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朦胧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朦胧”是与“精确”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朦胧的,模糊的。尤其在艺术创作中这种朦胧境界却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思考,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注重其本身的朦胧美,采用朦胧的教学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或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朦胧”
  
  “朦胧”就是客观事物的不稳定,不精确,不清晰。但因为事物的模糊不清却产生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使人不断的探索。而“朦胧”作为一种形式运用到教学中,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表情,创设知识、心理上的暂时性的模糊朦胧的状态,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想象、体悟,进而掌握教学内容,尤其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更是如鱼得水,便捷而高效。
  
  二、“朦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生活中原本就有模糊、含蓄处,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朦胧美。因此,崇虚、重味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传统。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这种朦胧韵味:
  1.语言的朦胧性
  汉语词汇有很强的模糊性和弹性,简约而多义,含蓄而丰富。比如北宋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语),既点出了枝头红杏怒放而活跃的背景,又让读者在视觉里仿佛获得听觉的感受,这样调动了多种感觉,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2.意境的朦胧性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南山之景迷离恍惚,有一种模糊微妙的美感。
  3.情感的朦胧性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的情感内容是最不确定,最难于捉摸的。作者未明写或无法明写的不确定感情,召唤着读者去参与领悟感受创造。如《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主,为我们展现了“荷塘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从而获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鉴赏效果,产生一种空灵缥缈的朦胧美感。
  4.艺术手法的朦胧魅力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除了丰富的情感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如虚实相生、赋、比、兴、通感等修辞方法来描写事物,渲染情感。如《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也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没有具体写罗敷如何的美,而是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映,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这种不确定的、朦胧的境界势必会激起读者的审美创造性。
  
  三、“朦胧”在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在适时的情景和内容上运用“朦胧”的教学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1.语感熏陶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意会的东西,会激起学生的想象,在心领神会中受到美的感染。如《春》一文,第四自然段中写道:“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三个比喻连用,状花色之艳丽缤纷,给人以清新热烈的视觉形象。“闭了眼”一句则蕴藉含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尽在闭思遐想之中,其实,闭眼遐思的内容岂止只是“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梨儿、杏儿”呢?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奋发向上的化身……凡此种种,只要你善于启动思维,则想之不尽,味之无极。
  2.联想迁移
  通过联想和迁移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朦胧境界。如朱自清曾“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但只能作“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的描绘,并与其他地方的绿色作比较,用了“太淡”、“太浓”、“太明”、“太暗”,作者似乎越说越模糊,但是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去领略作品中流露出的朦胧美。
  3.意境再现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在文学作品意境的创造中,作者遵循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规律,从而造成了“境生于象外”的模糊多义性。教师可运用意境再现法讲授文学作品。如《春》一文中“傍晚时分,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灯光点点,给人以鲜明耀眼的视觉形象;而雨夜的迷蒙烟雾笼罩灯光,形成一种如烟似雾、缥缈不定的状态,使人产生美感,朦胧令人追寻。这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则饱含诗情,诱人情思,使人不断获得心灵上的欣慰。
  4.艺术渲染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朦胧美感,可以借助音乐、绘画、书法、动漫等艺术形式,创造适当的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提升审美能力。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助流行歌曲,配上有关的图片,学生容易理解作者向往京城的挥之不去、欲罢不休的矛盾心情,进而理解作者胸襟宽大、豪迈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反复叹咏中和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
其他文献
“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响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那么,怎样实现、践行“生成的课堂’,呢?
【正】 税利分流改革不仅是国家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机制的转换。本文就税利分流改革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机制中的深层意义及难题作些探讨。一
顽疾:原料紧缺解药:转向林板一体化经营2015年上半年,我国部分林区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这对于依托木材生产的人造板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停止天然林木材商业性采伐,会不会对我国人造
随着我国近些年各地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城市快速路不断发展,高架桥的维修问题日益突出.液压同步顶升系统在高架桥维修加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同步顶升技术,不会对高架桥应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林业发展成为人们普遍重视的话题,在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基础条件,只有做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林业在生产与建设中才能实现较
【正】 负债经营是银行融资的基本特色。银行负债总量及结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负债的备偿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而且事关整个银行的资产增殖水平和业务经营效益,鉴于此,本文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北京旅游的人都会去西城月坛的庆丰包子铺,点上一份"主席套餐"——六只猪肉大葱包子、一碗炒肝,一碟芥菜,总共21元人民币。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主席套餐"无
近年来。虽然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从《二十四史》中选题,但从近年全国各省、市的考试选题来源看.情况又不尽如此。比如有从某人文集中选取的“某某传”(06广东卷《杜环传》、05山东
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它旨在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体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
人类的一半是女性,没有女性,就既没有社会意义上的人类,也没有自然意义上的人类。马克思说:“伟大的社会变革没有妇女的酵素是不可能的。社会的进展可以准确地由女性的社会地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