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cendant_of_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初中到高中,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如果不重视在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就容易导致整个物理教学的失败。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教学衔接 认知规律
  
  一、认真钻研高、初中教材,切实找准两段教学的衔接
  
  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反复阅读、熟悉所教本届学生过去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做到对学生的旧知识情况心中有数。有些教材,高、初中知识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在初中没有讲电量的概念和单位,而在高中教材中的相关部分却说“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如果真的以为学生已经知道,只是一语带过,结果会使学生“坐飞机”。又如初中旧教材不讲重心,而有的新教材不仅讲了重心的概念,还讲了重心的求法。如果仅凭过去对初中教材的一些了解,教师认为学生对重心一无所知,在教高中教材“重力”时,花费大量时间,不厌其烦地讲重心问题,结果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很啰嗦。
  在了解初中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通读高中教材,整理一个高、初中教材结合部一览表。这个表应以高中教材为主线,尽可能详尽地列出各结合部上的“初中教材概括”、“高中教学要求”、“衔接教学的措施”等,为今后开展衔接教学作好准备。有的教师对初中教材里的正文比较注意,而对阅读教材、小实验、习题、插图和图表等不大去看。然而这部分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知识,在高中物理进行教学衔接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
  
  二、认真研究学生认知规律,选择最佳的教学衔接方法
  
  制订衔接教学措施时,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切合其智力发展阶段和思维特点,选定最佳衔接方法,进行复习、查漏、纠错,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等教学活动。
  1.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结构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复习有关初中物理知识是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方法之一。复习的方式,主要根据有关知识的地位和难度来决定,大致有三种情况:对于初中的重、难点知识(如力的概念与图示、二力平衡、速度、惯性、功和功率等),应在高中教学中讲到这些课题之前,要求学生先把初中教材的相关部分看一遍,以加深印象。对于不难记得的结合点上的一般知识,可在课堂上涉及时,由教师直接指明或提问学生,以作复习。而对那些在初中涉及不深的知识(如振幅、频率等概念),高中要从头讲起,可以在讲这些知识后,简单指出这些知识曾经在初中教材何处提到过它们,使学生对他们感到并不陌生就够了。
  至于复习初中知识的具体目的,应当根据结合点上初中教材的具体情况和高中教材上教法的需要来确定。有的仅是作为引出高中知识的手段,起一个使学生对高中的新知识感到也曾相识、易于接纳的作用;有的则可作为导出高中物理概念的捷径;有的却是高中教学中拓展、加深初中概念的十分重要的基础。第一种情况,例如在高中讲“弹力”时,一开始就给学生指出,初中教材曾经分别提到过拉力、握力、支持力和压力,这四种力都是弹力的具体表现。然后再去深入研究弹力的一般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大小等,学生就不会觉得弹力是一个难于捉摸的抽象概念了。第二种情况,如讲“力矩”概念时,只要在复习初中杠杆平衡条件公式后,概括地指出等式两端都是一个力和它的力臂的乘积,可见“力×力臂”这个积是一个有着特定意义的物理量,我们就自然得出“力矩”的概念了。第三种情况,复习为了深化与拓展,例如讲“功”,如果学生把初中教材的“功”这节知识复习得足够充分,高中再讲此课时,教师就不必反复强调功的初步概念和做功条件,而把重点放在拓展上,着重讲好“W=FScosα”一式的来由和含义,讨论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把做功条件深化到“只要力与位移不垂直”上来。
  总之,“温故”必须服务于“知新”,“温”的方法与程度,要服从“新”的需要。关于如何对高、初中知识衔接点上的“断层”进行补漏,重要的是要准确发现“断层”之所在,具体做法就不在这里讲了。
  2.纠正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错误观念。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和规律的提法不能做到足够严密和准确。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法的科学性的“牺牲”就更多了。加上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直觉性较强而辩证性较弱,所以他们的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错误的物理观念。例如摩擦力,他们总认为只要物体的接触面不是光滑的、物体又是在运动时,就一定要受摩擦力,而不注意物体是相对谁的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而且认为摩擦力总是充当阻力,不能作为动力。又如,他们死记住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初中论断,而忽略了套住动滑轮的两股绳子此时平行的前提。我们在进行衔接教学时,应当充分预见到并且花很大力气进行纠正。
  3.注意研究学生学法上的衔接问题。在学生刚进入高中的一段过度时期里,他们还没能从各方面了解高中物理的特点,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这段时间许多学生都容易对物理学习产生困难,教师的教学如果不注意与学生初中阶段的学法相衔接,就会造成很多学生“掉队”的局面,甚至严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意把握教学起点,严格控制容量与标高
  
  教师要想变高中物理教学之难为不难,就要在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过程中,恰当地选定教学“起点”高度,严格控制课堂容量与标高。教材本身是有弹性的,各班级的学生情况差异也很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和平均学习能力来决定教学起点。例如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我们应当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正交分解法,但初学时只能要求他们掌握分解一个力的各种情况,阶段复习时再教他们同时分解两个力的情况,且要求不宜过高。切不可一下就想使学生迅速掌握同时分解多个力的动力学题目的解法,否则他们对只分解一个力的情况也不容易掌握好,觉得物理太难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就会动摇,积极性下降了以后,我们就更难教了。
  对检测题的深难度也必须慎重考虑、严格控制。对有些能力要求高的题目,如求极值的问题、不定解问题、动态变化问题,学生甚至要到毕业、高考前才能掌握的。如果我们把它们信手拿来放入平时检测中“拉差距”,结果是绝大数学生都做不出,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对课堂的要求,已经使地理课堂由过去单一的“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转变为“由教师实施控制、组织学习,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结构、研究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呈现新的教学情景,提出新的认知任务,以促使学生针对不同问题、情景分析对比、寻求解答。提高教学引导水平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对地理课堂教学引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物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普通高中 物理教学 学习水平 综合能力    我是一名普通高中的物理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地探寻如何提高物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并在实践过程中力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地域特点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在从教过程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教育的最主要、最经常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对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新时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如何操作,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蕴含着开放性、探究性、发展性、信息技术性等基本思想,我们应据此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一、构建开放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