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级文件大迁徙

来源 :电脑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盘数据整体高效迁移
  电脑弃旧换新或要更换更大容量的硬盘,如何才能更快、更安全地将整个分区,甚至整块硬盘的数据转移到新的硬盘当中?以往我们介绍过用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方法实现,但这种方法效率还不够高或有局限性,现在我们要寻求更高效的解决办法。
  分区可变的整盘克隆
  硬盘换新之后,新硬盘容量一般来说会远远大于老硬盘的容量。新硬盘的分区配比自然也就不可能沿用老硬盘的容量和配比。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一定是先给新硬盘分区,划分各分区的占用空间,然后格式化硬盘,最后再从旧硬盘中用释放系统备份包或硬盘对拷的方式进行数据转移。但是,这种方法太费事、太费时。那么,有什么更加高效、快捷的方法实现硬盘的整体数据转移呢?我们借助于本刊曾经介绍过的系统备份工具ATI软件来实现这个需求。这次使用该软件的一个“克隆磁盘”实用组件来实现硬盘数据整体转移。
  启动ATI 2013,切换到“工具与使用工具”组,点击“克隆磁盘”链接,随即会启动克隆磁盘向导,为了灵活控制,选择“手动”克隆(图1),接下来选择要克隆的源盘(当然是旧硬盘),再选择目标硬盘(就是新硬盘),最后调整一下新硬盘中各分区的容量配比,即可进入整块硬盘的克隆过程。整个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完全自动化。详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详见本刊2013年第17期特别话题相关文章。
  下面介绍另一种分区可变的全盘克隆法。大家以前可能经常使用Ghost来备份或还原系统,你会注意到Ghost会切换到DOS环境下完成数据备份或克隆操作。其实,Ghost有两种内核的版本,一种是在DOS环境下运行,还有一种直接在Windows视窗环境下运行。现在我们要用它来实现两块硬盘的数据转移,而不是打包备份系统分区或数据分区。我们需要在Windows环境下完成这项工作,不需要切换到DOS环境下,因此我们选择Windows内核版的Ghost32工具。
  将新硬盘接到旧电脑上,用系统磁盘管理或专用分区工具对新硬盘进行分区和盘符分配。接下来运行Ghost32程序,在出现的界面中逐级选择“Lolcal→Disk→To Disk”命令,然后在下级界面中选择源磁盘(即旧硬盘),点击OK后选择目标磁盘(即新硬盘),若目标磁盘与源盘容量不同,则可以调整目标盘的分区容量配比,然后点Yes按钮确认开始硬盘克隆过程(图2)。
  单一分区的整体克隆
  上面介绍的是将整块硬盘数据一次性转移到新硬盘中的情况。现实中,在换了新电脑之后,你很可能只想将旧电脑硬盘中的一个或几个分区的数据转移到新硬盘中,而其余的分区数据可能不再需要转移,这时就存在一个选择转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使用整盘克隆了,只能采用单个分区的克隆。比如,先将C盘系统分区单独转移,然后再转移含有个人数据的某个分区。
  实现此类转移,一般可用Windows版的Ghost,或者使用ATI专业备份软件克隆整个分区。我们先介绍用Windows版Ghost来转移分区数据的方法。
  运行Ghost32程序,逐级选择“Lolcal→Partition→To Partition”命令,然后在下级界面中选择源磁盘与分区(即旧硬盘的某个分区),点击OK后选择目标磁盘与分区(即新硬盘的某个分区),然后点Yes按钮确认开始分区克隆过程(图3)。
  数据分区的同步克隆
  对于有选择的多分区数据克隆,如果已经将系统分区克隆到新的硬盘当中,新硬盘就已经具备了启动系统的条件,这样,其他用户数据分区的数据转移就可以采用另外的一些方法。例如,用数据同步软件实现快速单向同步,或者采用数据快速拷贝转移软件来实现一次性数据灌装转移。
  先说用软件同步法转移整个分区数据的方法。我们选用一款经典的数据同步软件Beyond Compare来实现数据同步转移。在同步窗口左侧文件夹输入源盘根目录路径,右侧文件夹输入目标新磁盘盘符路径,下方更新方式选择“更新右侧”,点击“同意”开始同步更新(图4)。
  接下来介绍另外一种方法,用FastCopy软件实现分区数据的加速转移或者克隆。这种方法可以设置文件转移的磁盘缓冲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的转移效率。
  启动FastCopy软件,在“源目录”和“目标目录”处分别输入旧硬盘和新硬盘分区所在的盘符,拷贝方式设置为“移动-总是执行此操作”, ,然后点击“执行”按钮,即可开始磁盘文件的整体高速转移过程(图5)。
  突破限制 跨越平台的系统迁徙
  在相同内核的系统,比如同为Windows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迁徙,操作起来并不难,因为它们使用的都是可以互访的文件系统。但如果更换的是不同内核的操作系统,比如原来使用Windows笔记本,现在更换为苹果笔记本,那么原来Windows下的数据又该怎么迁移到苹果机上?
  由于不同内核操作系统使用的文件系统不同,一般情况下它们是无法直接互访的。因此要让Windows下的数据迁移到苹果系统中,就需要找到两个系统都支持的统一协议,再利用这个协议在两个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exFAT分区充当系统中转站
  苹果电脑从Mac OS X 10.6开始就支持格式化为exFAT格式的U盘或者移动硬盘,而且这种格式支持大于4GB以上的单个文件,Windows系统的Windows 7/8也是内置支持exFAT格式。因此如果要将Windows下的数据传导到苹果电脑,我们只要准备一个优盘或者移动硬盘,然后格式化为exFAT格式即可。
  在苹果电脑上,点击屏幕右上角的放大镜按钮,搜索“磁盘工具”,在磁盘工具侧边栏选择要格式化的优盘或者移动硬盘分区,右侧选择“抹掉”标签,在格式下拉菜单里选择ExFAT即可(图1)。
  如果是Windows系统,在资源管理器中选中需要格式化的优盘,然后在文件系统下选择exFAT即可(图2)。
其他文献
和5英寸的Xperia Z1相比,Z1炫彩版的屏幕尺寸被缩小到了4.3英寸,笔者标准身材,拇指可覆盖到屏幕上的任何位置,相信女性用户单手操作的问题也不大。与屏幕变小对应的,则是Z1炫彩版的电池容量也从Z1的3000mAh下降到了2300mAh,待机能力并没有因屏幕的缩减而延长,基本还是保持在1天半一充的状态。  “万年不变”的TN屏幕,一直是索尼手机广受诟病的缺陷,而Z1炫彩版终于选择了IPS广视
期刊
手机平板  特色:“手机平板”阵营成员多以传统手机和新兴的互联网品牌为主,屏幕多以7英寸作为上限,分辨率也为16:9宽屏标准,因此在APP显示兼容性和便携性上更占优势。  优点:软硬都为手机而生  “手机平板”从外观到UI界面,全部是以“手机”的身份定制。同样是7英寸的产品,“手机平板”的屏占比总高于“平板手机”(边框更窄)。  硬件规格能屈能伸  “手机平板”的硬件平台可选的范围很大,除了廉价的
期刊
有趣的情节设置  在游戏中,玩家会化身为一位满脸胡子、身着制服的男主人公,通过自身装置的火箭喷射器前进。一路上会有很多科学怪人的试验品、装置、爆炸物、障碍。玩家要操纵男主人公一路上下翻飞,不停地躲避各种障碍物,最终到达并破坏罪恶研究室。这一路真的是九死一生,每过几十秒,游戏难度就会直接上一个台阶:连锁炸弹、定位炸弹、随机爆炸物纷纷登场,让玩家措手不及。如果一条命没了,就要从头再来,游戏会记录下玩家
期刊
专为随身音乐而生  现代的时尚用户出门讲究用最少的设备干最多的事,于是几乎所有的娱乐项目比如听歌、看片和便携游戏都用手机来完成。什么样的耳机才是移动时尚用户的最佳搭档呢?自然是抛开线缆束缚的蓝牙产品。不过传统的蓝牙产品总是身形小巧,多是用来收听语音电话的。受到身材限制,用来听音乐并不合适。而适合听音乐的产品有些笨重,还多使用线缆,很不方便。  W670BT同时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它完美支持蓝牙2
期刊
将Nibiru H1握在手里,你不会产生传统千元机的那种廉价感,外壳的塑料感并不明显,可拆卸的背盖也没有带来缝隙,而窄边框的设计也让H1获得了更好的把握手感。如果你有强烈的单手操作欲望,拥有1080P屏幕和真八核处理器的H1可谓同价位的最高配之选。  除了强悍的硬件,Nibiru H1更多的造诣体现在了软件层面。比如,当我需要临时进行数字计算,在下拉菜单里就能使用计算器;想及时抓拍时,在锁屏状态下
期刊
Nokia X 配置稍逊的“神器”  3月份的手机领域迎来了两款预约爆棚的“神器”,其一是预定量超过4万台的红米Note,而另一款就是来自诺基亚的Nokia X,京东商城超越900万的预约量应该已让最早否决诺基亚拥抱Android系统的股东们大跌眼镜了(图1)。  诚意大拷问  客观来讲,599元的Nokia X并不贵,毕竟这是诺基亚出品,且预装拥有丰富APP应用的Android手机(图2)。但就
期刊
“空中”迁徙  所谓“空中”迁徙,就是利用Wi-Fi组建局域网,实现两部电脑之间的数据互传。该方案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两部电脑都必须配有无线网卡,对此笔记本毫无压力(标配),但绝大多数台式机用户就需要购买安装USB或PCI接口的无线网卡了。接下来,就是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选择对应的连接方案。  1. 周围存在无线网络,我们可以直接借助无线网络(例如无线路由器)进行连接,两部电脑加入同一无线网络后就自
期刊
轰轰烈烈的2014年春运落下帷幕,在经历了以人为单位的“迁徙”后,  那些没有“生命”但同样重要的软硬件资源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迁移。  在这里,唯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让它们的迁徙更具效率,  让我们不再重温春运票难买、路途挤的“种种噩梦”。
期刊
为了应景,首先要有一张打着伞的照片,这个好办,在雨停的时候,我们对场景有着更多自由的选择,只要构好图,摆好造型就可以了(图1)。  启动Photoshop(以CS5为例),打开要后期处理的照片,然后在图层面板中,按Ctrl+J键,即可复制背景层成为新的图层,并自动命名为“图层1”(图2)。  接下来要扩展一下原照片的画布,因为后续用到的运动模糊滤镜在边缘会有些不自然,通过本步的技巧就可以轻松解决。
期刊
“VOOC闪充”应该是Find7最具代表性的功能之一,以前我每天睡觉前都得想着给手机冲上电,避免隔天上班路上电池罢工。而Find7则改变了我的习惯:晚上刷微博到电量报警忘记充电也无妨,起床后趁着刷牙洗脸上厕所的功夫,就可以将电池充到一半,无需刻意等待。当然,闪充需要原装充电器的支持,如果用了第三方的充电器和数据线,那充电速度就和其他普通手机持平了。  拍照体验也是Find7有别其他旗舰机的特色。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