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冈村:调整产业结构 建设和谐农村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b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禾冈村南接西江边,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885人,城镇居民500人,外来流动人口2000多人。
  禾冈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38年,村民容忍之、容焕章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荷塘党支部。容忍之作为地下党的重要联络员,为确保潮连、荷塘交通线的畅通,不断和反动势力作斗争,抗战期间以“德源商号”为联络站,成立抗先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该村还有很多有志之士加入由欧初领导的珠江纵队第一支队,进行武装自卫。1944年,容忍之以“德源商号”老板身份转移国民党反动派视线,帮助林锵云、欧初领导的珠江纵队顺利在塔岗村码头横渡西江,安全挺进粤中根据地。
  改革开放后,禾冈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发扬先烈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1992年,禾冈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51万元,人均收入仅为225元,村民生活仍比较困难。为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村党支部带领各村小组长和支部的全体党员干部前往中山、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认真总结,找出自己经济滞后的问题所在。通过多方面的探索,该村党支部带头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改变过去单一的农业耕作模式,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经济的模式。
  该村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的优势,以土地资源做文章,先后征收300亩土地作工业用地,进行开发利用,招商引资,鼓励村民逐渐由单一的农作转向务工、经商和开办企业,促使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同步增长。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000元;2012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2.9亿元,人均收入10300元,集体两级经济纯收入500万元。前后20年,禾冈村的人均收入翻了40倍。
  产业结构调整为禾冈村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村其它各项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育方面,该村在2001年投入250万元新建一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能容纳400人入托的全日制幼儿园,切实抓好幼儿园的教学质量,2007年8月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幼儿园;2008年投资200万元增建禾冈小学教学大楼、铺设硬底化校道及完善教学设备配套,学校水泥运动场改建为规范化的运动场,同年11月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从2006年起,村委会先后投资70多万元整治垃圾池、下水道,重新修整村道和桥梁;2007年,投资160万元建成占地13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村委会办公场所;投资60万元建造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09年,投资63万元在村口新建1个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的文化公园,该公园在2011年被评为“江门市十大公园”之一。
  在治安维稳方面,该村设有治保会和治安巡逻队,在村内主干道路安装治安监控,建有治安亭,随时掌握村内治安情况,使村民生活更加安定,2012年被评为“平安社区”。
  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村委会重视对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逐步搞好村民福利事业,特别是老年人的福利。多年来,通过社会热心人士、企业家捐款和村集体资金的积累,从2007年下半年起,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生活补贴,改善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定期对孤寡老人和特殊困难的群众发放困难补助,在节日期间还发放慰问金。同时,还为所有的农业人口购买城乡医保,参保率达100%。
  通过干群的努力,如今的禾冈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浓厚,设施完善,老年康乐中心、三良文化中心、禾冈文体活动中心、综合运动场及小型绿化公园等一应俱全,先后被评为“江门市卫生村”和“广东省卫生村”。2008年还获得“江门市文明村”称号。
其他文献
岁月如歌。19年前,我就与《源流》结下了缘。  我1982年参加工作,在一所乡镇中学搞后勤,后任教学工作至现在。1995年春季学期将结束的一天,乡邮递员送报刊到学校,一份装帧新颖、纸质洁白、文字特别显眼的期刊,引起了我注意——这就是《源流》。拿到学校的阅览室里,对这本《源流》我翻了一遍又一遍,消息、通讯、科技知识、天南地北,各种栏目,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  1998年我便开始征订《源流》期刊。我把
期刊
1989年6月26日,从茂名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那天起,我就参加老促会。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直到2013年6月6日换届前,都由我分管老区宣传工作。《源流》(前身《广东老区》)从1994年2月创刊以来,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伴我走过了二十年。我既是《源流》的热心读者,又是她的通讯员,见证了她的诞生、发展、壮大,从内部赠阅到全国统一刊号公开发行,从以前的黑白印刷品到现在的彩色刊物。这份全省唯一的
期刊
阳江市出了个文件,决定用五年时间维修建设市内29个濒危的革命遗址。坊间知情人对此大加赞赏,称这些维修建设年是五个“金娃娃”。然而,这些金娃的面世,人们只知道是市老促会“促”来的,但《源流》杂志“催生助产”的功劳却鲜为人知。待笔者补上这一笔,与《源流》同仁们共勉。  话说这五个“遗址建设年”,实际是文件《关于加强全市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中的主题内容。2011年9月20至22日市老
期刊
饶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大门”,东邻福建,南濒南海。近年来,饶平县以建设粤东大门、苏区大港、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总抓手,立足大项目强县,发展民营经济富民,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县在加强原中央苏区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上级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发展过程仍面临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饶平县委办的同志向记者列举了目前制约饶平苏区加快发展的四个问题
期刊
粤东老区陆丰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旧址、潭涌七乡点农会旧址、龙山烈士陵园、张威纪念亭、芹菜洋革命烈士纪念碑、金厢周恩来革命活动旧居及周恩来渡海处等等,遍及山区或沿海各乡镇。  近年来,该市树旅游“红色旗帜”,坚持保护和开发齐驱动,在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增强旅游竞争力和拉动旅游资源开发上狠下功夫。他们先后维修和恢复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碣
期刊
《源流》20年的发展,离不开老区,离不开各地作者与读者的参与和支持。  本次“《源流》创刊20周年——我与《源流》”主题征文活动,各地作者、读者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纷纷书写与《源流》相识、相知、相伴的故事,讲述心中积存已久的与《源流》的不解之缘。部分来稿已刊登在上一期“庆祝《源流》创刊20周年”专题上,本期刊物,我们继续选登了部分稿件,与广大读者一起见证这一份份珍贵的《源流》情、老区情。
期刊
龙川县位于粤东北,是全省1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全省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龙川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点,大力改善老区的生存环境,提高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该县对46个省定贫困老区村累计投入资金16765.6万元,其中到户5489.9万元,到村11275.6万元,有效促进了老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期刊
翁源县新江镇太坪村有22个自然村,4800多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村庄,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曾驻扎在此,陈玲等15位烈士的鲜血就洒在这片热土上。  近些年来,太坪村党支部、村委会弘扬革命老区传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山区经济。而今,可谓“全村经济大发展,村民收入大提高,集体收入大增加,老区面貌大改变”。2013年,该村生产总值1.2亿,村民人均收入7930元,村集体收入达380万元,村里
期刊
大坝村曾经经历过一段灰暗时期。  大坝村是蕉岭县广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400多人,常住人口五六千人。近年来,大坝村积极扶持发展名贵树木、烤烟和仙人草三大特色产业,作为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取得良好的成效,不少村民走上了小康富裕的道路。  然而,富裕起来的一些村民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惯。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坝村文体协管员张君标指着村委会门前那条宽阔狭长的街道说
期刊
2013年,兴宁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就业惠民、教育惠民、健康惠民等十件惠民实事。为了把实事办好,该市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惠民的理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截止去年底,累计投入1.01亿元,十件惠民实事所涉及的26项具体任务中,23项任务已完成,其余3项任务正按计划推进。  李大姐下岗多年,2013年3月通过人社局组织的电脑免费培训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如今顺利实现再就业。据了解,该市2013年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