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哲学专著——《普遍联系新论》读后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必珍和李怀君两同志研究“普遍联系”问题,已有多年。他们以往发表的有关文论,引人注目,我是每逢必读。去年,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们联手撰著的《普遍联系新论》,读后更是深受启发。在辩证法研究成果较比“贫困”的年份,能有《新论》这样的哲学专著问世,确属难能可贵。 可贵者之一,在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执著追求。捧读《新论》,此种感觉相当强烈。本来,“普遍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以往的哲学研究中,并不十分显眼。正是在这被人忽视的地方,作者以哲人的眼力发现了“显眼的问题”。于是,他们积年累月,孜孜以求,“青灯黄卷,苦读寒窗”。他们一反那种浮泛学风,下功夫深钻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以此为基,研究中外古今之往论,坦陈自己的独特见解;阐发了普遍联系的性质,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重要 Xu Bianzhen and Li Huaijun have been studying “universal contact” for many years. Their previous published literary criticism, compelling, I read every time. Last year, Henan University Press launched a “new theory of universal contact” jointly written by them and was greatly inspired after reading. It is indeed commendable to have a philosophical monograph such as “New Theory” published in the dialectic research year compared with the “impoverished” year. One of the valuable, in the author’s persistent pursuit of Marxist philosophy. Read “new theory”, this feeling is quite strong. Originally, “universal contact” was an important issu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ut it was not very conspicuous in the previous philosophical studies. It is in this neglected place, the author found the “conspicuous problem” with the philosopher’s eyesight. As a result, they year after year, assiduous, “green light yellow volume, studying hard Windows.” On the contrary, they studied the relevant discourses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their ardor of studying style and studying hard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past theories, frankly expressing their own unique opinions, elaborating on the nature of universal contac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important
其他文献
截至1月29日,除黑龙江外,全国30个省份2012年度经济数据均已揭晓。其中,广东省GDP达5.7万亿元,年均增长10.2%,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4000元,约合8550美元。而
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里早已不是未解的命题。但是,我们在分析以往的所有议论时,则发现这种种解题几乎都是从目的出发去规定、约束和要求手段。似乎一
李秀林教授生前曾倡导哲学课教学方法的研究,认为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构想。哲学教学法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多年的哲学教学实践已经作了肯定的
笔者曾在《论实践》(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一文中,说明实践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现实化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过渡的双向桥梁。
千百年来,无数的人无数次谈论过智慧,但还不曾有过专门探讨智慧的专著;有些书籍虽以智慧为题目,却未以阐发智慧为主旨。因此,认真对智慧进行全面的研究,是今人的重要责任。
一、中介原理矛盾理论或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界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的人把对立统一理解为矛盾双方“光滑地”相互独立,直接
春去冬来,2013年也即将平淡地离我们远去。每一个公证人在回首这一年的辛勤工作时都会感到,一年的工作,不仅是从数字意义上证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更为受益的是,能从点点滴滴
中国公证协会青年工作小组开展“迎五四走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今年是五四运动95周年。为继承五四传统,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立足
<正> 《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6期发表的马俊峰同志的《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的本质》一文(以下简称马文)对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3期所转载,影响较大。但我认为,该文的有些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该文认为唯有反映才是认识的本质的看法,我就不能接受。我认为,创造也是认识的本质不能否定,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使我加深了对此的认识。关于创造也是认识的本质的观点,已有文章论述过,但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广泛影响和公认,又有同志企图否定之。因而,很有必要继续强调和结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3年8月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3.9%,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由于非制造业没有综合指数,通常以商务活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