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茶具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1987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退休的老科长生日要到了,他鄭重地邀请大张和小刘到家里参加生日宴。大张提议,科长酷爱收藏茶具,不如一起凑钱给他买套茶具吧。
  星期天,他俩一起来到礼品城,大张说自己不懂瓷器。
  小刘皱着眉说:“你也不懂啊?那咱们要是花大价钱买了低档货怎么办?挨宰是小事,关键是老科长那儿……”
  “不懂没关系,关键是你得学会装懂,这样才能争取主动。”大张胸有成竹地说。
  他们在礼品城转了半天,终于找到一家合适的茶具店。一个伙计模样的年轻人迎上来:“二位想要什么价位的?”
  大张扫视了一眼货架,说:“先看看。”说完随手拿起货架上一套茶具中的一个小茶杯,高高托起,冲着窗户射进的光线,歪着头看了看,然后放到耳边,用手指轻轻敲了敲,之后放回货架,两臂交叉在胸前若有所思的样子,轻轻叹了口气,摇摇头,再看另一套。如此反复了几次,当看到一套标价七百的茶具时,小伙计小心翼翼地介绍:“这套是正宗的台湾瓷,是名家所制,在我们这卖得最快了,一天能出二十多套。”
  大张淡淡一笑,说:“在我看来,很像是仿货。杯上的花纹和杯身没能很好地融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像是粘上去的;杯口润滑不够,略显粗糙;杯壁也有些单薄。真正的台湾瓷做工比这要好得多。”
  大张的话引起了老板的注意,他放下手里的小茶杯,走了过来。伙计仍不甘心地说:“可是,这真的是台湾瓷啊,我们都有鉴定证书的……”
  “你说对了!”老板打断伙计的话,笑眯眯地说,“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这套确实是小作坊的仿货。呵呵,只是一般没人能看出来。”伙计瞪大了眼睛看着老板。老板没理他,继续说道:“二位这边请,坐下说话。”
  小刘无比崇拜地看了一眼大张,大张却不动声色。二人随老板来到一张根雕茶桌前落座,老板倒了两杯茶,端至二人面前。大张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小口。
  老板说:“干我们这行的,不容易啊。遇上不识货的,往往盲目杀价,跟那种人谈生意,简直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岂不知‘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一味贪图便宜,哪能买得到名品真品呢!今天我算是遇到知音了,就给你看看我的一件收藏品吧,很久以来都舍不得拿出来呢。”说罢,老板起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捧出一套茶具来,包装略显陈旧,上面有一层淡淡的灰尘,果然已是有年头了。老板小心地擦去上面的灰尘,打开包装,放在二人面前。但见茶壶上是一轮圆月照着荷塘,五盏小杯是五朵大大的荷花,这套茶具名为“荷塘月色”。
  大张拿起其中一只小杯,重复了一遍以上动作,终于绽开笑脸,“胎色细白,胎质纯净,质地疏密均匀,好瓷、好瓷!”
  老板笑了,说:“先生好眼力!这套茶具是我五年前去台湾上货时,意外从一老妇手中购来,多年来自己把玩,一直舍不得卖。今天难得遇上知音,如能中意,甘愿转让。”大张放下茶杯,“老板开个价吧。”
  老板说:“五年前,我是花八百块淘来的。遇到知音,就便宜些,给你按九百块吧。我做生意也不容易,你得让我赚一百块吧。”
  大张说:“既然遇上知音,就还按八百吧。以后我多带几个朋友过来,给老板照顾照顾生意。”“好吧!”老板也爽快。
  出了门,大张得意地对小刘说:“怎么样?买到真货了吧。”小刘五体投地地拱了拱手。店内,伙计目送着两人的背影,不解地问:“老板,他们看的前一款明明是台湾瓷,你怎么承认说是仿货呢?”
  老板说:“做生意嘛,就得摸准顾客的心理。他们既然是装懂,我也得装作被蒙,才能把货卖出去。这套八百的,才是仿货呢。”
其他文献
晚上九点,豪泰大酒店雅间里出来一位戴大墨镜的汉子,走着企鹅步,醉醺醺地对吧台高声嚷嚷:“服务员,找代驾!”没等吧台小姐应腔,一个戴鸭舌帽的司机应声而出,殷勤地搀扶着“大墨镜”出了酒店,钻进了一辆黑色的轿车。  “鸭舌帽”手握方向盘问:“老板,到哪里?”  “大墨镜”立即纠正:“别叫我老板,俗!叫我老李吧,到御景华城。”  御景华城在西南郊,大约有十多公里。司机熟练地驾车驶上了南环路。俗话说,十个司
期刊
吃货:小楠(刘楠)  “听说我妈怀我的时候食欲大增,而且完全不挑食,甚至连鸡蛋壳、西瓜籽、牙膏都成了我爸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说这么能吃一定是个男孩,就给我取名楠楠。”  “这也太草率了吧,那他们要是觉得这是个女孩,难道名字就叫小女吗?”  “也许会叫小囡吧。”  小楠室友:依依(张依依)  “我知道这个名字听起来比楠楠还要草率,不过相信我,这可是我精心为自己设计的艺名。你们听说过戏剧中的‘三一律’
期刊
鲁南王家村有个叫王相伟的,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家伙,吃喝嫖赌,无恶不好,为此,妻子带着孩子远走他乡,家里的薄田草房都被他输在了赌桌上,不得不去村头一间旧庙居住。  这日,王相伟忽然想起距他们一百多里的刘家湾村,有一个近房的姑姑王祥云嫁给一个名叫刘书香的人,也不知道死活。这个姑姑特别喜欢王相伟,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他,比亲姑还亲。可王相伟长大后不学好,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王祥云出于好心,就去劝说王
期刊
暑假前一周,希望学校来了一位贵客,省城“森林公司”的刘助理,他奉总经理曾总之命,前来商谈资助贫困学生的事。郝校长忙把刘助理请进校长室。刘助理刚落座,便说出了要资助的对象———王家庄八个名叫“旋旋”的适龄少年。  目标既定,郝校长匆匆委托学籍管理员查学籍。然而,查了一个钟头,却只查到一个旋旋,还是别村的。郝校长纳闷了,难道是刘助理记错了人数和村名?王家庄是全县最小的村子,据他所知,该村义务教育阶段的
期刊
从前,瓶窑镇的西溪街与上窑街交接处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官口桥,也有人叫它关口桥。为什么呢?因为桥中间以小河为界分为两个县,一边是钱塘县,一边是仁和县。两个县谁的地盘归谁管,双方互不搭界,只要过了桥另一方就无权管辖了。  钱塘县有个叫王土根的山货商,与仁和县的丝绸商张富贵要好,恰巧两人的妻子都怀了孕。在一次喝完酒后,两人指腹为婚,说如果两胎都是男孩,就结为兄弟;如果都是女孩,就結为姐妹;如果一
期刊
过去的这一年,对苏丽丽来说,真是悲喜交加的一年。悲的是春天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喜的是,她在公司里熬了多年终于熬出了头,当上了部门经理。苏丽丽当了经理,管的事情多了,也就更忙了。  这天,苏丽丽好不容易休息,就关了手机,打算美美地睡一觉。一翻身,她忽然看到了床头柜上她和母亲的合照,不禁想起了母亲。她心里默想了一会儿,发现跟母亲大概半个月没通电话了!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有些孤独,每天都要给苏
期刊
吴庄有个叫吴强的大学生,毕业后一心想找个待遇好又不吃苦的工作。毕业快两年,求职单位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只好宅在家里。这天,吴强心情十分郁闷,于是想出去走走。  他沿着村路来到野外,看到一块地滚满了碧绿的西瓜。此时,太阳升高了,他感到十分燥热,想吃个西瓜解解渴。他朝四周张望,一个人影都没有,便迅速下地摘了个西瓜,用手狠狠拍几下,西瓜裂开,张嘴咬了一口,又猛地吐出来,呸,淡如白水,还有点儿酸。他把瓜一扔
期刊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女尸”二字当为帝女之名,或为帝女死后所化“神灵”之名。这段文字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再往东两百里,名为姑瑶山。帝女死于此,名为“女尸”,化为瑶草。瑶草是一种叶子相互重叠,花为黄色,果实像菟丝的果实;且果实被食用后会得到人们宠爱的一种植物。  这里的帝女,指的是天帝与传说中的
期刊
陈闻道在京城那些文人墨客心中,好比梁山好汉“及时雨”宋江,只要是圈内朋友前来伸手借钱,他从不问因由,大手一挥,就让账房划拨。一杯茶,一袋烟的工夫,就把事儿办得妥妥当当。  儿子陈大年开了家典当行,要扩大规模,伸手向老父亲要钱。陈闻道一吹胡子:“有间门面挣口饭吃就成了,买什么房,添什么人啊,乱花钱!”  陈大年不服气,壮了壮胆子说:“您有钱不给亲儿子用,却大把扔给那些所谓的清客雅士,这样下去,家里的
期刊
波浪河原来是一条清澈的河,河里鱼儿多得数不尽,传说以前能“棒打獐子瓢舀鱼”。高南山就是在波浪河边长大的,他的脑海里还清楚地记得,那时随便拿个网在河里一抄就是几条活蹦乱跳的鱼,鲤鱼、鲢鱼、鲫鱼,应有尽有。而抓鲶鱼更简单,只要天黑的时候脱光了衣服往河里一坐,鲶鱼就一个劲儿地往屁股下钻,抓都抓不过来。  然而,近年来波浪河的两岸高楼像气吹的一样,一座一座矗立起来,可河水却变得越来越浑浊了,河里的鱼不见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