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森林小火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fz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东北小兴安岭,这里山连山,树簇拥着树,我的童年在原始森林中长大。
  半个世纪前,我家住在高柴沟。高柴沟是朗乡林业局六道沟林场下属的一个小山村,几十户人家。这是个几乎封闭的小山村。有一所只有几十名学生的小学校,有的班级只有五六个学生,经常两三个班合在一起上课。还有个卫生所,一个小门市部,一台柴油发电机。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条小火车道,轨距不足1米,除了运输木材的原条车和运送采伐工人的嘎吱轮外,还有一列运送旅客的火车,每隔三天一趟。就是这趟火车给这里带来了乐趣和希望。
  记忆中的森林火车,在一声汽笛长鸣中,像一条绿色的长龙,腾云驾雾般来到小山村。停车10分钟,转瞬间,又消失在远方。望着远去的列车,我常想它到底开到哪里?路上会遇到什么?有多少个站点?如果错过了一次看车,就掐着手指盼望三天后的那趟小火车。那时,每次去看火车,比看娶媳妇还热闹。下车上车的除了出差办事、走亲访友的,更多的是知青,男男女女穿着喇叭裤、列宁服,和小山村的打扮迥然不同。他们三五成群,大包小包,有说有笑地走进知青大院。有时能听到他们拿着录音机播放的流行歌曲,小孩子们簇拥着跟着听,这时知青会把糖果分给小孩子。这群人总是把时尚带到这个小山村。
  我对这个庞然大物充满了好奇。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孩子们都在我家后院的于大爷家听故事。于大爷读过私塾,走南闯北,故事特别多,几乎不讲重样的。我问他:“小山村里怎么会有火车?”他沉默一会儿,缓缓地说:“说来话长,森林小火车的铁路是1942年修建的,后来被拆除了。1948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了这段铁路。从此,这条铁路一直延伸到采伐地点。这趟一年四季奔跑在崇山峻岭之中的蒸汽小火车,正常配置6节车厢,车头后面是一节货车厢,初期是木板做成的,后来换成铁皮制作,专门装运一些不能和列车混装的蔬菜等生产资料和物品。车厢的最后一节一般外加一个花篮子,就是四周焊接的铁轨框架的敞篷车,方便种地的人们携带种地工具等。中间四节车厢供乘客乘坐,车厢内的座位开始是木板,后来改为人造革的座位,大约是52个座位,列车员一个专用座。始发站是朗乡镇,有两条线路。线路一是朗乡途经英山、团结、建设、长远、六一、高柴沟、六道沟林场;线路二是从朗乡出发,途经英山、团结、建设,从长远分岔经过四道沟、红旗、巴兰河,巴兰河又分岔至达里岱、正岔河,巴兰河至新东2个分支。”听着这些稀奇古怪的地名,更加重了我的好奇心,做梦都想坐火车。
  第一次坐火车是上初一时,班主任带我参加朗乡林业局演讲比赛。列车员站在门口下面,旅客先下后上。我和老师登上火车,车厢人很多,也很凌乱,没有座位。老师带我往车厢中间走,还未站稳,一声汽笛长鸣,火车徐徐开动了,哐当哐当的声音好像有节奏的音乐伴奏。
  车厢里的人们有闲聊的,有抽烟的,有打盹的。我站在一个年轻人身边,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下一站,下车的人很多,我和老师有了座位。我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老师把车窗打开,我趴在车窗向外望去,蓝天白云下,一会儿悬崖峭壁,一会儿小河流水,一会儿一马平川,绿草簇拥着野花,还有远方若隐若现的群山。
  到达朗乡已是傍晚时分,街道灯火辉煌。吃过晚饭,老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刘巧儿》。比赛结束,老师带我去了图书馆,借了《唐诗三百首》《茶花女》。还去了一趟火车站,一趟绥佳线的国铁列车在朗乡镇的北山脚下通过,一条清澈的河流顺着铁路并肩而行,而森林小火车站就在这条河流的南面,遥遥相望。
  后来,我多次乘坐小火车,但并不是每一趟旅程都顺顺利利。那时候,整个林业局只有这一趟森林小火车,运输能力非常有限,林业局还有运输木材的专用原条车,都跑在这一条小火车道上,每个站点都有一部手摇电话机,护路员手里一把绿色旗子,一把红色旗子。小火车道都是山路,地形复杂,冬天遇到冻害,经常出事故。这样就把道路堵住了,小火车无法通过,一直要等到道路修好,有时要等几个小时。不管条件多么恶劣,森林小火车一直喘着粗气,吐着浓烟,一般以20~30公里的時速行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别出生地高柴沟30多年,关于东北,非议不少,偏远、落后、封闭,甚至如呼兰河的愚昧至今还在。但是,不能屏蔽一个事实,正是这片中国最北的寒地,接纳了20世纪初的一大批关里人,更有一些支边青年、建设人员来到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尽管很多人“说走就走了”,渐渐离开了这片土地,难道记忆中保留的仅仅是春的短暂快捷、夏的炙热浓烈、秋的斑斓肆意、冬的漫长和期盼吗?
  如今高铁横贯大江南北,森林小火车早已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每当我想起故乡,想起童年,就会想起森林小火车,它总能唤醒我对故乡的眷恋,对淳朴乡亲的怀念,对那山那水的痴迷。
  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忘记,不管离我们有多久远。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苏北的农村,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一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管是风调雨顺为他们带来五谷丰登,还是天灾人祸让他们颗粒无收,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土地,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土地之于他们,已经不再是养家糊口的谋生工具,而是演化为他们灵魂的皈依和精神的家园,以及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故土难离的情结。  至于我的父母对于土地的情感,我小时候是怎么也无法理解的,父母所说的“农业社”“大锅饭”之类
期刊
我8岁那年,我们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队里把农具和牛、马、驴等牲畜都分到了各生产小组。各生产小组再按照人口,把大牲畜作价平摊到个人。采取抓阄的办法,谁抓到了大牲畜,谁往外拿钱。我父亲那次的手气可真好,伸手抓到了写着马的那个阄,父亲又拿出了500块钱,那批枣红色的马就是我家的了。  父亲如获至宝,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这匹马。父亲首先盖了两间西屋作为马厩,一间喂马,一间他住。他说,一是怕马被偷走了
期刊
“三一律”戏剧创作原则要求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对时间、空间和情节这三者给予强烈关注和严格规范,在西方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中盛行.正如布瓦洛在其诗学理论代表作《诗的艺术
期刊
作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包含着众多隐语。只有破解这些隐语,才能推进《西游记》研究。本文依据世德堂本,对关系到整个故事的若干神秘数字进行探讨。  在《西游记》第三十四回中,巴山虎、倚海龙二怪奉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之命,去请九尾狐狸精。孙悟空变作的苍蝇“赶上巴山虎,钉在他身上。行经二三里,就要打杀他两个。又思道:‘……等我且问他一问再打。’好行者,嘤的一声,躲离小妖,让他先行有百十步,
期刊
“书为心画”这一书画创作的本体论表述观点成熟于宋代。宋人注重艺术创作者的人品、胸次、学养等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书者学书、创作等方面有制约和决定作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书法意、趣、韵的属性的地位和价值。  一、苏轼以前的“书为心画”书史观探析  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他强调“言”与“书”的社会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期刊
川端康成(1899-1972),毕业于(现在)东京大学国文科,是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家。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伊豆舞女》是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杂志上。该篇小说是以作者1918年19岁时在伊豆天城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写成的。《伊豆舞女》作为青春文学,描写了由于“孤儿气质”而烦恼的学生“我”在伊豆之旅中与天真烂漫的舞女相遇,而被治愈的过程。  关于《伊豆舞
期刊
若论古代诗歌评论家,我最喜清代袁枚(1716-1797).40岁辞官告归,筑园江宁小仓山,号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江南宁静园林,《随园诗话》如山间溪流,奔泻而出,潺潺而响.“
期刊
公元805年,由于唐代“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天的常德)任司马,这一去就是十年,从33岁到43岁,刘禹锡人生最好的年华就是在朗州这片土地上度过的。从政治前途来看,朗州似乎是他人生的失意之地,但也正是如此,这里也是他思想境界的升华之地。刘禹锡现存有800余首诗歌和200多篇文赋,而其中有200多首(篇)是在朗州创作的,并且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为朗州注入了丰富
期刊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转眼间,来十堰工作、生活已三十余年。从当年的青涩懵懂,到现在的成熟淡定;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此时的用度丰足;从开始的举棋不定,到如今的眷恋热爱……正应了那年冬天,与好友一起躺在厚厚的雪地上晒太阳时,她的一番喟叹:“过着过着,把日子过成诗了。”是呀,徜徉在诗意的日子里,细嚼慢咽,真正是“优味多,优味生活,快乐多”!   樱花树下全家欢  眷恋十堰,因为它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  
期刊
在我的家乡道真,油桐是极为普通的树种之一。它最易生长,一粒种子,一缕阳光,些许雨露,它便凭靠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不择地势,不嫌贫瘠,生长在土坎、沟谷、路边,甚至是长满荆棘的荒坡。  油桐是阔叶树,每到冬天,叶落尽了,只剩下树干、树枝裸露在寒风中,从不屈服,也不悲观。就像山里淳朴的农人,在艰辛的生活面前,从不退缩,从不畏惧,也不计较名利得失,而是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实实在在。  清明前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