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动机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并更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新课程理论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说: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懒惰、容易分心、对学习有厌倦情绪、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等等。
  初中历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副科”,很难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如果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想使初中生学好历史,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学习中获取乐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列几种策略。
  
  一、引导动机迁移,产生学习需要
  
  这也就是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学习活动上。我教的班有一个学生爱好收集古钱币,在历史课上也经常摆弄钱币。这时,最好不要简单批评他,而应当鼓励他参加钱币兴趣小组,使他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他回去收集有关钱币的历史资料,如“中国历代钱币之最”等等,然后让他把收集到的钱币知识介绍给同学们,或者用它出一期黑板报。这樣既保护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使这种爱好和学习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引导动机迁移,可以产生更新的学习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展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然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开展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开展“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开展“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开展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陶冶情操
  
  历史课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任务外,它还有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多媒体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情景氛围,触境生情,陶冶情操。
  如在学习“汉与匈奴的关系”时,利用多媒体显示昭君出塞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昭君出塞的方向,旗帜的飘动和他们穿的什么衣服,由此感受他们是处在寒风凛冽,天寒地冻的艰苦环境,从中体会昭君远离京城,不畏艰苦,长途跋涉,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表现出献身精神和美德,受到后人赞扬,使学生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念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务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识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其他文献
摘 要:普通高中美术课堂上的冷漠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笔者在美术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有四点应引起注意:一、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视不够而导致的美术新课程改革实施不力的现状;二、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美术课程不重要;三、美术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四、此次课改是在高中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  关键词:课堂冷漠现象 美术新课改
摘 要: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游戏的设计与运用的分析,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在课堂设计中的必要性、价值与设置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
目的:探讨社区开展家庭病床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我社区2019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例患者作为开展家庭病床护理前的常规照护组,选择我社区 2019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因其自身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那么,思想政治课教中如何实施创新教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取代原有的教学大纲,本人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并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认为具有以下创新性特点。    一、新课标对教学内容序列的编排有两大特点。    其一,正像本课名称的变化那样,淡化了政治的色彩,强化了作为新时代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新课标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做负责的公民为基本观念,以如何做人作为本课内容的核心,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为主线
目的: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加强营养护理的影响.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法将我院于2018.1月-2018.12月间收治的138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划分为2组,评价两种护理方案对
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国情教育,是历史课一项经常性的长期任务。  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所谓国情意识,就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国情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公民对国家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认识和反映。国情教育就是使国情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每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
简摆颚式破碎机的润滑系统包括稀油和干油两部分,以供主轴承、连杆轴承、动颚芯轴、皮带轮及飞轮内套等运转部位进行润滑和冷却。实践证明,充分有效的润滑是确保破碎机稳定运行
摘 要:德育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社会转型时期,要想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反思当前德育活动中的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批判和改进。  关键词:德育 活动 常见问题 分析 应对 原则    一、德育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德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由教师作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