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步与步罡踏斗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教仪式中法师运用的踏步方法称之为步罡踏斗。步罡踏斗又被称之为禹步。通常二者被视作是等同的。然则禹步产生远远之时期早于道教步罡踏斗的踏步方法。禹步其实是源于古代的一种原始的巫步,此为诸多历史典籍以及考古材料都所证。其后道教吸收了禹步并根据自身理论对禹步进行改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步罡踏斗,时至于此,步罡踏斗乃亦可称之为禹步。
  【关键词】:禹步;步罡踏斗;巫步;科仪
  步罡踏斗,乃道士之踏步方法。乃斋醮科仪之中,道教法师用以礼拜神灵星斗之法术。亦称:飞罡蹑纪、步罡蹑纪、步罡履斗、踏纲步斗等。踏罡之时,需假十尺之地用以为醮坛,上铺罡布(亦称罡单)以象征九重之天。高功法师于罡布之上,握固闭气、掐诀存想,伴以道曲,以成步法。
  通常道教法师所为之步罡踏斗,亦称“禹步”。然则我们并不能简单的把禹步与道教的步罡踏斗等同起来。禹步产生时间远早于道教之步罡踏斗。即便在道教接受了“禹步”之后,禹步转化为踏罡也经历了一个改造的过程。本文拟梳理早期禹步之渊源,及禹步为道教所吸收、变异之过程。
  一、禹步之来源
  道教法师之步罡踏斗虽称禹步,然而禹步并非产生自道教自身。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文献已有“禹步”相关文献。其所产生时期与道教形成时期相去甚远。因此不能直接将禹步等同于道教之踏罡。依据文献记载禹步远远早于道教之步罡踏斗法术。道教对禹步接收改造之后,禹步即与其原初面貌大不相同。是故,笔者认为,对禹步的认识亦应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乃是禹步尚未被道教接收的阶段。第二阶段即道教接收禹步之后,禹步被接受改造而等同于道教科仪中之踏罡。
  文献之中对禹步多有记载。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禹步即跛足。其所依据之文献为《尸子》。《尸子·广泽》曰:“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足无爪,胫无毛,偏枯之病,步不能过,名曰‘禹步’。”[1]偏枯之病,足不相过,即是跛足。是故认为禹步即跛足。此说复有《吕氏春秋》作为佐证。《吕氏春秋· 行论》之说:“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 。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陈奇猷说:“‘步不相过’者,非如常人步行时后足越前足而进,乃双足跳跃而进也。”[2]
  另一种观点认为禹步即巫步。笔者以为,除去跛足观点以外,在禹步尚未经由道教改造之时,禹步当被理解为巫步。虽然在具体巫步的功能上尚需分说。《楚帛书》中有“帝夋(俊)乃为明明之行。共攻(工)禹步,……”[3]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载:“禹步三,勉壹步,呼‘皋!敢告曰:某行无咎!先为禹除道。’”[4]据此帛书秦简,禹步至少出现于秦代以前的观点便能得到确信。按《楚帛书》所载“共工禹步”,则可以有两种认识。其一禹步仅仅是后世称为禹步的巫步,共工行此巫步,楚地之人用后世之名去称呼共工所行的巫步。故称共工禹步。由于历史上共工或被认为与禹为同时期人物。那么第二种观点便可以认为禹步仍与禹有关。或为大禹所用之巫步,或为大禹之跛足。此二者或都具有巫术效力,而被共工作为巫术所效仿,故称共工禹步。并且由此也可以推知“禹步作为巫步”与“禹步即跛足”二者并非相互拒斥的观点。扬雄《法言·重黎》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5]可以认为,禹步或本指禹跛足,然而后世巫师效仿其跛足而行,是以后世之巫步亦称禹步。
  二.道教中的禹步及其向踏罡步斗的演变
  在道教早期典籍中,禹步并未与踏罡步斗等同起来。踏罡步斗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法师之踏步。其功用是在于礼拜星辰、召请神灵。这种功用与早期典籍中所载之禹步并不相同。
  (一)《抱朴子》所载禹步
  在早期道教典籍之中,记载“禹步”最早,也做明确的文献,当属东晋葛洪之《抱朴子》。《抱朴子》之《仙药篇》《登涉篇》对禹步有較为详细明确的描述。
  《仙药篇》云: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后有九迹。[6]
  由此得知禹步步法应为立身时,第一步,先举左足,接着右足超过左足,左足在前迈与右足并于一处;第二步,再举右足,左足超过右足,右足前迈与左足并于一处;第三步,再举左足,右足超过左足,左足再前迈与右足并于一处。这样行三步,其长度应有两丈又一,身后有九个脚印。古时,今日之两步谓之一步,今日之一步谓之一跬。
  《登涉篇》又云:“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左足,次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左足,次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7]
  《登涉篇》所记录之禹步与《仙药篇》所载并无太多出入。由此我们可知,禹步之中,每一步结束左足与右足并于一处。这便是“足不相过”。这一点与前引《尸子·广泽》“步不能过,名曰‘禹步’”相吻合。同时《抱朴子》所载禹步皆为三步。这一点与前引云梦秦简《日书》中的“禹步三”相吻合。《抱朴子》所载的禹步“三步九迹”与先前典籍记录之禹步相类似。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早期道教在使用禹步之时或依据旧有的禹步传统,是以与典籍吻合;或依据典籍对步法进行适当变化,以合乎旧有文献。
  (二)禹步与步罡踏斗
  《抱朴子内篇·登涉篇》言道:“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8]这说明在葛洪之时,禹步便已经是道教的一种重要的巫术或法术。然而在此之时,禹步从效用和形式上并不能等同于道教的步罡踏斗。
  《抱朴子》一书中,记录了禹步的诸多功用。如《仙药篇》云:“凡见诸芝,且先以开山却害符置其上,则不得复隐蔽化去矣。徐徐择王相之日,设醮祭以酒脯,祈而取之,皆从日下禹步闭气而往也。”[9]此为禹步取药登山的功用《黄白篇》云以药丸“禹步掷虎狼蛇蝮,皆即死”。[10]《登涉篇》云“左徊禹步,思作蜈蚣数千枚,以衣其身,乃去,终亦不逢蛇也。”[11]此两者则是表明禹步有禁御毒蛇猛兽的功效。然而以上禹步功用皆不合于道教踏罡步斗礼拜星斗之意。   陈耀庭对步罡踏斗做出了一下描述法师:“沉思九天之象,按斗宿之象、九宫八卦之图,以步图之。”[12]我们从陈耀庭对步罡踏斗的描述中可知步罡踏斗之中蕴含着道教的星辰崇拜。“斗”者,北斗。“罡”者,斗柄也,亦即北斗七星之第五星到第七星。然而《抱朴子》中所明确的禹步,虽然合乎后世的“三步九迹”之说,但其步法却与后世繁复的踏罡有别,大抵仅仅是走出一条直线。因此笔者以为,只有当禹步被道教改造以至其间蕴含星辰崇拜的时候,才能够说禹步演变为道教之步罡踏斗。
  然而前引之《登涉篇》“左徊禹步”却可以表明,至少在葛洪的时代,道教即着手于禹步的改造。“左徊禹步”即左折而行禹步。参考上文所引《仙药》《登涉》两篇的禹步步法可以看出,此处左折而行,实则是一个曲线而非简单的直线。若严格按《仙药》《登涉》所载之禹步步法,所行当是直线。而左折而行的曲线就很有可能是禹步向步罡踏斗的转变。而左折,则是在步法上模拟了北斗七星之形态。笔者以为正式在这种改造的基础上,禹步开始渐渐的被道教改造完全等同于步罡踏斗。
  而禹步转化为步罡踏斗之后。由于仪式的要求,便有了诸多变化。步罡踏斗不但可以以步法模拟诸天星斗,以体现星辰崇拜,同时又拥有更多的形式。比如“‘东方则丁罡九步,南方则丁罡三步,西方则丁罡七步,北方则丁罡五步,四维则丁罡幷五步,中央则丁罡一十二步’其罡步数量与各方炁数相等,例如东方震卦九炁;……”[13]由此可以看出,禹步发展为步罡踏斗后,其步法具有了象征意义。不但可以以步法象征北斗以及廿八星宿,也可模拟各方炁数。在摄召仪式进入符箓科仪之后,步罡踏斗更被引入了部分的内丹修炼内涵。此时原始的禹步就很难再在其中看到影子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知,禹步原初应当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某种效力的原始巫步。其后被道教接受并在星辰崇拜的影响下,通过步法模拟星辰,进而演变为道教的步罡踏斗。禹步等同于步罡踏斗之后,又根据道教理论的不断变化,通过步法的不断丰富,禹步以及步罡踏斗进而就有了更多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朝阳,王克忠.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2.太平御览[1]卷八十二引《尸子》按:杨倞注《荀子·非相》引《尸子》谓:“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其说与《太平御览》所载略有不同,盖《太平御览》所引为正,而杨倞注乃隐括之语。
  [2]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1984:479
  [3]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书>与<夏小正>新考》[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8:6.
  [4]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J],文物,1989:2
  [5]《法言·重黎》李注[A].汪荣.宝法言义疏[J].北京:中华书局,1987:317
  [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9
  [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2
  [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3
  [9]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
  [10]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2
  [1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5
  [12]陈耀庭.《陈耀庭道教研究文集·下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9
  [13]陈耀庭.《陈耀庭道教研究文集·下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38
  作者简介:杨临池(1990.—),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為:宗教学原理,仪式与仪式音乐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佛教的发展兴盛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他的山水诗中蕴含着浓浓的禅意。他把佛学思想与诗歌完美融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禅味无穷的山水诗歌作品,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歌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佛学;禅意;山水诗;王维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  (一)唐朝佛学的兴盛发展  佛教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随后在中国这块优秀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并逐渐与我们本土文化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古代中国文化是在此基础上做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本文将在古代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探析古代文化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中国文化;审美特征  上古三代的文化主要包括:图腾崇拜、巫术歌舞、陶器文化、青铜文化、早期的文字艺术。所以这些列举得文化类型都是以感性为主导发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主要内容。并对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 :21世纪;国内;语言学习策略  一、21世纪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1984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逐步成为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高效英语专
期刊
【摘要】:玄奘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他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伟人,历时19年不畏艰险西行求取真经,历时19载呕心沥血翻译佛经。本文对玄奘的主要翻译思想进行了研究评述,并思考了玄奘大师译经对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玄奘;翻译思想;研究评述  一、玄奘大师与翻译  玄奘,即唐三藏法师,俗姓陈,名袆,602年生于河南洛阳偃师,少时家困,随二哥长捷法师在净土寺学习小乘佛经5年,13岁时正式出家为
期刊
【摘要】:《百衲本二十四史》具有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在中国史学乃至世界史学上都上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国宝级的珍品,精心的修缮使得这套“二十四史”成为弥足珍贵的善本。明确《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版本信息,能够进一步探究其价值,更好的提供服务,并进行利用。  【关键词】:版本源流,《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版本描述  《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东汉班固撰。亦称《前汉书》。
期刊
【摘要】: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研究历史。21世纪以来,语言学习策略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不断发展。文章对进入21世纪国内外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  【关键词】:语言学习策略;策略研究  一.国外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21世纪以来,策略研究领域有两个重要事件值得关注。Lan采用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数据收集的方法,针对台湾1991 名把英语作为
期刊
【摘要】: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美的人体流动,给人们以时空的愉悦,从而获得舞蹈美的艺术享受。这就是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所在。但是,舞蹈又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舞蹈是流动的美术作品。”那么,构成这一美妙艺术的强弱分子,便是与舞蹈艺术有着紧密关系的美术和造型艺术。我们将一个事物从周围关系紧密的事物中吸取营养,以
期刊
【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历史。在叙述鄂温克民族苦难历史的同时展示了神秘的萨满民俗世界,作品充满浓郁的萨满文化色彩。同时,指出了鄂温克民族如何面对生存现状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萨满文化;万物有灵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一个部落的最后一位族长的妻子为叙述者,描述女主人公九十年的生命历程和
期刊
【摘要】:俳句由日本连歌的发句[1]演化而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短的诗。在极短的篇幅里,既要加入季语,又要考虑音律,最关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可见这短短的十七個音中,包含着俳人的无限巧思。欣赏优秀的俳句作品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但通过这个过程,想必对我们理解日本的文学与美学文化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俳句;季语;韵律;节奏
期刊
【摘要】:戏曲艺术的时空观是我国戏曲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舞的创立早期曾以戏曲艺术为文化母体,故而发韧与五、六十年代的“戏曲舞蹈”的创作承袭了戏曲艺术的时空观。与此同时,苏俄舞剧的创作观念也深深影响着中国舞剧的创作,故而中国舞剧在当时呈现出中西戏剧时空观相互交融的现象,这一现象直到现在还在影响中国舞剧的创作。分析戏曲艺术的时空观对中国舞剧创作的影响,实际上是在寻求中国舞剧追求民族身份的内化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