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之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px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家乡道真,油桐是极为普通的树种之一。它最易生长,一粒种子,一缕阳光,些许雨露,它便凭靠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不择地势,不嫌贫瘠,生长在土坎、沟谷、路边,甚至是长满荆棘的荒坡。
  油桐是阔叶树,每到冬天,叶落尽了,只剩下树干、树枝裸露在寒风中,从不屈服,也不悲观。就像山里淳朴的农人,在艰辛的生活面前,从不退缩,从不畏惧,也不计较名利得失,而是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实实在在。
  清明前后,油桐就要开花了。嫩小的桐叶裹着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赤裸了一冬的枝丫上,蕴藏着,等待着。不料,寒潮来临了,气温也随之下降了许多,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寒冷的冬天,而桐花却在枝头默默印证着“桐花好看苦寒来”!不错,等这倒春寒一过,满树的桐花便欢呼着,喧闹着,格外耀眼。这时的家乡,宛然让人如痴如醉的花海。
  繁密的桐花像小喇叭,一朵朵,一串串,吹吹打打,白里透红,红中泛白,不浓不淡,不媚不俗,落落大方,就像家乡的姐妹,没有一丝娇气,朴质中又不缺温柔、大方。
  桐花开时,也最爱下雨。蒙蒙细雨中,农民披蓑戴笠,各做各的事,各干各的活儿。有的在树下栽种,落下的桐花将弯曲的身子覆成一座美丽的花桥;有的扛着犁铧,赶着牛儿,在细雨中,在桐花里走向田间,与三月构成一幅幅人间美图。
  最有趣的是桐花刚谢、满树小青果之时,“刺果”(俗名“栽秧泡”)熟了。那闪烁在桐林中的红玛瑙,格外诱人,摘上一粒放进嘴里,那丝甜津津的感觉,一辈子也难忘!等桐叶再长大一些,有手掌那么大了,采两三张,交叉穿起来,做成一个桐叶荷包,摘一包熟透的“刺果”带回家中,与妻儿老小慢慢品尝,其乐融融,更是一份難得的享受和欢乐!
  一坡一坡的桐林,曾经是家乡的自豪和骄傲。它久负盛名,人均产量曾经居全国第一,被列为全国油桐基地县。乡亲们用卖油桐籽的钱称盐巴、买农药、买化肥……
  我赞美油桐树!我爱像油桐树一样,默默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宽厚仁慈、淳朴大方的亲人和朋友!
其他文献
结婚,是终身大事,结婚照,更是弥足珍贵.家中就珍藏着一张1957年的父母的结婚照.泛黄的二寸照片上,父亲身穿绿色军装,头戴大盖帽,肩挎驳壳枪,目光炯炯,腰身挺拔;母亲身着绿色
期刊
我出生在苏北的农村,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一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管是风调雨顺为他们带来五谷丰登,还是天灾人祸让他们颗粒无收,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土地,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土地之于他们,已经不再是养家糊口的谋生工具,而是演化为他们灵魂的皈依和精神的家园,以及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故土难离的情结。  至于我的父母对于土地的情感,我小时候是怎么也无法理解的,父母所说的“农业社”“大锅饭”之类
期刊
我8岁那年,我们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队里把农具和牛、马、驴等牲畜都分到了各生产小组。各生产小组再按照人口,把大牲畜作价平摊到个人。采取抓阄的办法,谁抓到了大牲畜,谁往外拿钱。我父亲那次的手气可真好,伸手抓到了写着马的那个阄,父亲又拿出了500块钱,那批枣红色的马就是我家的了。  父亲如获至宝,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这匹马。父亲首先盖了两间西屋作为马厩,一间喂马,一间他住。他说,一是怕马被偷走了
期刊
“三一律”戏剧创作原则要求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对时间、空间和情节这三者给予强烈关注和严格规范,在西方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中盛行.正如布瓦洛在其诗学理论代表作《诗的艺术
期刊
作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包含着众多隐语。只有破解这些隐语,才能推进《西游记》研究。本文依据世德堂本,对关系到整个故事的若干神秘数字进行探讨。  在《西游记》第三十四回中,巴山虎、倚海龙二怪奉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之命,去请九尾狐狸精。孙悟空变作的苍蝇“赶上巴山虎,钉在他身上。行经二三里,就要打杀他两个。又思道:‘……等我且问他一问再打。’好行者,嘤的一声,躲离小妖,让他先行有百十步,
期刊
“书为心画”这一书画创作的本体论表述观点成熟于宋代。宋人注重艺术创作者的人品、胸次、学养等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书者学书、创作等方面有制约和决定作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书法意、趣、韵的属性的地位和价值。  一、苏轼以前的“书为心画”书史观探析  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他强调“言”与“书”的社会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期刊
川端康成(1899-1972),毕业于(现在)东京大学国文科,是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家。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伊豆舞女》是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杂志上。该篇小说是以作者1918年19岁时在伊豆天城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写成的。《伊豆舞女》作为青春文学,描写了由于“孤儿气质”而烦恼的学生“我”在伊豆之旅中与天真烂漫的舞女相遇,而被治愈的过程。  关于《伊豆舞
期刊
若论古代诗歌评论家,我最喜清代袁枚(1716-1797).40岁辞官告归,筑园江宁小仓山,号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江南宁静园林,《随园诗话》如山间溪流,奔泻而出,潺潺而响.“
期刊
公元805年,由于唐代“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天的常德)任司马,这一去就是十年,从33岁到43岁,刘禹锡人生最好的年华就是在朗州这片土地上度过的。从政治前途来看,朗州似乎是他人生的失意之地,但也正是如此,这里也是他思想境界的升华之地。刘禹锡现存有800余首诗歌和200多篇文赋,而其中有200多首(篇)是在朗州创作的,并且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为朗州注入了丰富
期刊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转眼间,来十堰工作、生活已三十余年。从当年的青涩懵懂,到现在的成熟淡定;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此时的用度丰足;从开始的举棋不定,到如今的眷恋热爱……正应了那年冬天,与好友一起躺在厚厚的雪地上晒太阳时,她的一番喟叹:“过着过着,把日子过成诗了。”是呀,徜徉在诗意的日子里,细嚼慢咽,真正是“优味多,优味生活,快乐多”!   樱花树下全家欢  眷恋十堰,因为它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