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抗病毒肝脏改善“看”得见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范抗病毒肝脏改善“看”得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教授 林之莓
  抗病毒是肝脏组织学改善第一功臣
  
  十几年前,我们治疗乙肝时,经常要面临乙肝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进展过快的情况。当抗病毒治疗的关键地位确立后,住院患者少了,很多病情在门诊就可以处理,不需反复住院。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经干扰素或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纤维化(或肝硬化)有所减轻。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基础,也是慢性乙肝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指南》还指出:多个抗肝纤维化中药方剂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抗纤维化疗效,但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并重视肝组织学检查结果,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换言之,保肝等措施只能促进肝脏修复,对已经存在的乙肝病毒无影响,只要病毒存在,肝脏的损伤就存在。因此只有抗病毒治疗才可阻断肝脏进一步损伤。
  
  TIPS:肝脏组织学研究什么
  肝脏受到肝炎病毒、黄曲霉素以及酒精等外因侵害后,肝细胞会发生炎症反应。轻度的肝损伤,肝脏可自行修复,重度的肝损伤只能在药物的帮助下来进行修复。修复的痕迹表现为纤维化,反复的肝脏损伤和修复的交替会导致肝脏纤维化程度加剧,直至演变为肝硬化。反映肝细胞炎症和肝纤维化水平的研究都属于肝脏组织学范畴,它们是了解肝脏生理结构变化的依据。
  
  研究数据力证肝脏组织学改善效果
  
  抗乙肝病毒的核苷(酸)类药物中,拉米夫定在中国使用已有10多年,强效低耐药的恩替卡韦在中国也已使用6年。这些药物积累了大量的、长期的临床研究数据,证明了慢性乙肝患者经过规范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组织学可得到改善。新版《指南》中提到:拉米夫定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慢性乙肝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 DNA下降至300拷贝/毫升以下者为6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的比例为68%、有肝组织学改善者为72%。对于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 DNA下降至检测水平以下者为90%、ALT恢复正常的比例为78%、肝脏组织学改善率为70%。恩替卡韦各项改善指标居于核苷(酸)类药物优势地位。这些组织学改善的研究结果不仅得到了中国医学专家的认可,更是全球性认可的数据。
  医学检查让肝脏组织学改善“看”得见
  肝脏的组织学改善主要指肝细胞炎症得到控制以及肝纤维化得到控制甚至出现逆转。其中,肝穿刺的病理切片检查是金标准,检查结果的准确度高,可清楚“看”见肝脏组织学现状。但由于肝穿刺具有创伤性,有一定风险,因此肝穿刺通常只用在关键时刻,不作为常规监测使用。肝穿刺通常用于诊断是否患慢性乙肝,治疗时机的判断,治疗1
其他文献
一、来看病,别“点药”    不少患者在看病时喜欢自己“点药”。其中,有些人是久病成医,对自己病情和治疗比较了解:有些是看了一些医学书籍,自己“对号入座”:还有些是听别的病友说某种药效果好,自己也想试试。第一种情况无可厚非,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患者,对自己病情比较了解,在复诊时向医生介绍自己的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可以让医生根据病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而后两种做法,则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各种疾病的症
很多脂肪肝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即使出现腹胀、腹痛、乏力等不适表现,也常常因比较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而忽视,因此延误了诊治。如果能提高对脂肪肝的警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将具有重要意义。脂肪肝的病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饮酒、肥胖、2型糖尿病及高血脂。   4种人最易患脂肪肝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田丽艳陆伦根(主任医师)    1.好酒者  酒精是引起脂肪肝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我父亲因脑外伤做了开颅手术,医生说很成功,但手术后父亲经常说头疼。现在手术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检查也做了不少,都没发现问题,可父亲总觉得自己的病没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上海 周中玲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张全斌:开颅术后的头疼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术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还
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期限,是道家关心的首要问题。有许多道士都兼通医学,他们中成为名家、大家的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皇甫谧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由于孙思邈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唐末的食疗养生极为盛行,并产生了我国现存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使食疗成为一种独特的专门疗法。  道家饮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人与天地参”的理论,讲求“天人合一”。 孙思邈提出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
大家都知道,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热量来源。在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水6大营养素中,前三种为热量的主要来源,后3种提供的热量为零。水作为没有任何热量的物质,怎会使人发胖呢?其实,肥胖的真正“元凶”是过剩的热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时,过剩的热量如果未消耗掉,就很容易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肥胖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而当热量消耗大于热量摄入时,就能减肥。如果您超重或肥胖,可以
作者简介   刘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男科学组副组长,《中华男科学杂志》副主编。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医生,经常听到有人提问:防病保健有什么诀窍?你是医生,在这方面一定知道很多吧。的确,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维护好健康呢?根据从医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个人体会,我总结出以
立志学医:在亲历父亲负伤住院以后    1932年,邱蔚六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从小品学兼优的他兴趣广泛,最初并没有学医的打算。真正奠定他学医志愿的,是一次偶然事件。那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天夜晚,几名持枪歹徒突然间进邱家,把邱蔚六的父亲打成重伤。那时候,邱蔚六还是一名中学生。为了陪护受伤的父亲,他在四川省省立医院的病房里待了近半年时间,亲眼目睹了外科医生们对父亲的救治过程,对医学以及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具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中风以后经过救治,有的患者病情已处于稳定恢复期,可以回家休养。此时,除了要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及心理护理外,还应特别重视饮食调理,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措施1:保证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要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以防止血管损害加重。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虾膏、蟹黄、动物内脏(肝、脑、肠、肾)、海产(鱿鱼、带子
如今,胆固醇常被误解为“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成分,人们谈“胆固醇”而色变,甚至有“除之而后快”的感觉。其实,胆固醇也是一类营养物质。“胆固醇”并不是人们心目中的“洪水猛兽”,其利弊功过还应该正确评判。在日常饮食中,还要学一点有效调节胆固醇升降的知识。  扬善惩恶:有效调节胆固醇的升与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励倩厉曙光教授     胆固醇——功不可没,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胆固醇在人体内担负着
耳聋    王武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问:我妻子小时候因为打链霉素而导致耳聋,现在我们打算要个孩子,不知这病会遗传吗?  王武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引起药物性耳聋的主要药物。不同的人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有些人用很多次都没事,而有些人只要用一次,就会导致严重的感音性神经性耳聋。这种对耳毒性药物的敏感性是可以被遗传的。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