方承认尚是首次。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果。  对政府来说,微妙在于既要平衡内部改革,又要防止投资者(特别是投机者)盲目添乱,因此就出现了被市场评论为“一边刺激,一边又想让市场感觉不到刺激”的艰难战术。但也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微刺激也是不妥的。“
期刊
陈钦:以影像修复历史  我做纪录片是半路出家,这些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三个理念: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才能够做出真正的纪录片出来。还要有良知,有了良知以后你才能去面对真实的历史。然后是真诚,讲真话是作为纪录片人最重要的一个品质。  人类记载历史先后有三种载体:语言、竹简和纸张、还有就是现在的视频,现在乃至未来的主流肯定是视频。我看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太不过瘾了,他只是阶段性地修复了抗战的原貌。他
期刊
印象里我以前好像说过,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关系,它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流转方式,所以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关系。  男人选什么样的女人,女人选什么样的男人,在现实的社会里其实答案很明确:高富帅,白富美。核心是一个富字。所以,你要原谅我前面提到的“财富分配和流转方式”这几个汉字。  前几天,中国著名社交网站“天涯社区”的头条是一篇题为“上海马路上,女比男明显高一个档次”的帖子,作者选取
期刊
Aubrey Cattell是位典型的创客,他很喜欢和儿子一起搞3D创作。“我很享受从设计到3D打印的过程。”作为欧特克公司的业务拓展总监,他同样敏锐地发现中国的很多父母乐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一些学校也采购了3D打印机,采用3D打印技术教孩子们如何创新。  但是,看上去很美好的3D打印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3D打印成本和失败率高、打印精度和效率低、打印材料受限以及3D打印应用普及率低等。“在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