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两种异质艺术的同构关系研究

来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a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和音乐家霍普特曼,有着极为丰富的学理内涵。文章将以命题的溯源及相关澄清为研究起点,20世纪“异质同构说”为理论切入点,从美学特性与哲学本质的不同层面进一步阐述这两种艺术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彼此建构,以典型艺术作品为例论证音乐与建筑之间的艺术转译问题,并结合21世纪当代的美学与艺术学的学科关系与归属及其未来发展思考有关艺术转译对跨界创新理论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上海为例,对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后来沪造访的军舰及驻守上海的外国军队的音乐活动予以钩沉。旨在透过西文报刊、节目单、相片等一手文献,详析来沪各国军乐队的组成、表演的形式、所演奏的曲目及其所产生影响。此外,探构西式军乐队在晚清政局下寓华外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音乐在歌剧中所承担的五大戏剧功能:刻画人物、支持动作、转换时空、渲染气氛、塑造结构。作者对每一项功能范畴均予以理论界定和说明,并用中外歌剧史中的具体作品进行佐证,希望借此对歌剧研究的学理构架、歌剧批评和分析的方法论指导及歌剧的创作实践提供帮助。
文章试以实例分析蔡德允琴艺风格特殊之处,从时值、节奏、乐句分界等方面作初步探讨。探讨方法为比较蔡老师与她前辈和同辈著名琴人如查阜西、吴景略、卫仲乐、张子谦等如何处理相同的曲目稍异之处。所提到的琴曲有《梧叶舞秋风》《长门怨》《醉渔唱晚》《龙翔操》。
流行在川南筠连、珙县等地的苗族大唢呐及其音乐,是唢呐音乐中的一枝奇葩。其乐器型号、制作工艺、演奏方法、演奏章法、复调形式、音阶形式、调式调性乃至转调方法,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论述,将这种唢呐音乐的奇特之处呈现出来,与读者共享。
文章探讨了近世邦乐的萌发期亦即日本传统音乐体裁地歌的发展初期(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末),三味线在地歌体裁中的地位与其发挥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地歌三味线对声乐旋律、词章内容、曲式结构、速度结构等方面发挥的辅助作用。认为该时期地歌三味线虽然以辅助作用为特征,但其演奏技法、音乐风格等对此后的三味线音乐发展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基调可追溯到马六甲英华书院。英华书院开启了来华新教传教士办学宣教的先河,承载着中西文化资源与学术薪火的积聚与传送,谱写了近代中西音乐文化共有历史的新篇章。文章打破以往中西音乐关系研究注重对抗、冲突或不同的特点,以中西"共有历史"的视角出发,从刊印汉语赞美诗书籍、唱诵汉语赞美诗以及开展中国乐器知识教育三方面,考察1818~1843年马六甲英华书院音乐教育的事实,突出中西历史发展中的合作与共有之处,尤其对近代中国第一本汉语赞美诗书籍《养心神诗》的生产、制作进行详尽考证,补正以往研
文章分四部分,对宋代女性琴人史料作了梳理、挖掘、拓展及初步考订。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对《琴史》《琴史续》《历代琴人传》等古琴文献中的宋代女性琴人史料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作者再着眼于古琴文献以外的诗歌,对钟惺《名媛诗归》中挖掘出的朱淑真、杨太后、王氏女等宋代女性琴人及其涉琴诗歌进行了考订;第三部分,继续循着《名媛诗归》的线索,将史料的挖掘进一步拓展至以《全宋诗》为主的宋代诗歌文献,对宋代女性琴人的相关信息作了尽可能的增补;第四部分,作者将以上各类宋代女性琴人史料作了整合,并对其所呈现出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探讨。
自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法”确定以来,音乐人类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该方法。“双重音乐能力”观念的提出,引发学界对“表演”作为一种田野工作方法的持续探索。20世纪90年代人文学科的“感知转向”,推动了音乐人类学界将“体验”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的观念转变。研究者开始通过“学习表演”“参与表演”甚至“作为表演者”,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参与观察法”的“表演观察”维度。但由于方法过于接近主位,而引致介于“研究”与“表演”之间的“批评张力”。文章结合作者田野工作经验,讨论“表演观察”作为一种田野工作方式
蒙古族弓弦潮尔的表演以泛音为其核心风格,其中尤以一个固定指位、固定音色的双弦同度自然泛音“HIANG”最具代表性。蒙古族潮尔演奏者将HIANG视为所有乐曲的“主音”并形成一种“逢音必HIANG”的演奏制度,传达出以HIANG为中心来确定认弦和建构旋律的演奏观念。但是,通过对潮尔乐曲两种不同生成方式的分析能够发现,乐曲的整体生成实际上暗含在以空弦音为原则的身体逻辑之下。相较于其他弓弦乐器,HIANG在审美和技术上都有其特殊性:在审美上,它是潮尔整个泛音体系的核心;在技术上,它一方面无法脱离空弦而单独对整体旋
文章以“感性声音结构”这一原创性概念作为论述核心,剖析了感性的先验时空结构和经验能力,在此基础上阐释“感性声音结构”的内涵,以及在音乐审美中,感性依托调性、节奏、音色等凸显的音乐要素,如何形成“感性声音结构”的具体途径。“感性声音结构”概念,在音乐审美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提出了感性在聆听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结构趋向,强调了感性的结构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2.指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完整的结构性感性聆听方式的音乐审美价值;3.指出了音乐之外的意义是以怎样的聆听方式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