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 开放设置 “稚化”思维 建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期刊
【摘要】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称为三维目标,它取代了老教学大纲中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新课标对三维目标强调三位一体、不可或缺,但在具体课程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三维目标的分裂现象。  【关键词】三维目标 三位一体 分裂现象  Grasp the three-dimensional goal and deduct the wonderful classr
期刊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
期刊
摘要:新课程实验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教学 反思 问题    新课程实验已经六年有余,它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
期刊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笔者以“圆的周长”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质疑能力 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
期刊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但现实教学状况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学生的素质、学习积极性都亟待从情感层面上激发与提高。而情感在新课程中受到高度重视,新一轮课改让我们看到了以情优教的曙光。作为一种方式,情感教育所蕴含的动力等一系列独特功能,是优化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情感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激发学生情趣入手,对富有情趣特点的英语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英语 情趣教育 模式
期刊
摘要: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给予不同类型的儿童适合他们的教育,实现影响身心、开发潜能的教育目的。“英才儿童”成长有其先天的生理智力优势。但长期研究表明,他们后天取得的成就并非全部取决于其先天的超常智力。而适合的教育环境和体制,发展其非智力综合素质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校在探索“五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教育之路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英才儿童”教育的管理、评价、教师队伍
期刊
摘要: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丈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尝试,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中学 学生 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比成绩更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
期刊
摘要:文章指出,数学教学要打破固定印象,开拓学生视野;灵活运用定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联想。  关键词:开拓 运用 观察 启发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本文从学科内容体系、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教育部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要求,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