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以《我若为王》两个译本为例

来源 :英语广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il521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一篇杂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翻译大家对此文都进行了翻译。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本文将从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对比赏析两个译文中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即语言、文化、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对比研究发现译文是译者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了生态翻译学指导散文英译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的过程,既是一个“对话”、理解、感悟的过程,也是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动态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寓于情感体验的对话才有吸引力,更易于理解、感悟文本。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和谐、生动的对话中荡涤学生的心灵,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话题引擎,唤醒对话期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拓展、延伸课堂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尾则会使成功得以巩固和保持。因此一堂成功的英语课,不仅要有独具匠心的导入、异彩纷呈的活动、精美合理的板书,
我们是平凡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应对中,思潮、权威、意见、习惯等等,往往轻易地遮蔽了我们心灵世界通向教育本真的窗口,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失去内在意义的呵护,使教育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为此,刘铁芳先生提出:“教育的思考要有大视野,不要局限于一时的功利,要从当下中去触摸永恒,用一种直感生命、直悟教育本真的方式。与此同时,又要把这种关切落实在教育的细节之中,有大胸怀,从小事做起。”  真气:甘守宁静的勇
"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协作教学设计与实践成为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基于对高职学生商务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立足混合协作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