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使金纪行诗的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nLoveR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范成大在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绝句,记录了他在沦陷区的见闻感受,描写了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书写了沦陷区百姓盼望收复失地的凄苦之情。他沿途拜谒忠良之墓,表达了他期盼恢复河山的豪情。他用诗歌表达心路历程,品读其诗歌,我们能感悟到他悲怆沉郁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范成大 使金纪行诗 心路历程 家国情怀
  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宋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生逢乱世,正是金与宋交战最为频繁的时期。范成大的诗歌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忧国爱民是他诗歌的主旋律。范成大在早年读书时期,就写下《读史三首》,敬佩“堂堂列传冠元公”,发出“我若材堪当世用,他年只应似诸公”的豪情壮志,体现出其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范成大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后,出任各地的地方官,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写下许多体恤民情的诗篇。出使金国是范成大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记录了他在沦陷区的见闻感受,描写了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书写了沦陷区百姓盼望收复失地的悲怆心情,他沿途拜谒忠良之墓,表达了期盼恢复河山的豪情。他用诗歌书写他使金途中的心路历程,品读他的使金纪行诗,我们能感悟到他悲怆沉郁的家国情怀。
  一、悲故国之沦丧
  《范成大年谱》记载,乾道六年(1170)五月,范成大“充祈请国信使,求陵寝地,及更改受书礼”。宋孝宗北伐失利,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签订和议时,疏忽了议定接受国书礼仪等事项,孝宗为此感到后悔,欲派泛使到金国,更改和议条款的内容,向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更改受书礼仪。此行是向金国挑衅,充满凶险,朝中大臣有畏惧不敢出使者,范成大却慨然受命,于乾道六年(1170)八月渡过淮河出使金国。秦岭—淮河线是宋金两国的政治和军事分界线,当范成大一行渡过淮河,触目所见都是故国沦丧之景,昔日繁华,今日萧索,范成大感慨万千,便以诗歌表达了悲怆的心情。
  经过淮河北岸的泗州城,看到汴河自泗州以北都已干涸,一片荒芜,他在《汴河》中写道:“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转瞬之间故土沦丧已有五十年,南宋朝廷何时能奋力北伐,收复失土,疏浚汴河,使龙舟通行无阻,回到旧都呢?作者期盼复国的心情低沉悲抑。
  范成大使金纪行诗选取了一些意象来书写国土沦丧之地的荒凉。当他途经宿州时,联想到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宋军北伐,因将帅失和最终符离之战大败,导致数万人葬身宿州城外。范成大途径此处,顿觉鬼火满野,他在《宿州》诗中哀悼抗金将士,抒发悲怆情感:“狐鸣鬼啸夜茫茫,元是官军旧战场。土伯不能藏碧燐,三三两两照前冈。”旧战场的夜景是那样肃杀凄凉,满耳是狐狸的悲鸣声、鬼魂的啸叫声。宿州城外到处是鬼火,土地神也无法控制鬼火,三三两两,四处跳荡。诗人渲染旧战场夜色之凝重、气氛之愁惨,既痛惜抗金将士,又愤慨故国陷于异族统治,也有对南宋统治者一味求和导致丧权辱国、生灵涂炭的怨愤。
  当范成大一行来到北宋皇家的御花园,诗人看到昔日繁华的东御园满目荒凉,写下《宜春苑》:“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连昌尚有花临砌,断肠宜春寸草无。”往昔繁华的宜春苑如今萧条荒凉,遍布坟墓和狐獾洞穴,生活在金人残酷统治之下的北宋子民,念念不忘故国,仍把此地称作“御园”。诗人把北宋的宜春苑与唐代的连昌宫进行对比,安史之乱后,连昌宫虽遭废弃,但残花犹存,唐玄宗还能重返连昌宫凭吊。而北宋的宜春苑,昔日繁华气派,而今满目凄凉。南宋朝廷苟安一隅,丧失了收复失地的能力,现存的城池疆土,也是风雨飘摇。今昔对比,令人断肠,诗人借景抒情,用对比手法抒发故国之思和山河恢复无望的痛苦之情。
  范成大看到汴京诸市皆荒索,仅有人居,在《市街》诗中写道:“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惆怅软红佳丽地,黄沙如雨扑征鞍。”汴京沦陷后,梳行、马行、药市、土市,混杂萧条,诗人用“残”“寒”等字写尽了街市的冷落,昔日繁华的汴京如今扑向行人的是如雨的黄沙。
  二、哀民生之多艰
  外族入侵使沦陷区遗民承受了深重苦难,范成大使金纪行诗记录了人民遭受压迫、盼望光复的情形。范成大的使金诗中既塑造了 “父老”“行人”“渔子”的群体形象,也刻画了“秃巾髽髻”的老者和“女僮”的个体形象。
  经过汴京时,诗人写下《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横跨汴河,连接南北街,是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父老”年复一年在此等候,盼望官军收复失地,见到宋朝使者,忍泪失声,询问使者,何时能够见到宋朝军队?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写“父老”期盼官军的心情。“父老”是群体典型形象,他们身处宋金两个时期,怀念故国情深意切,他们朝夕期盼,终于见到宋朝使者,满腹的话需要倾诉,他们强行忍住委屈的泪水,我们仿佛看到他们颤巍巍询问使者的形象,感受到他们遭遇的屈辱和盼望官军到来的迫切心情。
  在《相州》诗中,诗人以“秃巾髽髻老扶车,茹痛含辛说乱华”的诗句,刻画了一个生动的场面,一个头上不包头巾,只用麻束发髻的老人,扶住使者的车,倾诉着被异族蹂躏的辛酸。短短两句诗就塑造了一个老者的个体形象,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丧国的痛楚、遗民盼望王师的急切心情,写得真实感人,语尽意不尽。
  《青远店》则记录了一个婢女的遭遇:“女僮流汗逐氈軿,云在淮乡有父兄。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一个从淮乡被抢来沦为奴隶的小婢女,跟在主人毡车后面奔跑着,主人舒适自在,婢女汗流浃背,饱受痛苦创伤,却不能回家乡与父兄团聚。诗歌从一个婢女的个体形象,反映了宋代遗民在金人野蛮统治下痛苦屈辱的生活现实。金兵占领中原后,大批无辜百姓沦为金人的奴隶,任人宰割。主人可以任意处死奴婢,官府从不追究过问。诗人用冷静的语气,叙述这悲惨的事件,揭露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平静压抑的叙述,流露出的是诗人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金人野蛮统治的愤慨。诗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   三、悼志士以明志
  范成大使金途中,沿途凭吊历代爱国志士的遗迹并赋诗讴歌。他被历代忠贤的事迹所感染,激发了誓死报国的决心,也对北宋当权者昏庸误国深感失望,萌发了功成身退的心愿。
  他拜谒了安史之乱时抵抗安禄山军的唐朝将领雷万春的“忠勇雷公之墓”,称颂他是抵抗外族叛乱而舍生的典范。诗人拜谒伊尹墓,赋诗《伊尹墓》:“三尺黄垆直棘边,此心终古享皇天。”称颂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的伊尹。拜谒留侯张良庙,赋诗《留侯庙》:“功成轻举信良谋,心与鸱夷共一舟。吕媪区区无鸟喙,先生轻负赤松游。”称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了大汉王朝。晚年效仿“鸱夷子”范蠡,不恋权位,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经过南京北门外,范成大拜谒了张巡、许远庙,世称双庙。诗人在《双庙》诗中写道:“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犹解障妖祲。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这首诗吟咏双庙故地,平地无险可守,孤城外无援兵,敌寇若林,众寡悬殊,但张巡、许远合力坚守睢阳,直至矢尽粮绝,城破而死。由张、许二人坚守睢阳的不屈事迹,联想到北宋当权者昏庸误国,导致中原地区沦陷,诗人激愤不已。汴京是宋朝京城所在,将广兵众,“襟带洪河”,有黄河天险可做屏障,本可以固守,却沦陷了。诗人没有直接指责赵宋朝廷投降误国,而是以诘问的句式,让读者体味思索。诗人咏史以抒发其对国事的忧愤,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范成大一行来到邯郸,行程已深入到金占领区。他在古赵国都城的西边祭扫了蔺相如墓。《蔺相如墓》写道:“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诗人来到到蔺相如墓前,斟酒祭奠,北方的深秋,野旷林疏,满目苍凉,笼罩着悲壮肃穆的气氛。他由蔺相如捧璧入秦联想到自己出使金朝,经历相似。诗人感慨国势日下,此番入金,以弱入强,性命轻微,使命重大。蔺相如面对强秦,能机智应对,完璧归赵。诗人对蔺相如充满敬仰之情,他表示要效仿蔺相如,不辱使命。此诗通过凭吊爱国志士的遗迹来表达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
  范成大一行一路艰辛,终于抵达金国都城中都燕山,范成大所奉国书仅提及陵寝事,没有更改受书礼仪的内容。他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受书仪式,把它放入怀中。当首次呈进国书时,范成大言词慷慨,并当堂提出更改受书仪式。金朝群臣用手板打他,他依然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奏章送上。
  在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当听到守吏“议留使人者”,范成大以《会同馆》一诗表明心志:“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前两句表明自己作为孤臣出使萬里,早把生命当作水中气泡,如果被金国扣留,他决计以身殉国。诗人敬慕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十九年手不离汉节,他将效仿苏武,字里行间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范成大的七十二首使金纪行诗,描写了沦陷区物是人非萧条荒凉的街景,记录了遗民在金人统治下苦不堪言的生活,凭吊古迹,借古讽今,对宋王朝当权者的懦弱无能表示极度不满。范成大经过长途奔波的艰辛,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邯郸道》写道:“困来也作黄粱梦,不梦封侯梦石湖。”流露出对官场和功名的厌弃、对归隐石湖的向往,但内心强烈的家国情怀使他出使金国能够不辱使命,保全气节而归,他的文韬政略与人格风范将流芳百世,堪称一代文穆公。
  参考文献:
  [1] 〔宋〕范成大著,辛更儒点校.范成大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于北山.范成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刘蔚. 范成大:为学为官终成其大[J].群众, 2018(12).
  基金项目: 本文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号:2018ZDJD-B018)项目成果
  作 者: 王敏杰,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文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春琴抄》是作家谷崎润一郎由恶魔主义向古典美追求的转型之作,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在师徒关系之下所掩埋的隐秘情感。由此,师徒关系与情感之间形成了一个隐喻结构,也正是借由师徒关系隐喻所产生的相似性联想,引导着读者领会主人公的形象与情感奥秘。愈隐秘之处愈能发觉情感与审美的意旨,也正与谷崎润一郎所探讨的“阴翳之美”相照应。  关键词:《春琴抄》 师徒隐喻 阴翳之美  《春琴抄》是日本“
摘 要:在作者金曾豪的精心构设下,小说从儿童本位的思想出发,去观察与描绘奇美的动物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文中对动物世界的天真与单纯的展现,衬映出了人类中心生活方式的缺陷。本文主要从儿童本位的概念阐发、童心观照下的生命哲学、儿童式的叙述话语三个方面来论述作品中“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以儿童本位思想去烛照动物文学这种独特的生命教育方式。  关键词:《凤凰的山谷》 儿童本位 生命哲学 叙述话
摘 要: 鲁迅小说中的身体书写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拟实呈现,以咄咄逼人的笔锋呈现出一则“中国死魂灵”的惊悚传奇。鲁迅小说中的权势者、卫道士、看客的身体均呈现出邪恶本质,可窥探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将深刻的社会意识寄寓于身体,借助身体隐喻话语意义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与反思,探寻中国现代化出路。  关键词:鲁迅 邪恶身体 权势者 衛道士 看客  自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救国与新民始,小说被赋予“鼓民力、开民智、
四、行走在灰色地带的草根匪侠英雄  常書欣IP小说中的草根主人公骨子里常有兄弟义气、匪侠之气和痞子习性,行动上经常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兄弟义气、匪侠之气与痞气是他们形象的另一面。  (一)现代版的“兄弟义气”  侠义精神在我们民间传统中源远流长,民间从不缺乏侠义之气,从小的方面说,异姓兄弟之间的义气便是侠义精神的一部分;从大的方面说,“大路不平有人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正义与侠气并不鲜
摘 要:铁凝的《哦,香雪》与劳伦斯的《菊花的幽香》中塑造了两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哦,香雪》和《菊花的幽香》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两个女主人公焦虑的诞生、矛盾的爆发、自我觉悟这样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以达到揭示形象背后所存在的同一母题的目的。  关键词:旅程 女性形象 自我成长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她明确地指出:“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的话,那
摘 要: 在中国,拍手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一直沿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不同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拍手现象。特别是嘲笑形式的拍手表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记载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以及分析中国古代至现代嘲笑形式拍手的特点。  关键词:拍手 消极情感 嘲笑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看起来很有礼貌地拍手的场面,也未必都是用来表达赞扬和敬意的。拍手,既可以用来表现
摘 要:“江小白”与《诗经》的邂逅基于宣导功能的文案文本,重点关注其创意推介:态度与温度的耦合,灵魂与生命的融合,思想与影响的耦合。两者跨度将近二千六百年,但是切中核心的就是创意与审美体验:场景原生(人文达性)、情感原生(情感共鸣)、意图原生(洞察痛点),这是持久不变的,且能通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耦合”创新,获得审美体验的升级与对本质力量的确认。  关键词:《诗经》 “江小白” 广告创意文案
摘 要: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乔伊斯为祖国爱尔兰写就的一章精神史。本文旨在分析《都柏林人》中所体现的“瘫痪”“爱”和“死亡”这三个重要主题,从这三个主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都柏林人》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乔伊斯 《都柏林人》 主题  詹姆斯·乔伊斯已经来到我们中间,而且长住了下来。一颗新星在爱尔兰作家群当中冉冉升起,一颗头等的巨星。a詹姆斯·乔伊斯,从1904年离开爱
摘 要:《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是宋人汪元量对王清惠《满江红》一词的酬和。虽是一首标致的步韵词,却不因拘于形式而削足适履,达到了“以韵补意”之效。全词以仄声作韵,错落有致;引据用典,寓情于物。字句间凸显与王昭仪的惺惺相惜之情,更抒其思乡之愁、亡国之戚。  关键词:汪元量 《满江红》  汪元量《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一词,是一首酬和词。原词为王清惠所作《满江红》。汪词云: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文化转型时期的经典之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基督文化的时代印记。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可通过作品对《圣经》文学母题的援引或化用、基督教文化中超现实意象在作品中的呈现,以及基督教文化对剧中人物意识形态的潜在统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三个层面使这部作品构成了多个向度的宗教语境,与浮于表面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归发生了明显的偏离,这是前人简单用人文主义精神阐释作品时的纰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