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美学角度来看,描绘静物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物品审美需求的反映。静物画题材非常富于绘画性,有着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它在绘画基础训练中又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如果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那么色彩静物写生就可以被视为色彩训练最基本的手段,所以水粉静物写生常作为各类美术院校或专业入学考试(色彩科目)的主要内容,并被列为绘画基础课的主要训练内容之一。
素描关系冷暖关系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近几年考试的形式基本是在静物写生与默写中交替进行。色彩考试内容多为我们常见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属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鲜花和各式衬布等。写生比较容易,可直接观察静物,找出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等。
而默写相对来说就难多了,它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物象,要求考生根据平时写生的经验,将所要考的内容组织好再把色彩画的诸要素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但无论是写生还是默写,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所循。笔者从事高考美术教学已有十余年,在色彩教学这一块儿虽谈不上经验丰富,但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整理出来总结如下:
一、掌握正确性的色彩观察方法
我们知道,正确而敏锐的色彩观察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正确的观察是准确表现的前提,
我们去面对一组静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正确的观察和分析就是第一位的了。
首先,我们应把所要画的所有物体的整体都包括在我们的视线里,同时去看,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背景、光线等因素一块去分析,不要把注意力陷在某一物体或某一局部上。特别要排除对物体本身颜色的固有概念,要去具体观察被画物体在当时的光线和环境下所产生的具体色彩变化,感受物体环境的总体色调与气氛,确定画面总体的色彩对比与大的冷暖关系,在画某一物体的颜色时,要把它放在整体中去分析。也就是要把它放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同周围物体的颜色相比较,准确地把握住它的色彩关系。这时任何孤立的固有色、概念色对画面的色彩效果都是有害的。画家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观察和表现物体在光线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能产生的丰富变化。
任何一种物体的颜色,都会随着光线、季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颜色是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的,我们在画画时就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分析、研究物体颜色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不能只凭经验笼统地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僵硬的概括,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真实地把握住色彩的变化。在这众多因素和影响中,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把它们概括起来:“整体观察,同时比较”。
二、把握好整体色调
色调是指在一组静物中的物体色彩所构成的总的色彩倾向。一幅优秀的色彩静物写生作品必然是有其独特色调倾向的,那种杂乱无章、各自为政、无调性的色彩作品是不会引起人们的美感的。
色彩调子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多的,不仅光线对色调形成发挥的作用很大,就连物体本身固有色和物体受环境影响的条件色对色调的形成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发现在水粉静物作品中它的形成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得引导学生正确的区分和把握画面色调的形成:
1、学会整体的观察和归类定位的方法,迅速抓往一组物体的基本色调。这种基本色调通常体现在画面主体物和主要衬布上,而不是次要物体和一些不相干的物体。主体物和主要衬布它们色彩强弱的对比,对色调的形成在水粉静物作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反之,次要物体则是从属地位,它们中的任何一块色彩都要从属于画面色调,不能偏于这种整体的色彩倾向。
2、进一步理解画面色调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多花时间去找物体间的色彩联系,去思考任何一种色彩的产生都是有其重要依据的,没有依据的色彩是不可能出现在画面上的,也不可能形成色调。
3、学生对色调形成的认识既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又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在这个感性过程中,让他们尽可能的多看色彩,多看不同的色彩,让他们懂得画色彩是画不同的色彩,而不是画单色;在这个理性过程中,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自觉分析色彩的形成,分析色彩关系的产生,分析色调的统一性。
那么在一组静物中,我们如何感受或“找到”这种色调呢?在写生训练中,有时我们注视对象,感到色调的倾向不是很明显,这时我们应当采取整体观察和归类定位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抓往一组物体的基本色调。例如:我们首先感受一下静物的背景,衬布与物体之间哪种色彩占的比例大,衬布的色彩倾向与主要静物的色彩是协调的还是对比关系。如果衬布与主要静物的色彩属同类色系的范围,那么它们就基本决定了这组静物的色调倾向,占据画面主要位置大面积的衬布颜色就构成了该画面的主要色调。静物的摆布与组织,通常是在以大面积的具有某一色彩倾向的衬布或物体占据主控位置的基础上,配以具有其他色彩的一些小面积的衬布,以此与物体产生对比关系,从而活跃画面。
三、做好最后一步的整体调整工作
因为作画是一个整体观察局部入手的过程,所以在作品基本完成后的最后一步的调整就显得尤其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调整:
1、色彩关系。也就是一组静物中色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我们知道,有光线就能看到颜色,颜色受光的影响很大的。在光的作用下不同强弱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因质地不同,反射光的强弱及受光敏感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如:陶瓷因表面质地光滑,就容易受环境色的影响,陶质品本身反射光弱则主要受光源色影响,这就构成了物体丰富的、不同的颜色变化。我们在观察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感觉。在一组静物中,物体之间颜色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从整体上一般分为冷、暖、亮、暗等几种色调;在作画时,要注意这种色调的统一性。在塑造局部形体时应考虑整体颜色,还要把周围物体颜色也考虑进去,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如物体的反光基本是物体灰、暗面颜色加上周围背静或物体的颜色。我们在写生时应对光、色进行细致的分析,充分理解。
当然观察时也还要依靠感觉。只要做到理性和感觉的统一,才能够画得更好。
2、色彩画中的素描关系。我认为色彩与素描这两门设计基础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观察表现对象时,一定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用准确的色彩语言塑造出好的作品。忽视色彩中的素描关系,只注意色彩的变化将会使画面出现图案化,形体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只强调素描关系而忽视色彩关系则会使画面色彩单调,失去色彩写生的意义。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把握这二者之间的正确尺度:当描绘的色彩关系较为接近时,要注意区分素描关系。反之素描关系接近时则要注意区分色彩的冷暖倾向。在教学中过分的强调色彩、感觉、天赋而忽视素描关系,让学生盲目地摹仿现代派绘画,这对学生打好绘画基础,真正掌握色彩技巧都是不利的。
色彩中的素描关系主要是指色彩的明度关系,一幅画的效果是否响亮,主要是看色彩的明度处理是否到位。
3、色彩画中的冷暖关系。在我们的彩画学习中,分析研究色彩冷暖变化规律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自然界中冷暖关系及其变化是无所不在的。冷与暖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暖便没有冷,没有冷便无所谓暖。但色彩中的冷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我们运用色彩去写生时,那就不能简单地用色轮上的冷暖色去划分。色彩的冷暖是在画面上比较出来的,有时黄颜色对于青是暖颜色,而它和朱红相比,又成了偏冷的色。在实际的色彩写生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冷暖变化规律,而不是机械、简单地套用一些模式。
素描关系冷暖关系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近几年考试的形式基本是在静物写生与默写中交替进行。色彩考试内容多为我们常见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属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鲜花和各式衬布等。写生比较容易,可直接观察静物,找出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等。
而默写相对来说就难多了,它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物象,要求考生根据平时写生的经验,将所要考的内容组织好再把色彩画的诸要素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但无论是写生还是默写,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所循。笔者从事高考美术教学已有十余年,在色彩教学这一块儿虽谈不上经验丰富,但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整理出来总结如下:
一、掌握正确性的色彩观察方法
我们知道,正确而敏锐的色彩观察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正确的观察是准确表现的前提,
我们去面对一组静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正确的观察和分析就是第一位的了。
首先,我们应把所要画的所有物体的整体都包括在我们的视线里,同时去看,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背景、光线等因素一块去分析,不要把注意力陷在某一物体或某一局部上。特别要排除对物体本身颜色的固有概念,要去具体观察被画物体在当时的光线和环境下所产生的具体色彩变化,感受物体环境的总体色调与气氛,确定画面总体的色彩对比与大的冷暖关系,在画某一物体的颜色时,要把它放在整体中去分析。也就是要把它放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同周围物体的颜色相比较,准确地把握住它的色彩关系。这时任何孤立的固有色、概念色对画面的色彩效果都是有害的。画家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观察和表现物体在光线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能产生的丰富变化。
任何一种物体的颜色,都会随着光线、季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颜色是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的,我们在画画时就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分析、研究物体颜色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不能只凭经验笼统地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僵硬的概括,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真实地把握住色彩的变化。在这众多因素和影响中,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把它们概括起来:“整体观察,同时比较”。
二、把握好整体色调
色调是指在一组静物中的物体色彩所构成的总的色彩倾向。一幅优秀的色彩静物写生作品必然是有其独特色调倾向的,那种杂乱无章、各自为政、无调性的色彩作品是不会引起人们的美感的。
色彩调子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多的,不仅光线对色调形成发挥的作用很大,就连物体本身固有色和物体受环境影响的条件色对色调的形成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发现在水粉静物作品中它的形成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得引导学生正确的区分和把握画面色调的形成:
1、学会整体的观察和归类定位的方法,迅速抓往一组物体的基本色调。这种基本色调通常体现在画面主体物和主要衬布上,而不是次要物体和一些不相干的物体。主体物和主要衬布它们色彩强弱的对比,对色调的形成在水粉静物作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反之,次要物体则是从属地位,它们中的任何一块色彩都要从属于画面色调,不能偏于这种整体的色彩倾向。
2、进一步理解画面色调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多花时间去找物体间的色彩联系,去思考任何一种色彩的产生都是有其重要依据的,没有依据的色彩是不可能出现在画面上的,也不可能形成色调。
3、学生对色调形成的认识既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又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在这个感性过程中,让他们尽可能的多看色彩,多看不同的色彩,让他们懂得画色彩是画不同的色彩,而不是画单色;在这个理性过程中,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自觉分析色彩的形成,分析色彩关系的产生,分析色调的统一性。
那么在一组静物中,我们如何感受或“找到”这种色调呢?在写生训练中,有时我们注视对象,感到色调的倾向不是很明显,这时我们应当采取整体观察和归类定位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抓往一组物体的基本色调。例如:我们首先感受一下静物的背景,衬布与物体之间哪种色彩占的比例大,衬布的色彩倾向与主要静物的色彩是协调的还是对比关系。如果衬布与主要静物的色彩属同类色系的范围,那么它们就基本决定了这组静物的色调倾向,占据画面主要位置大面积的衬布颜色就构成了该画面的主要色调。静物的摆布与组织,通常是在以大面积的具有某一色彩倾向的衬布或物体占据主控位置的基础上,配以具有其他色彩的一些小面积的衬布,以此与物体产生对比关系,从而活跃画面。
三、做好最后一步的整体调整工作
因为作画是一个整体观察局部入手的过程,所以在作品基本完成后的最后一步的调整就显得尤其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调整:
1、色彩关系。也就是一组静物中色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我们知道,有光线就能看到颜色,颜色受光的影响很大的。在光的作用下不同强弱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因质地不同,反射光的强弱及受光敏感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如:陶瓷因表面质地光滑,就容易受环境色的影响,陶质品本身反射光弱则主要受光源色影响,这就构成了物体丰富的、不同的颜色变化。我们在观察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感觉。在一组静物中,物体之间颜色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从整体上一般分为冷、暖、亮、暗等几种色调;在作画时,要注意这种色调的统一性。在塑造局部形体时应考虑整体颜色,还要把周围物体颜色也考虑进去,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如物体的反光基本是物体灰、暗面颜色加上周围背静或物体的颜色。我们在写生时应对光、色进行细致的分析,充分理解。
当然观察时也还要依靠感觉。只要做到理性和感觉的统一,才能够画得更好。
2、色彩画中的素描关系。我认为色彩与素描这两门设计基础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观察表现对象时,一定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用准确的色彩语言塑造出好的作品。忽视色彩中的素描关系,只注意色彩的变化将会使画面出现图案化,形体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只强调素描关系而忽视色彩关系则会使画面色彩单调,失去色彩写生的意义。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把握这二者之间的正确尺度:当描绘的色彩关系较为接近时,要注意区分素描关系。反之素描关系接近时则要注意区分色彩的冷暖倾向。在教学中过分的强调色彩、感觉、天赋而忽视素描关系,让学生盲目地摹仿现代派绘画,这对学生打好绘画基础,真正掌握色彩技巧都是不利的。
色彩中的素描关系主要是指色彩的明度关系,一幅画的效果是否响亮,主要是看色彩的明度处理是否到位。
3、色彩画中的冷暖关系。在我们的彩画学习中,分析研究色彩冷暖变化规律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自然界中冷暖关系及其变化是无所不在的。冷与暖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暖便没有冷,没有冷便无所谓暖。但色彩中的冷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我们运用色彩去写生时,那就不能简单地用色轮上的冷暖色去划分。色彩的冷暖是在画面上比较出来的,有时黄颜色对于青是暖颜色,而它和朱红相比,又成了偏冷的色。在实际的色彩写生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冷暖变化规律,而不是机械、简单地套用一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