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写作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推进、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创新理论,《语文标准》对写作提出了新的基本理念:“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文对在此理念下如何开展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真实 个性 有创意
  
  按照《语文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把口语交际与笔下生花(写作)相结合,使学生在表达自我认识的同时,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更加清楚地认识世界,了解不同观点,为创造性写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写自己想说的话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所写的都是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可能围绕一个主题,学生只能用很少的字来表达,但只要是语句通顺、围绕中心来写,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本身在各种知识、各种智能、多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方面都有局限,不可能达到用词精妙、巧夺天工的地步。我们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科书,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要求是:“列出父母每天的作息时间表,了解、记录父母工作的情况,制作家庭小档案。”学生有的列表格,有的写记述,形式各不相同。特别是列表格,只简单地介绍时间、干什么,可你能说这不符合写作要求吗?只要学生想写,我们就要让学生写出来,不要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而失去写作的兴趣。
  
  二、不拘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最让我感到头痛的就是写作教学了,我们精心备课,准备了半天,上课时,学生却没有兴趣,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指导得不细,学生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细致地指导了,学生写出的作文又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有的写出来的只有三、四句,语句不通、抓不住重点,要么写出的文章面目相同,让人心寒。
  写作教学现状不太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作文题目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课本中的习作,有的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有的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题目,学生无话可说,因此学生害怕作文、不想写作文。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不应限制得过死,写作教学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留意生活,亲身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亲身感受,才有东西可写、写得真实。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注意提示学生留意,评论每次学校、班级、同学、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并有条理地表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不要“临时抱佛脚”。对于学生不曾实践的,教师应积极组织活动。学生把亲身体验与写结合起来,自然有东西可写。
  2、勤于练笔,积累素材
  有时,学生往往是写作文时才拍脑袋,脑中空空,什么也想不起来,其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积累。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况且生活琐事哪能件件记住呢?常言说得好:“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每天动一动笔,将一天中的新鲜事、自己的欢乐、痛苦、感到有趣的事、感到气愤的事等等都记录下来,再写作文时,就可以翻开日记,选一些值得写、有得写的人或事去写。由此可见,素材的积累不容忽视。
  3、展示自我,培养兴趣
  学生的思路是活跃的,同时很爱表现。我们应利用这一点,可让学生写稿投到校园广播站中发表,也可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自己编个小故事或组织诗歌朗诵会……写多种体裁的小文章投到多种不同的刊物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浓浓的兴趣中达到练习、提高的目的。
  
  三、留心周围事物,有创意地写作
  
  写作是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经过观察感受(感知)、思维加工(运思)、语言表达(表述)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自身的感知应比其他人的感知更加敏锐,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事物,能够从事物的一些细节当中、从平凡的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种独特的发现就是一种创造。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这句话精辟地概括出了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实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主体与对象互相渗透、转化,完全融为一体,这一过程是在运思阶段完成的。运思,是“物”、“我”划一的心理操作过程,是一种定向的创造性活动。运思差不多了、成熟了,要靠写。“写,不仅仅是把想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固定下来,写,是创造的重要阶段。”表述的过程正是把想好的东西创造性地实现符号化和文体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这正如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指出的:“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3、《写作精要》,陕西旅游出版社
其他文献
有个叫飞恩毫芬的博士,利用几年的时间,对48个国家进行调查。调查的课题是关于快乐。也许你会觉得此项举动有点多余,甚至有点蠢钝。首先,日本人平均寿命79.5岁,长寿年龄居世界前位,如此延年益寿,一定有快乐的因素;其次,富豪之国美利坚呼风唤雨,耀武扬威,一定不缺乏快乐源泉。  结果真令人大吃一惊: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是冰岛,美国仅位居第十。  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冰岛位于欧洲北部的北大西洋中,离北极圈很近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
期刊
高三英语复习中有三个突破,即突破阅读理解、突破书面表达、突破短文改错三大难关。此三 题在NMET卷中所占分值很高,也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而且英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又都大致集中体现在这三大题上。因此,我们应把它们列为重点和难点。    一、大量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大量阅读,广泛接触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阅读能力向质的飞跃的关键,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就无法掌握阅读
期刊
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课文教学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外语教学过多强调技能培养,而忽视中华文化教育的现状,从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素质两方面强调了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国内外形式、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 加强 中华 文化教育    l988年1月.在巴黎举行了一次有当代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参加的会议,会上发表了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的中
期刊
一、课堂英语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
期刊
【摘要】数学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本文就数学活动课教学与学科课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并提出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应从观念到实践都应将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其它数学活动作出界定,以保证活动课本身的结构性和体系化,保证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课程计划 直观性教学 数学活动课 数学课外活动    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地把开设中学
期刊
我们在训练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批阅量太大的困难。粗略批阅会阻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详细批阅则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我从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巧批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的路子。  一、收批  收批,即将学生的书面表达收上来,逐一批阅。收批包括详批和略批两种。详批时改出学生书面表达中的词汇、句法、章法中的错误,小至单词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大至时态、语态、句子结构上的错误
期刊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
期刊
笔耕人生,可谓桃李芬芳。教书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可心中总觉得有什么没有完成。想来想去,原来是想把多年来的教学体验总结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爱是联系师生情谊的红丝带    我不仅上高中的物理课,而且还任了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一直贯穿着爱的教育,特别是当我看了《魏书生当班主任》一书后,更觉得爱是联系师生的红丝带,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爱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伟大力量的。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