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西藏成永恒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hdceh986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74岁的张廷芳在《国家宝藏》摄制组的陪伴下,沿着当年和丈夫一起进藏的路线,登上了从青海到拉萨的火车。只是当初答应和她一起重走进藏路线的丈夫次旺俊美已经长眠于大地。

岁月有光,眼中有你


  1965年,张廷芳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的宣传队里,她认识了来自西藏的次旺俊美。他多才多艺,会吹笛子,还能唱会跳。有一次,宣传队接到学校指示,让他们编写一首革命歌曲,下乡表演。张廷芳很快将歌词写出来,次旺拿到后,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曲子编好了。同学们笑称他们为“最佳搭档”。
  到乡村进行表演时,张廷芳没有农村生活经验,次旺总是很照顾她,陌生的环境加速了两人的了解,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慢慢将对方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恋情初始,次旺就告诉张廷芳毕业后的想法:“我是西藏第一个考到北京的大学生,我最终还是要回到西藏去的。”张廷芳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父母十分反对她毕业后进藏。她答应父母慎重考虑婚事,并将自己与次旺交往中所遇到的事情写信告诉父母。经过几年的书信考核,次旺用他的单纯、善良和才华,打动了张廷芳的父母。1971年12月31日,次旺和张廷芳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室里举办了婚礼。
  婚后不久,次旺和张廷芳主动申请去西藏开展教育工作。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他们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宁,再转乘汽车进入拉萨。
次旺俊美、张廷芳夫妇

  在十五天的颠簸中,张廷芳因为高原反应吃不下饭,甚至连躺都没办法躺。次旺十分着急,哭丧着脸求张廷芳说:“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我不知道什么是高原反应,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你好歹吃点东西,我们到拉萨就好了。”望着焦急的次旺,张廷芳眼含泪光,望着车窗外的纯洁而神圣的金顶,期待着和次旺今后的美满的生活。
  次旺的家人对这个北京来的儿媳妇十分疼爱。知道张廷芳刚来不习惯当地的饮食,他们从市场上兑换来大米和鱼,给她煮粥喝。一家人的热情与真诚,让张廷芳在陌生的高原感受到了家的踏实和温暖,从此与次旺在高原古城扎下根来。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张廷芳和次旺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师范学校当老师。她负责教汉语,可学生绝大部分是藏族,只懂藏文,学生说:“这个北京老师说话好听,但我们什么也听不明白。”
  有一天,次旺去教室接张廷芳下班,看见她正用小木棍指着黑板教学生们念音标。次旺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给藏语标上音标呢?说干就干,次旺立即转身回到教研组开始准备。次旺先把日常用词翻译成藏文,然后标上汉语发音音标。当他把一叠标注好的小卡片交给张廷芳时,她高兴极了。根据上面的拼音,张廷芳终于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
  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学会汉语,他们还编写了当时第一本融合汉语拼音、汉文、藏文对照的《汉语文》教材。次旺说:“这本教材有点像《跟我学》和《900句》,选的都是生活中形象的东西。”附近的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来借用。在他們的努力下,学生的汉语水平慢慢提高了,有学生激动地说:“我终于可以听懂学校的广播讲的是什么了。”
  1983年,张廷芳和次旺迎来了新的任务:以西藏师范学院为基础,参与筹建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大学——西藏大学。当时条件落后,处处都是困难,次旺作为兼职办公室主任,带领学校所有师生一起参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1985年,西藏大学成立,40岁的次旺被推荐担任了第一任校长,也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张廷芳担任语文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张廷芳见证了这座学校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她自豪地说:“这是建在西藏本地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向世界宣告了这里可以办大学。”
  学校建好了,但是西藏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都很差,次旺深切地感受到肩上的重任,他说:“世界上大学很多,要办好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他将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他前往复旦大学进修,一边学习一边了解复旦大学的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期间与张廷芳来往的信件写满了他对学校管理的想法。这为后期西藏大学的管理打下了基础。
  1992年,次旺被调到西藏民族大学担任院长,由于学校异地办学,次旺将前往陕西咸阳工作。此时次旺的父亲已经去世,兄弟姐妹也没有一人在老母亲身边。为了让次旺能放心地去开展工作,张廷芳说:“我到西藏,不能给父母尽孝,但不能两边都不管不顾,所以我决心留在拉萨,照顾次旺70岁的老母亲。而且我觉得,我留在拉萨,次旺就一定能回来?。”谁知,次旺这一去就是6年,两人只能靠书信联系。
  6年后,次旺又被调到西藏社科院任院长直到退休,退休后他被返聘参与贝叶经的抢救工作。贝叶经是纸张发明之前古印度僧人为了弘扬佛法而写在棕榈叶片上的经文,次旺在7年时间里制定了贝叶经相关法律法规、研究方法等,被称为“贝叶经掌门人”。

你是我今生最好的伴


  次旺将对事业的忠诚,对家乡的热爱,写在了他的生命里,而这一切也离不开张廷芳的默默支持和理解。
  自从开始筹备西藏大学后,次旺每天不是在工地上,就是在开会,回到家里也一刻不得闲,不是在看文件就是在查资料,一日三餐没有定数。看着消瘦的丈夫,张廷芳心疼得不得了,于是她每天早上做好奶茶和饼放进次旺的公文包里。
  繁忙的工作让夫妻俩虽然同在一所学校却没有多少时间交流,很多时候是她睡了他才回,她醒了他却走了。有一次张廷芳要去邻县看实习的学生,需要在外过一夜,她找不到次旺,只得在家里给他留纸条,从此两人靠给对方留纸条进行交流。
  2013年,次旺终于走下工作岗位,按照约定,他们想去北京看看老同学,去上海见见援藏的老师,还想重走当年的进藏路线。然而第二年年初,次旺检查出患有癌症。治疗期间,他对张廷芳说:“我这一辈子事业和家庭都没有什么遗憾,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你,你从北京到西藏后,没有跟着我过过好日子!”张廷芳拉着次旺的手说:“如果再遇到年轻的自己,我一定告诉她,感谢她当年做的选择,让我遇到了最好的伴。如果时间再重来,我还会选择和你一起进西藏。”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教育公平自平民教育始!    近几年,教育公平是一个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种解决教育公平的方案,教育部也在从均衡教育资源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教师》一直在关注教育公平,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要解决教育公平,可能一个比较现实的也是能看到效果的途径就是要做平民教育的工作。  上世纪初中国有过一次平民教育运动,由晏阳初、陶行知这样一批学者身体力行,下到平民阶层中去帮助平民,给他们送去知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行了强调。当前,义务教育“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凸显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    “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农民经济收入低与教育支出高是导致部分家庭子女不能充分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2004年,在未能
女儿安安跟她堂姐朵朵一起在楼下空地上比赛拍球时,她对朵朵说:“朵朵姐姐,你大我小,你要让着我。你拍一局,我拍两局。”  朵朵是我老公堂哥的女儿,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放暑假后经常来找安安玩。她比安安大半岁,幼儿园毕业时,为了表演一个与篮球相关的节目,专门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拍球训练,能连着拍两三百下。似乎是对自己拍球的技能成竹在胸,对于安安提出的要求,朵朵爽快地答应。安安一次少则拍几十下,多则拍一百多
《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出自一位美国教师之手,该书曾跻身亚马逊2003年度十大好书之列。该书的作者罗恩.克拉克曾经获得2001年度迪斯尼美国优秀教师奖。此后他的教学经验多次被录制成广播、电视节目并在全美播出,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的热烈欢迎。罗恩.克拉克的成功在于他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他总结的55个细节既适用于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同时也适合孩子们自学,甚至对成人提高个人修养也不无
编者按  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到2006年整整10年了。10年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其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受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社会对其性质、培养目标、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前景的认识也日益清晰,这些都使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教育硕士学位制度并不成熟,有很多问题需要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进行反思、探索与
温梓川(1911—1988年)是著名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家。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曾就读于上海的暨南大学。他在回忆录《文人的另一面》一书中,讲述了一则发生在暨大关于教育学的故事。故事的传主邓胥功(1888—1976年),曾先后留学于日、德、美,做过暨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存世之作有《教育学大纲》(该书分上、下两卷,由华通书局分版于30年代初出版)等。该故事就是关于这本书的。  故事说,邓先生自留
我经常想,假如我们互换人生,我此刻会以何种姿态过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餐馆吃饭,我就在想,假如我是那个服务员,而服务员是我,我此刻会如何。我可能立刻就会爱上我。我大概会打量一下这位客人,从他的言谈举止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坐在他对面的女人的表情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吃完饭他们是分道扬镳还是直奔向家?等客人都走了,夜深人静,我会做什么,会思考些什么?望着这个城市璀璨的灯光,我会感觉自己是一个被世
兰小荣在工作中  兰小荣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善良勤劳的爸爸妈妈,还有美丽能干的姐姐妹妹。全家人用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携手搭建起一个幸福的“家”。在家里父母亲始终教导她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积级向上的品德。  兰小荣是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工作者,由于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殊性,平常面对患者要更加做到细心、耐心、友善,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
《两京十五日》  马伯庸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08.00  《两京十五日》的故事來源于《明史》里的一段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50个字的记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太子是如何在匆忙间从南京到北京的,有谁陪同,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威胁?这是个扣人心弦的疑问,以此写出了70万字的故事: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宝船
2007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又一次强调了“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平等权利”的“穷人教育学”观点,从本质上阐释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总理的“穷人教育学”,不讳言“穷人”的存在,直面“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平民情怀,凸显出国家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信心与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