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事件的电视传播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Ma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艺术事件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更加有效地传播,进一步提升价值。基于此,从公共艺术事件与空间入手,结合电视传播特点,介绍了上海在公共艺术事件电视传播实践方面的经验,从内容挖掘和技术表达两个维度总结了公共艺术事件和电视传播的互动作用,并提出了将具有时代意义的活动纳入公共艺术范畴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事件;电视传播
  公共艺术概念引自西方,强调公共性与社会性,主要是指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及其所处的环境。绝大多数人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是一种单体的大中型艺术品,甚至有人将其仅仅界定为设置于室内外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这显然是一种对公共艺术的静态微观认识。从宏观和城市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的范畴并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艺术造型和表现形式,也不拘泥于某一种艺术门类和特征,而是一种文化、思想和精神的信息传达[1]。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公共艺术的范畴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装置和具有艺术性的公共设施,还是公众组织与开展的艺术活动与艺术行为,如表演、展览、集市、沙龙等,目的都是使大众从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和其所形成的空间场所,以及空间里发生的活动事件中感受到艺术的熏染、城市的形象、文化和精神的体验。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媒体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推动手段,其中电视传播是各类媒体传播的基础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公共艺术事件的特点,探讨电视传播的方法和实践。
  一、公共艺术事件与空间
  2005年台北学者黄健敏出版的《节庆公共艺术嘉年华》一书中对美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与节庆式公共艺术的出现与发展进行了实例的介绍,是较早关注公共艺术事件的文献。2012年,王东辉[2]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表明,公共艺术体现出从艺术作品向艺术事件转变的发展态势。相较于将传统的公共艺术以“品”的方式静置于城市公共空间,当代公共艺术更注重其文化属性,强调其“生长”的过程,因此,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公共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还是事件、展演、互动、计划,或者诱发文化生长的“种子”[3]。
  而无论是静态的“品”还是动态的“事件”,各类公共艺术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公共空间中,给人们提供欣赏体验公共艺术的场所。学者马冶[4]较早在建筑学领域介绍了西方当代建筑空间由客观倾向转向主观倾向的“事件空间”概念。2014年學者郑爽[5]的《事件空间与场所活力》一文也提出了将人的体验即对空间的认知、感知并入事件空间的范畴。
  从事件与空间的关系来看,主要包括几种情况:单次事件作用于同一空间(常见于各种小型活动),周期性事件作用于同一空间(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与圣保罗双年展等大多数城市大型艺术展览等),周期性事件作用于不同空间(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不同事件作用于同一空间(如北京798艺术区与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中的各类艺术事件等)。
  二、电视传播
  艺术事件由于时空限制,导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因此,必须借助媒体传播来实现更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电视这种最为广泛的传播手段对公共艺术事件的作用。
  电视传播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电视传播的发展总是依赖于电子科技的进步,技术渗透于电视传播全过程中,更先进的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体验。其次,电视传播具有直接性与直观性的特点,突出了视觉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画面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再次,电视传播具有即时性与现场性,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界限的即时传播,同时以视听综合的手段再现观众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最后,电视传播具有内容、形式的兼容性和综合性。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促使电视内容不仅要有客观事件的呈现,还要有主观内容的表达以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三、公共艺术事件的电视传播实践
  随着公共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特点优势,广泛传播公共艺术活动,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公共艺术本身的价值,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宣传城市地域特色,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一)增加公共艺术受众,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
  2020年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与东方卫视合作,在《梦圆东方·2021东方卫视跨年盛典》中设立“奉贤九棵树分会场”,其中于水舞台以李玟演唱《刀马旦》为基础,配合大型多媒体灯光焰火投影秀的7分钟表演,获得社会巨大反响。
  跨年演唱会是东方卫视最大的传统年度盛事,《梦圆东方·2021东方卫视跨年盛典》于2020年12月31日全球直播。晚会在CSM四网收视再创历史新高,80后人群收视份额突破11%,并斩获抖音直播累计观看人数1144.7万,创抖音全站跨年晚会直播排名第一的新历史。
  九棵树与东方卫视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这一目的,九棵树跨年分会场设立在外场水舞台,舞台以“奉贤之眼”为主题,以灯光投影等手段全方位包装九棵树艺术中心建筑及空间,结合水舞台特有的台阶式微型瀑布,并在瀑布台阶和湖面上安装水幕投影,同时在歌手演唱的时候燃放音乐焰火,打造360度全景舞台,在东方卫视直播7分钟时段,以声光电等电视手段大篇幅展现了九棵树艺术中心外观。这一活动在东方卫视平台向全球直播,不仅通过电视传播展示了奉贤区的公共艺术,也通过与空间紧密结合的艺术事件凸显了奉贤区的城市品位和文化实力。
  (二)挖掘公共艺术内涵,拓展公共艺术外延,记录时代特征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已认定的革命历史遗址和遗迹有600多处,具备独特的开发价值。面对丰富且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打造多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艺术品牌,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于2021年出资拍摄上海红色地标宣传片也正是为了响应上海市委宣传部的行动计划,为了更好地挖掘重要历史事件特征,扩大传播影响。拍摄计划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和龙华烈士陵园等多个红色地标建筑。在中共一大会址的拍摄中,宣传片重点摄录了一大会址新馆外观、一大会址旧址会议地和宣誓大厅,多角度展示了空间内各个細部结构和建筑的丰富造型。拍摄素材内容用于光辉的旗帜——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文艺晚会、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闭幕式、第27届上海电视节开幕仪式等文艺活动的VCR内容和各类文化类专题片,为今年建党百年重大背景下的各文艺演出和专题片播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艺术素材,同时在各媒体和不同视觉平台的展现,更扩大了传播范围,加大了传播力度。
  (三)多视角展现大型公共艺术事件,促进公共艺术创新
  电视艺术本身的不断升级与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共艺术空间和事件的创造发挥,打破常规,多视角全方位地挖掘公共艺术价值。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园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室外展园达180个,围绕“梦花园”核心区,分为东、西两大片区,共展示2000多个花卉品种,300多种乔木植物。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展园数量创历届花博会之最,也是花博会历史上展园面积最大的一届盛会。
  为了将花博会中的公共艺术空间在电视媒体更好地扩大宣传,提升其艺术价值,除了在花博会各展馆艺术空间中举办各项文艺活动外,还利用高科技摄录设备对各艺术空间进行拍摄并剪辑成小视频、MV和专题片,并通过电视和新媒体等手段进行传播。另外,本届花博会曾举行1500架无人机编队灯光秀演出,无人机在夜空中绘出蝴蝶与女神三维立体图案、花博会吉祥物圆圆和梦梦。这场无人机灯光秀持续了12分钟,在多媒体呈现中运用航拍、多机位摄录,并进行了后期AE特技剪辑,将花博会绚丽的艺术空间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不仅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客流量。
  四、结语
  随着公共艺术不断加深内涵和拓展外延,其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特征愈加鲜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通过对公共艺术事件电视传播实践的梳理可以发现,以电视影音为基础的传播不仅可以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受众,提供震撼人心的展现视角,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公共艺术内涵和外延,将更多具有时代意义的活动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使艺术更亲民。
  参考文献:
  [1]苏鑫.面向城市形象构建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7):75-76.
  [2]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马冶.事件空间:西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观念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5]郑爽.事件空间与场所活力[D].厦门:厦门大学,2014.
  [6]石长顺.电视传播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东方卫视大型活动中心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湘南地区保存着大量的传统聚落,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聚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显得有些不相适应,正面临着被破坏或者空置的问题。聚落的更新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大量新的村落被建设起来,但这些新建立起来的村落却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通过调研分析,基于景观基因理论,从湘南传统聚落中提炼出聚落景观的标识性要素,以期促进现代村落地域景观特质的营造。  关键词:湘南;传统聚落景观;要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巴蜀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便于红色文化保护、传播和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厚条件。从巴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本身属性入手,分析巴蜀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视觉形象构建的必要性,通过找寻巴蜀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要素的视觉转化方法,探索巴蜀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视觉形象构建的实施路径,以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  基金项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