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积累操作经验;指导学生自觉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经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积累探究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与方法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新课程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由传统的强调“双基”扩大到强调“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活动经验),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议论的热点话题,提高对数学活动经验内涵的认识,探索培养学生活动经验的方法,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课题。
“活动”的英文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基本含义为“doing”,即“做”的意思。后来,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的实践过程。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经历。所以,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技能、情感与观念等内容组成的组合性经验,其核心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直觉和数学习惯。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掌握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体验数学思想的无穷魅力,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有效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活动经验是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虽然新课程已实施,但有些老师没有深入研读,甚至个别老师还不知道“四基”,面对这种现状,全面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将令人担忧。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挤压,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理念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受应试教育导向,师生都看重知识结果本身而忽略知识来源过程。加之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没能真正将其作为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学生活动没有从时间上保证、方法上指导,体验不深,没有真正的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下面几个方面的做法很有效,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积累操作经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基本数学操作经验是指来至第一手的直观感受、体验,即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而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说明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操作实践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教学设计由生活中具体问题引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操作实践过程,有动手,有归纳,学生既发现了定理,又积累了操作经验,解决了实际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觉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数学教学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数学化的本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
教学设计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具体事例,自觉开展分析、比较,进而获得新知识,再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知识体系,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视问题而灵活应用知识。学生积累了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套路”:应用旧知识——发现新问题——分析、对比——归纳、概括新知识——实践应用。长期坚持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经验将不断丰富和提升。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积累探究经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探索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再生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探究,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理解数学知识本质。
总之,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通过操作、思考、探究等方法,不断利用、丰富、提升和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真正落实新课程“四基”基本理念。
新课程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由传统的强调“双基”扩大到强调“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活动经验),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议论的热点话题,提高对数学活动经验内涵的认识,探索培养学生活动经验的方法,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课题。
“活动”的英文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基本含义为“doing”,即“做”的意思。后来,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的实践过程。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经历。所以,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技能、情感与观念等内容组成的组合性经验,其核心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直觉和数学习惯。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掌握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体验数学思想的无穷魅力,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有效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活动经验是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虽然新课程已实施,但有些老师没有深入研读,甚至个别老师还不知道“四基”,面对这种现状,全面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将令人担忧。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挤压,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理念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受应试教育导向,师生都看重知识结果本身而忽略知识来源过程。加之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没能真正将其作为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学生活动没有从时间上保证、方法上指导,体验不深,没有真正的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下面几个方面的做法很有效,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积累操作经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基本数学操作经验是指来至第一手的直观感受、体验,即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而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说明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操作实践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教学设计由生活中具体问题引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操作实践过程,有动手,有归纳,学生既发现了定理,又积累了操作经验,解决了实际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觉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数学教学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数学化的本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
教学设计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具体事例,自觉开展分析、比较,进而获得新知识,再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知识体系,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视问题而灵活应用知识。学生积累了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套路”:应用旧知识——发现新问题——分析、对比——归纳、概括新知识——实践应用。长期坚持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经验将不断丰富和提升。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积累探究经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探索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再生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探究,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理解数学知识本质。
总之,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通过操作、思考、探究等方法,不断利用、丰富、提升和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真正落实新课程“四基”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