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庭 品味亲情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h_0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十一学校2004级初二(1)区的近300个孩子,都是青春迷茫、躁动成长着的少男少女。在家校联系中,老师听到这样的故事:父亲出差半年之久,回家推门进屋,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儿子,只抬头看了他一眼,一句问候的话也没说,就接着看电视。一个男生在打球的时候跟同学产生了磨擦,来校参与解决问题的母亲“护犊”心切,而站在一旁的儿子却一脸冷漠。这些发生在家长与子女间的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严重的。通过一般的家访或家长会,很难解决。孩子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说明孩子在心理上既不理解家庭、父母,也不了解自己。
  这些问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更深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老师们征求了部分家长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建议,提出了一个综合活动课程计划:走进家庭——献给父母的特殊礼物。让每个学生利用寒假机会,“采访”自己的父母,写父母传记,写家谱,整理家庭相册,给父母送一份新年礼物,也让父母写感受,最后做成一本《走进家庭》“杂志”,并以若干指标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成果。
  
  走进家庭
  
  2006年寒假后,孩子们带着一份份厚重的课程成果回来了。
  “爸爸7岁的一天,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那天从早便很阴暗,尽管已不是冬天了,可雨水却仍如冬天那般冰冷。爸爸出生后,7年的美满生活竟是如此突然的告终了:我的爷爷死了,死于肺结核。在紧接着的一年中,爸爸一家努力用理智去支撑那脆弱的感情。爸爸开始上小学,那时,爸爸的任务是负责照看炉火,爸爸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6年,贪玩的他竟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与此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放学后,爸爸还要经常帮助奶奶喂猪,打扫院子……”
  “我的母亲6岁开始读小学,因为家在农村,所以生活条件艰苦。母亲的学习环境也很差,教室不仅简陋,而且还很潮湿。有时天很暗,母亲还要点油灯看书。放学回家后,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拔草、喂牲畜,照顾弟弟、妹妹,生活又苦又累。”
  “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经济负担,父亲从小就搞起勤工俭学,交学杂费。当时一学期要交4元钱学费,2元钱书费,现在看来,这没有多少钱,但在当时这是很大的一笔数目。父亲自己动手筹集这笔资金。放学以后,先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再去割草喂猪喂羊,节省饲料。清明节以后,当竹笋逐渐长高长大的时候,父亲就去捡竹壳,历时1个月,把捡来的竹笋壳卖给供销社,每年能挣6元钱。夏天,当知了脱壳时,每天一大清早就去捡蝉壳,买给医院,一年能卖4元钱。他还积极参加农业劳动,冒着酷暑插秧、割水稻,为家中挣一些工分。”
  这是孩子们关于爸爸妈妈的传记。透过这些叙述和记录,孩子进入了父母的精神世界,两个截然不同的童年时代开始对话了。陈佳意同学写道:“我通过查询网络,了解到了父母出生地的相关知识和现在的动态。我通过与父母面对面的谈话式的采访,了解到了父母的别样童年和不同的成长经历。我通过与爷爷通电话,寻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对自己的家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父母的传记里,充满了艰辛、勤奋、贫穷、乐趣、奋斗的人生百味,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采访、寻根、家庭相册,亲情与人伦,让教育变得如此温暖,如此和谐。
  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甚至发生了转变。三班班主任贺老师说:读着孩子们的作品,看着家长们的感受,回忆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内心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尽管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被感动,但是这次的感动持续时间之长,感动程度之深,都是非常的。我常常希望自己努力去做学生的朋友,有时我也感觉到应该去做他们的学生,向他们学习,但是终究没有这么强烈。他们在这次活动中给了我最大的影响,正好赶在我父亲的生日之前,我写了10000多字的《成长纪事》送给了我父亲,连同春节期间与他们一起整理的相片,也完成了一本家庭杂志。
  
  感受亲情
  
  走进家庭,课程成果丰富而感人至深。
  胡××同学这样写道:
  这次的综合活动课真正让我体会到父母劳作的辛苦。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工作的繁忙与压力,但是在我面前,他们很少表现出沉重的负担带给他们的疲惫。以前有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一点,但是我没有深刻地思考,认为多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就可以了。通过这次“走进家庭”活动,我感到不仅要让父母身体感到放松,还要在精神上多给他们安慰,和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释放精神上的压力。
  通过与父母的交谈,我知道了他们的成长过程。爸爸的求学经历告诉我,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历经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爸爸在理想与现实中知道如何取舍,我想这是我从爸爸的经历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知道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选择。把握机会,珍惜机遇。这是爸爸对我的忠告,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妈妈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什么是敬业,用她的经历引导我:理想是成功的第一步,用她的信念和一颗热忱的心鞭策我不断前进。
  在与父母讨论学习方法后,我感到自己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加深了一步。爸爸妈妈指出我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还帮助我解决了一些令我困惑的问题,使我明白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
  我非常感谢“走进家庭”活动,它让我与父母有机会进行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通过这次交流,我感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缩小了,兴趣逐渐相投,更有共同语言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理解父母,体贴父母,顾及他们的感受。如果我们都能互相理解,生活会更美好!
  粟××同学的爸爸在他的“感受”中写道:
  关于传、记,对于我来说实不敢当,我认为传应该是成大器的传,记应该是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记。我的成长经历只能称为一段故事,在这段故事中,有生活的艰辛,有成长的幸福,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烦恼。女儿从中汲取的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永远向上的信念,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诚然,我和女儿成长的环境有相当的差异。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极大丰富的21世纪,女儿更应该有能力抗拒各种外来的诱惑,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做起,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对得起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有用之材!
  五班班主任肖老师在她的课程反思中写道:
  当任务刚布置下去,学生有些不解和茫然;为什么在学习任务这么紧张之时,老师还要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呢?当我解释了这次综合活动课的目的后,孩子们开始认真投入到这项任务当中,并在过程中感受着,收获着。一个假期过去了,开学后看到学生交上来的成果,我感觉那是一份份对父母沉甸甸的爱。孩子们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全都呈现于他们的礼物当中,我被孩子们的真诚可爱感动着,也被他们的父母艰辛奋斗的历程感动着,更被学生们家庭的和睦温馨感动着。
  花了几周时间,认真阅读了每个学生的作品, 我们仿佛看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历活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画面:一起收集有关家庭的资料、与祖辈交谈、查找老照片、父母与孩子面对面谈话……画面温馨而美好。是啊,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们也深信:世界上最温馨美好的教育,是孩子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通过对话与交流,学生与父母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心与心的碰撞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浓浓的亲情弥散在四周,家庭氛围和谐而美好。
  一班的王老师在她的一首诗里,由衷地感受着这一综合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感动,
  为着调皮的孩子用细腻的笔触写出父母的伟大,
  为着细心的孩子精心地制作家庭成长的相册,
  为着孩子探究家族历史的那一份执着,
  为着不善表达的孩子对父母的那一份崇拜……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
  为着家族中“民间神医”的光荣过去,
  这给了孩子莫大的激励和骄傲:
  为着父亲教育孩子时说的“我愿意一辈子为中国奉献”,
  这是浮躁的社会中最为纯净的信仰;
  为着已离异的父亲告诉儿子“你应该感谢你的妈妈”,
  这是融于父亲心中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课程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十一学校李金初校长深刻剖析了基础教育深层次问题,提出要克服学校教育的四大弊端:“教育思想的封闭性;教育目标的机械性;教育内容的单一性;教育方法的保守性”,并率先实施了“综合活动课程”。这一课程鲜明的特性是综合性,过程性,研究性,自主性。2006年初寒假“走进家庭”综合活动课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性质。学生们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评价者之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浸润在亲情浓厚的教育氛围里,享受父爱母爱。这对于这些正处在青春萌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而亟需精神引导的孩子,不啻是一次丰盛的心灵大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学校教育便是空中楼阁。家庭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以前我们并没有更多地意识到、或者没有更好地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亲子课程”,让家庭成为重要的课堂,让父母提供宝贵的课程资源,父母的人生经历成为孩子难得的生命教材。“走进家庭”就是让学生走进父母的生命世界,走进感人的亲情世界,从而走进他们自我生命的深层世界。孩子们开始也许茫然不解,当他们倾听父母的人生独自,当他们与父母进行心灵对话的时候,他们从浓郁的亲情里获得了充沛的力量。“走进家庭”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果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把全部的教育责任都交付给学校的老师们,那么,孩子所获得的教育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学校教师要用爱心教育每个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但这还不够。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来自父母的爱。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人们提出“课堂是生命的历程”。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生命课堂,不是读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悟出来的。家庭是生命最本真的生长地,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我们把人伦引进了课程,使学习变成了最朴实的成长历程,使课程成为生命增值的资本,并且让课程有了活的灵魂。我们作为教师,在为学生的一份份亲情“礼物”而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了教育是有生命的,应该富于亲情、激情和温情,应该是和谐的生命栖息地。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北京,100039)
其他文献
高尔基说过:“智慧如果用情感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情智交融的课堂,让学生的情生起来,脑动起来,心飞起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下面就三年级《周长》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智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有效情境,善于沟通学生的心灵,促进他们动情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的情境不能游离于数学之外,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更要为数学知识的
期刊
顶撞一般是指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强烈的语言反驳行为。本文所研究的顶撞行为特指发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因不服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而表示拒绝的语言和行为。  根据诱发顶撞行为的具体情况,可将教学中的顶撞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因拒绝接受教师的批评而引起;第二类,因拒绝接受教师的安排或支配而引起;第三类,因拒绝接受教师的劝告或建议而引起。三类顶撞行为发生的频率依次降低,但一旦发生,则表明师生对立程度和学
期刊
科学教学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索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程观察的开放、课程思考的开放、课程动手的开放以及课程评价的开放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观察的开放    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对科学这门学科来说,训练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要
期刊
我在讲授到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8章第3节《合理膳食》内容时,让七(5)班的全体同学共同参与了《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这个活动。每个同学根据测量出的身高和体重(为了精确,由专门培训过的小组长进行测量,且每项指标都要测量3次,取平均数作为自己的身高体重数值),按照公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计算自己的体质指数,再对照评价指标(体质指数<18.5为营养不良,体质指数在18.5~25之间为正常,体质
期刊
[编者按]2006年12月20日,广西教育学会与本刊在南宁市举办了“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研讨会”,共有38个本刊理事单位代表与会。会上代表争相发言,有理论上的阐析,有具体措施的介绍,也有对前景的展望,从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坚定的信心和务实的精神。本刊特刊发部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林 红(广西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
期刊
因材施教是班主任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实施的思想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往往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班主任只有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提高和转化,才能使所有学生真正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想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应当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期刊
责任障碍,是各种不负责任心理和行为的统称。这些障碍,有的表现为某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的表现为某些行为的失常。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责任障碍,如破坏公物、乱扔纸屑、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等。责任障碍,不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处理不当还会引起不良后果,甚至酿成悲剧。因此,学校和教师重视研究学生的责任障碍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小学生责任障碍的主要表现    1.对自己不负责任
期刊
摘要 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新课改提出的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倡导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不管教学的实际情境,为了生成而生成。这是对生成的误解和滥用,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是在应有的预设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对教学主题的升华。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是实现生成性教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生成性课程 开发 冷思考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反映到具体的课堂
期刊
语言积蓄的问题,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下了功夫,为什么没有成效?为什么学生积蓄的语言缺少活性,会成为僵硬、冰冷、沉睡的石头?学生对于积蓄的语言为什么难以融会贯通,常常发育不良,成为无奈的侏儒?要提升语言积蓄的品质,增强语言积蓄的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启用“三化积蓄”——多样化、活动化、恒常化的积蓄范式。    1.归类图式型积蓄。乔姆斯基认为,小孩子的语言中枢内先天就具有一种接受与识别千变万化的表层语法
期刊
愉快教学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语文教学模式立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摆脱乏味的学习,让学生走出一个惟有“四角的天空”的狭窄的天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一个广阔的世界里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情境教学”的实验田。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