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红旅景点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宫、红场
  红宫原是明朝建的孔庙。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举行海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彭湃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没收土地案》等共十个决议,选举产生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和海丰县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会。代表大会收到中共中央,陆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紫金县委、县农民协会、县工农革命军团队和汕尾市苏维埃和本县机关团体祝词。
  红场原是明清时期的粮仓,民国时期已成为废圩,俗称东仓埔,曾辟为体育场。第三次起义后,举行礼拜六义务劳动,建成平坦广场,命名为红场,场门题名,两旁有联:“打倒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建成后,成为大型集会新场所,1928年1月5日在这里举行欢迎红四师大会和红二师、四师会师。
  彭湃故居
  位于海丰县城桥东社龙津河畔。故居始建于清末,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同志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周恩来同志和东征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加伦曾在此住宿、工作。原屋毁于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复。
  海丰县农民协会旧址
  位于海丰县城龙津东路彭湃故居东侧,原是桥东马氏祖祠。1925年,在广东省农会的领导下,海丰总农会改名,按行政区设基层组织,全省农会组织统称“农民协会”,1925年至1927年,海丰县农民协会在此办公。
  海丰总农会旧址
  位于海丰县城龙津东路龙山西侧龙津溪畔,坐北向南,东与赤山约农会相邻,原是明代天妃庙(俗称“龙山妈”)。1922年末,海丰全县已有13个约农会,会员16596人。1923年元旦,各区农会代表六十多人,在这里成立“海丰总农会”,会议通过了总农会的组织章程,选举总农会的领导机构,彭湃同志为总农会会长,杨其珊同志为副会长。会后总农会设在这里办公。
  赤山约农会旧址
  位于海丰县城龙津东路龙山西侧龙津河畔,西与海丰总农会旧址相隔,坐北向南,原是明代龙山乡灵雨庵。1922年9月,农会会员由六个人扩展到赤山一带二十八个乡村500多人,彭湃同志在这里亲自主持成立了“赤山约农会”,并在这里办公,接待来访群众,随后印发《农会利益传单》,扩大宣传。
  平民医院旧址
  位于红宫后东侧,该旧址清代是育婴堂,1921年10月改建为妇孺医院。1925年东征后,县政府扩充为海丰县平民医院,培养了一批革命医护人员和助产士。
  龙舌埔旧址
  龙舌埔旧址位于海丰县城龙津溪畔,龙津东路穿埔而过。彭湃烈士故居、海丰总农会、得趣书室、海丰县农民协会、大榕树等多处革命旧址都在这里。1923年1月1日,成千上万的农民聚集这里庆祝海丰总农会成立。同年3月3日,各区农民群众在这里举行万人“新年同乐会”。5月,总农会在这里召开六千多人参加的会员代表大会,与地主组织“粮业维持会”进行斗争。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五日),全县两万多农民在这里聚会,高呼“打倒地主豪坤”、“实行减租”、“农民万岁”等口号,形成海丰农运史上著名的“七五”农潮。
其他文献
粤东老区陆丰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旧址、潭涌七乡点农会旧址、龙山烈士陵园、张威纪念亭、芹菜洋革命烈士纪念碑、金厢周恩来革命活动旧居及周恩来渡海处等等,遍及山区或沿海各乡镇。  近年来,该市树旅游“红色旗帜”,坚持保护和开发齐驱动,在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增强旅游竞争力和拉动旅游资源开发上狠下功夫。他们先后维修和恢复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碣
期刊
《源流》20年的发展,离不开老区,离不开各地作者与读者的参与和支持。  本次“《源流》创刊20周年——我与《源流》”主题征文活动,各地作者、读者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纷纷书写与《源流》相识、相知、相伴的故事,讲述心中积存已久的与《源流》的不解之缘。部分来稿已刊登在上一期“庆祝《源流》创刊20周年”专题上,本期刊物,我们继续选登了部分稿件,与广大读者一起见证这一份份珍贵的《源流》情、老区情。
期刊
龙川县位于粤东北,是全省1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全省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龙川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点,大力改善老区的生存环境,提高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该县对46个省定贫困老区村累计投入资金16765.6万元,其中到户5489.9万元,到村11275.6万元,有效促进了老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期刊
翁源县新江镇太坪村有22个自然村,4800多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村庄,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曾驻扎在此,陈玲等15位烈士的鲜血就洒在这片热土上。  近些年来,太坪村党支部、村委会弘扬革命老区传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山区经济。而今,可谓“全村经济大发展,村民收入大提高,集体收入大增加,老区面貌大改变”。2013年,该村生产总值1.2亿,村民人均收入7930元,村集体收入达380万元,村里
期刊
大坝村曾经经历过一段灰暗时期。  大坝村是蕉岭县广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400多人,常住人口五六千人。近年来,大坝村积极扶持发展名贵树木、烤烟和仙人草三大特色产业,作为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取得良好的成效,不少村民走上了小康富裕的道路。  然而,富裕起来的一些村民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惯。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坝村文体协管员张君标指着村委会门前那条宽阔狭长的街道说
期刊
2013年,兴宁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就业惠民、教育惠民、健康惠民等十件惠民实事。为了把实事办好,该市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惠民的理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截止去年底,累计投入1.01亿元,十件惠民实事所涉及的26项具体任务中,23项任务已完成,其余3项任务正按计划推进。  李大姐下岗多年,2013年3月通过人社局组织的电脑免费培训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如今顺利实现再就业。据了解,该市2013年培
期刊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禾冈村南接西江边,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885人,城镇居民500人,外来流动人口2000多人。  禾冈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38年,村民容忍之、容焕章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荷塘党支部。容忍之作为地下党的重要联络员,为确保潮连、荷塘交通线的畅通,不断和反动势力作斗争,抗战期间以“德源商号”为联络站,成立抗先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该村还有很
期刊
“我们村行路难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何时可以解决?”,“我们村电压低,难以使用电饭煲”……阳春市春湾镇三乡村村民向帮扶单位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帮扶单位的领导及驻村干部记录在笔记本上,并现场与村民商讨解决的办法,使村民满意而归。  3月19日上午,阳春市4个帮扶三乡村“双到”工作的单位主要领导及驻村干部与34名村民代表进行座谈,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和帮扶户代表共同探讨今年发展生产项目,现
期刊
广州市黄埔区政协3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在区政协离退休党支部的具体组织下,多年来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老同志心系祖国,发挥余热,谱写了老有所为的退休生活新篇章。  老同志们退休后不忘党的优良传统,自觉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他们充分利用时间充裕、社会联系面广、阅历丰富、熟悉社会工作流程的优势,积极收集整理民情民意,为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民情民意参考。多年来,他们就城
期刊
潮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六届第一次理事大会,于3月25日在市迎宾馆举行。本次大会是一次换届会议,由市老促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苏仰钦主持,市委副书记蔡泽辉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市老促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吴作秋作工作报告,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洽浩报财务报告。会议一致通过新修改的《潮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章程》。选举市人大原副主任王拥和为市老促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聘请市委原书记陈远睦为名誉会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