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景观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u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岭是我国水资源、气候等的地理分界线,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造就多样的传统民居风格,与当地自然及人文环境相辅相成。本文选取当地一典型平坝型村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借助乡土景观、环境适应性等理论及研究方法,从空间布局、民间建筑、景观及水文等方面分析当地乡土景观的营建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设计思路,并通过分析这一典型案例的成功与不足,为目前乡村改造中的景观与环境和谐共生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民居建设;平坝型村落;乡土景观;环境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0 引言
  秦岭山脉是中国天然的南北分界线,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文资源。多样的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其丰富的建筑特征,如秦岭南麓雨水较丰沛,当地建筑主要受南方建筑影响比较大,大多采用了背山面水的庭院布局形式;秦岭腹地受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等的制约则呈现典型的山地建筑特征,民居多为低矮砖墙住宅,院落也是以依山而建的独立院落为主,民居之间的间隔较大;秦岭北麓民居形式则受北方建筑风格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因秦岭南北气候条件不同给当地的生产活动和居住习俗造成了较大差别。目前学术界对于这种环境差别本身及其对建筑和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如祈嘉华等[1]从地域文化性探讨了秦岭南麓村落地理区位、民居建筑形制与特点、空间布局、景观构成要素、细部装饰等;王军等[2]将秦岭南麓民居分为独立式院落、前店后宅式院落、一字形的乡间农舍三类,并对其村落空间布局及件建筑形制、装饰特点进行了分析。但以上研究均未考虑乡土景观与环境的适应性。
  事实上,以环境适应性的视角看乡土景观设计是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热点方向,环境适应性研究领域覆盖面积广、研究模式多样,乡土景观设计的营造涉及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适应性等等。许多学者就此做过一系列研究,如孙松林等以布依族民居村落为例,分析了当地景观布局的特征,并总结了村落与当地地形、资源、气候及建构材料等的生态适应性。里昂等以晋中地区某古镇为例,研究了景观营造选址、规划布局与水利环境等方面的适应性。秦岭山脉独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为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因此,本文选取秦岭南麓一典型村落,研究了乡土景观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适应性,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考察,分析其成功与不足,以期为秦岭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1 秦岭南麓平坝型村落——石泉县中坝村
  本文选取秦岭南麓一个典型的平坝型村落——石泉县中坝村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中坝村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中贯汉江,以巴山大断层两河口—喜河—熨斗—五里坝为界,山势北高南低,多呈“V”形或“U”形山谷。该村是秦岭沿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每年依托特色手工作坊小镇(以下简称“小镇”)打造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吸引大量游客。笔者实地考察调研了该小镇,并从小镇的空间布局、民居建筑、雕塑小品、河道水系、村镇广场进行调研分析,提出设计的内容与现实存在的问题。
  1.1 空间布局
  中坝村是一个典型的陕南山地村镇,城镇建筑平面分布呈典型的聚落形态格局,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决定了聚落建筑的形式、体量和整体规模。该地区乡村街巷空间布局特点为一条主街横向或纵向分布,多条巷道及民居建筑分布在其两侧。布局形式界面分明,井字形街巷平面布局紧凑,在高差较大的情况下,高效利用了土地使用面积,节省了成本。如图所示,小镇建设尊重原有村庄范围与居民生活习惯,尽可能地保留了中坝村原有的空间布局。具体表现为:
  1.1.1 街巷布局
  在街巷设计与布局方面,中坝村将村内的街巷平面与立面进行景观设计,提升街巷空间界面丰富程度,同时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形成了以二十四孝砖雕、民俗雕塑、石雕、花箱长廊、花卉种植池等景观廊道,并在街巷的主次入口处都设置抱鼓石等雕塑小品引导人流,增加景观观赏感与体验感。
  1.1.2 道路交通布局
  在小镇交通管理方面,小镇内部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避免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时段车流量过大的问题,保证游客安全游览的同时高效利用空间,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1.2 民居建筑
  小镇民居采用白墙灰瓦的整体配色,增加了村落整潔程度,建筑细部构造与装饰设计丰富了村落民居建筑,但整体上高度统一的新建筑也使原本丰富的陕南建筑风格渐渐淡化。
  1.2.1 建筑风格
  由于小镇地处南北交界,南方与北方的建筑风格在小镇显示出包容性和多样性。中坝村原有建筑风格丰富,有年代久远的黄泥抹面的土坯建筑、砖土混合建筑、红砖建筑、风化层积岩堆砌的石板房等,展现了当地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象征。新建建筑保留了原有陕南建筑风格的同时,对建筑功能和数量进行了较大的提升与丰富,例如,新建了游客中心、蘑菇树屋、风雨连廊、工艺作坊、文化展览馆等建筑。
  1.2.2 建筑细部构造
  建筑细部构造在地域背景上受到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考虑资源承载力和当地山、河、沟等复杂地理环境,以及军事和安全防御需求的影响,其建筑形制复杂多变、因地制宜,巧妙地将石、砖、秸秆等传统建筑材料混合并用。青瓦屋顶、门枕石、龙眼、墀头、花窗等细部装饰精美,是陕南民居建筑的缩影,对研究陕南移民文化、典型民居建筑有重要意义。
  1.2.3 建筑立面装饰
  小镇原生建筑以满足居住需求为主,考虑到建设成本,立面以黄泥抹面为主,颜色古朴,造型简单。砖混、石板房建筑立面丰富,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立面肌理,富有层次。改造和新增建筑增加了六角窗户、框边花雕镂空,极具韵律。部分巷口八字门墙壁上雕刻“二十四孝图”,成组排列,雕刻精美,将中华传统典故与工艺美术技艺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1.3 雕塑小品
  小镇遍布雕塑小品,主要的民俗雕塑分布在街巷各处,不仅起到景观导引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街道界面构成,彰显了当地在地理和环境影响下的多元内涵。在不足15000㎡的七十二作坊街巷内就有23个雕塑,雕塑形态各异、生动活泼,反映原生态乡村民俗场景,与当地环境高度适应。
  1.4 村镇广场
  小镇广场位于七十二作坊南侧,占地约300㎡,是节日活动与村落居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享誉陕南的“庖湯会”节日活动表演就在这里举办。小镇广场不仅满足当地居民娱乐生活需求,同时,在旅游旺季也可以供游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供游客互动的又一区域,不仅满足当地居民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游客旅行体验感。
  综上所述,村落景观设计改善了民居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幸福感。乡土文化的融入也提升了当地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通过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唤醒村落活力,但也存在配套交通设施缺乏、摆渡车空缺等问题。此外,村庄质朴的生产活动没有得到展示,仍然缺乏游客与村民的深层互动,游客在游览田园风光时对人文底蕴的感知不足。
  2 秦岭南麓平坝型村落乡土景观与环境的适应性
  乡土景观是一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山水分布、聚落格局、建筑风格等都是乡土景观直观的空间形态特征,同时也是体现适应性的直观表征。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诺曼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提出五个景观设计要素。中坝作坊小镇在积极响应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因此,本文通过村落调研深入分析其设计原则及手法,以景观与自然适应性的角度解析其村落景观设计。
  2.1 乡村景观空间构成与山形地势的适应性
  中坝村借助陕南山地优势与山中平原空间,以县道线性串联村落,因势利导创造乡村景观空间,还以桥接村口,利用铧尖引导游览视线,创造特殊入口空间。利用自然地理高差,创造移步异景的街巷景观空间,山水格局与乡村景观产生高度适应性。铁框置石构成景观墙沿道路两侧分布,形成限定空间,既满足道路承重结构需要,又增强了景观审美意蕴。
  2.2 乡村景观设计与乡土文化资源的适应性
  乡村景观的设计不仅要结合地域地理特点,立足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更要深入挖掘村落形成与发展中衍生的非物质文化等特色乡土文化资源。据史料记载,明清以来,进入秦巴山区的移民大多数是奔着秦巴山区的土地资源而来的。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依托,长期的生产劳作使文化产生融合,移民迁徙和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特定环境背景下的文化与农业景观,构建了乡村景观的结构与特征,因此乡村景观与乡土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实现了高度适应。
  2.3 特色的乡村景观序列设计
  中坝乡村景观序列设计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异化现象,与陕南典型的“一”字形乡村空间布局并不同步,中坝景观空间序列依附于“井”字形街巷空间布局,以七十二作坊为主要景点,成多点多轴的特点。此外,中坝村景观主次分明,为避免景观体验的单调乏味,中坝村巧妙地利用高差地形为入口空间更新景观启、承、开、合的序列起始变化,并一改入各口空间的设计手法,利用牌坊、门、八字墙、浮雕、抱鼓石等不同的景观,致使游客在每一个空间节点都有不同的空间感受,创造感官上的景观惊喜。
  2.4 乡村景观与人群活动的适应性
  中坝村村落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当地居民,次要使用人群是节假日和举办特殊活动的游客。其乡村景观设计不仅要表现出景观的空间、文化、序列的感受,也包含原生态的村落人居生产生活状态,包括田园耕作、花卉蔬果的培育、手工艺制作等人群活动与环境的适应性等。中坝村要结合原生态村落居民生产生活状态、需求与游客行为特点,打破一成不变的景观体验设计。
  2.5 生态融入的乡村景观优化设计
  生态融入的乡村景观设计是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初,整体评估村落原有界域内的生态环境,解析构成要素、分项保护,结合设计实践优化村落自然环境。由于地形因素,中坝村存在河道泥沙淤堵、泄洪能力降低等问题,威胁道路与人居生活环境安全。同时,居民与游客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也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严重,生态情形危急。利用景观生态设计手法对河道进行适应性改造,融入景观设计元素,为村落环境的治理提出策略。
  3 结语
  本文以中坝村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为案例,从乡土景观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空间布局、民居建筑、景观小品等方面阐释了当地乡土景观的特点与环境适应性的设计理念,并从山水格局、乡土文化、生态融入等几个方面较详细地解析了其适应性表征。中坝村存在道路交通等相关设施配置不够全面的现象,需加以改进。中坝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岭大部分沿线乡村现状,其乡土景观的构造与设计方法可以成为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中坝村及其他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利用景观设计原则与手法将乡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其中,为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为建设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助力。
  参考文献:
  [1] 祈嘉华.美眼看建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17.
  [2] 闫杰,王军.汉水上游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以原公集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0):107-109.
  作者简介:毛转梅(1996—),女,甘肃庆阳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罗鑫(1994—),男,湖北襄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或淡雅如仙,或刁钻泼辣,或圆滑世故,她们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中的众多女性形象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的性格和思想进行描写,向读者全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女性形象,而这些女性各自的命运与她们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张恨水;女性命运;艺术分析;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
期刊
摘要:鼓吹乐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内蒙古凉城地区,鼓吹乐在民间葬礼仪式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鼓吹乐与民风民俗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仪式音乐,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笔者参加过的两场葬礼仪式为例,多次咨询了解仪式的长辈,对该地区的鼓匠如何担任丧葬礼仪中重要的角色,以及仪式音乐中鼓匠的表演进行梳理、探析,并针对仪式音乐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凉城;鼓吹乐;葬礼仪式;音乐形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至今,装置艺术已经从诞生之初的边缘艺术发展为当代艺术门类中举足轻重的一支。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呈现效果也随之变迁。装置艺术由材料装置为主的早期表现形式逐步演变为糅合影像、动力机械、交互、融合投影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多学科融合、跨媒介、跨维度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装置艺术;材料;新媒体;交互;融合投影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萌芽于18世纪末,产生于20世纪的文学艺术流派,后风靡于各个艺术领域,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受到启发并以此作为该流派的重要创作理念,主张艺术创作需要开放的思想、内心的潜意识,不受拘束的形式,给人们内心的主观潜意识找到了创作出口。对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对其早期作品《记忆的永恒》进行解析,揭示出达利绘画中具有独特印记的形象意义和美学内涵,进一步了解超现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愈发渴望。不同民族相互沟通发展,对传统民族图形的重视程度随之提升,艺术家们从民族图形中汲取灵感,并融合波普艺术中一些新颖的概念。这延伸出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民族图形符号来演绎波普艺术形态?图形演绎的方式大致分为分解、对比、拼贴等。通过对民族图形的把控提炼出图形,或通过修饰丰富设计。民族图形与波普艺术的碰撞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本文以横尾忠则系列海报为例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广告翻译在企业的海外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态翻译理论主张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展开翻译活动,为广告翻译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本文以航空公司广告语为例,探究生态翻译理论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上对商务广告的指导意义,以期为广告翻译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广告翻译;生态翻译理论;航空公司广告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并且对城市公共安全有一定威胁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缺少高效的应对措施,在城市规划方面也缺乏对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视,因此城市系统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及漏洞。本文结合韧性社区理论,探讨在后疫情时期现代社区营造的策略,通过街巷公共空间景观、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完善老城区街巷的空间升级。  关键词:韧性社区;老旧社区;社区公共空间;南京门西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
期刊
摘要: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着道路交通失序、建筑风貌失色、公共设施失位等多种问题。本文以南京热河路街道为例,通过实地勘探和研究,探寻街道失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优化更新思路与策略,以期为今后的街道空间研究和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街道空间;失落;活力;优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南湖中心广场游园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际调查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构建适老化评价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IPA分析法重点探究老年群体对游园环境的适老化评价,并依据量化分析结果指导该游园的适老化更新改造。  关键词:适老化;游园;更新研究;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0 引言  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现今绝大多数中大型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老城区的发展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如城市化过快导致新老城区衔接不良的现象出现——城市周边建筑崛起和老城区内部建筑群更新过快与原有建筑群破败不堪的鲜明对比、老城区街道缺乏长期维护以及不同年代街区文化遗失等问题。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时应如何保留、发展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以南京明故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