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用型比较阅读教学微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对文本进行直线性结构的解读,很少关注文本语用意义上的解读,造成了语言文字在文本解读中体现不出传情达意的功能。特别对于那些故事性强的文本,一般老师常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板块来进行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故事主旨等。先不说这种老套的解读方式效果如何,单就这种常规教学法来讲,它无疑难以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容量的拓展,难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知道,人脑习惯于比较。实际上,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思辨能力的产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把相近题材的文本进行语用方面的比较分析阅读,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里的两篇经典文章,一篇来自《左传》,一篇来自《史记》,一短一长,都讲了使者出使他国、为国排忧解难的故事。学生在自主预习《烛之武退秦师》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课文时,发现烛之武的“退秦师”和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有着非常相似的情节发展过程,为此进行了热烈而有趣的对比讨论。笔者乘机抓住这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在认真备教这两篇课文后,大胆尝试了以长带短的基于比较的语用型阅读微课教学,引导学生在把握两个主人公某些相同点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语用解读,赏析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烛之武和蔺相如二人出使过程的相似处。学生根据文本迅速找出烛之武、蔺相如二人的相似点:都是为化解国家危难而出使,都能面对强敌而从容不迫,都是“小人物”而成大事,都是由他人举荐而出使,都是对强敌“以口舌动之”……这些相似处较好地把两篇文本有机地联系起来,但二人的这些相似处并不是两篇文章比较阅读教学的重点。比较的目的是找出相似事物的相異处,这才是对文本进行细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所在。
  为此,笔者设计了“二人出使有哪些不同处”这个主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把手,让学生把讨论疑问和讨论所得都写在稿纸上,以便交流展示。
  学生就烛之武和蔺相如的不同处进行了热烈而有深度的交流展示:
  一、出使环境不同
  烛之武出使是在“晋侯、秦伯围郑”的险境中,而蔺相如出使是在赵国“患秦兵之来”的危境中。二者相比,郑国的战争险境,不容郑伯、烛之武有思考、迟疑的余地;赵国的险境则没这么危急,尚可以“奉璧”来控制,只是须找出一个有智谋有胆识的人来完成此次出使。换句话说,赵国最大的不利不过是把璧给了秦而不得秦城,而不致于发生战争而亡国。二人出使环境的险易为烛之武、蔺相如两人性格特点的刻画进行了重要的对比,这是进行比较教学时不宜忽视的地方。
  二、出使情感不同
  烛之武是被迫出使,在郑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提醒下,烛之武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才“许之”。他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对于自己长期得不到国君的任用,对于郑伯在危急时候找他出使,烛之武心里十分不满。不过在郑伯“是寡人之过也”的自责下,烛之武虽答应为国释难而出使,但不能不说他更是带有为自己安全着想才妥协的怨情。这种无奈境况让烛之武的出使义举大打折扣。蔺相如则不同,他是主动请缨。面对赵惠文王“谁可使者”的问题,他自告奋勇:“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几句话既写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把个人利害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又照应了后文他受廉颇羞辱时对自己舍人说的话“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不考虑个人安危,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蔺相如最为典型的性格特点。从烛之武和蔺相如出使情感不同的对比中,二人形象判然有别。
  三、出使身份不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了解得不够,对郑伯为何要找烛之武这个老人出使秦国存在着不少疑问。笔者于是补充了有关烛之武的记载史料。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圉正,养马的官。虽是小官,也是朝廷命官,食朝廷俸禄,有着独立的地位。这个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介绍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同时,可以推知烛之武应该是郑国有名的智慧老人,不然,郑国大夫佚之狐不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而后面的交待更印证了这个观点。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情况下,烛之武前往秦军营,向秦穆公陈说利害,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郑国存在,烛之武还能做个圉正,如果郑国亡了,烛之武不要说做个小官,可能连命都不一定保全。他救郑国,也在救自己。
  而蔺相如却不同,他只是个门客——“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虽然得到举荐出使,但仍以舍人身份见秦王。这种身份也正好解释了他面对秦王的奸诈蛮横时为何能够表现出毫无顾忌的行为,——正所谓赤脚不怕穿鞋的。
  学生在了解二人身份的基础上,比较讨论出现了热点,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同学说,烛之武虽是个小官,也一定是个年老智者,不然郑国大臣佚之狐不会在郑国面临危难时想到他。有同学说,烛之武平时一定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天下纷争,熟悉各国战争形势,不然不会提到秦伯“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等。
  所以烛之武、蔺相如二人身份的不同,也决定着他们出使时体现出的人身价值不同。
  四、受到的待遇不同
  郑伯请烛之武出使,对烛之武的能力毫无怀疑,听到佚之狐的举荐后,立刻“从之”。为了让烛之武出使,面对烛之武的抱怨不但没有责备,而且对还对自己进行了批评检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在出使中受到郑伯的礼遇不可谓不高矣。而蔺相如出使秦国受到的则是赵惠文王对他能力的怀疑。在对待缪贤举荐其舍人蔺相如出使秦国这一问题上,赵惠文王是疑虑重重,对蔺相如再三地质疑考验。赵惠文王先问缪贤“何以知之”,缪贤不得不用自己和燕王交往的事来证明蔺相如的才谋;接着赵惠文王接见蔺相如,继续对蔺相如进行考查,连发三问:“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从之璧,可予不?”“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谁可使者?”这三问不仅写出赵惠文王对蔺相如成功出使秦国的能力的怀疑,更从侧面叙述了蔺相如出使秦国前的尴尬境地。但就是这种尴尬境地,突出了蔺相如忠君爱国的高大形象,他面对赵惠文王的重重盘问,没有一丝不满或抱怨,而是表现得镇定从容,对答如流。蔺相如出使时受到怀疑和烛之武出使时受到礼遇,这可谓天壤之殊。
  学生在抓住语用这个把手进行阅读后,并不赞成教参上对烛之武的评价: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说秦的信心和勇气。而认为蔺相如在形象上比烛之武更为高尚,更值得我们学习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至此,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有了与单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
  有异无同,就找不到教学活动的关联处;有同无异,就没有教学的伸展性。这种基于比较的语用型阅读微课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地找出烛之武和蔺相如两人形象的诸多相异,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解读。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文本解读活动,对文本加以细化和深化、改变和丰富,以达成"搭建精神家园"的目的,进而实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所谓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指文本中隐含的最重要的语文
噬菌蛭弧菌是一种新型微生物制剂,它在预防和治疗虾蟹细菌性疾病、改善养殖环境、促进虾蟹生长、增大商品规格、提高养殖生产量和经济效益上,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作者就噬菌蛭
美国有众多的鱼病研究机构,对常见病的发生机理、流行病情况、诊断方法、治疗、药物使用和防病疫苗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作者搜集大量文献,对美国鱼病研究概况及水产药物
闽东渔场暨闽东北外海渔场鲐Shen鱼类多年各级水产研究部门的探捕调查所得结论,资源为丰富,应如何开发利用,本文资源状况,开发现状及应克服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供大家斟
黄河口鳖是中华鳖的一种地方种群,已成为东营市淡水养殖的优势良种.作者利用暖式大棚孵化稚鳖简便易行,能解决大面积发展黄河口鳖养殖对苗种的需要.有关暖式大棚孵化技术作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核心素养建设来,语文备受社会关注。语文不仅仅是一个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语文的需求更加深入,更加迫切。语文教师要能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内外兼修,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使命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的职业情操,真正的
对近几年来海洋水产食品中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溃疡、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水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