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董:味蕾意境融合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级的中国名厨,大董从未从一线退居幕后。我们在南新仓的大董美食研究学院见到他,晚上这里有一场重要的晚宴,大董坐在一张长桌前,他的徒弟将一道道菜品端过来,围住他等待逐一检验。他先用手碰触了一下肉的质感,又拿起筷子尝了一口,“没芥末味儿,再去做吧。”谈话便在不断的试菜中展开,“我做了40多年餐饮都没有离开一线,永远都在较劲。我觉得好餐厅的要素无非味道、环境、服务、价格,前三者和价格之间的比就是性价比。缺一不可,味道排在最前。”他说从业几十年,领悟到做餐厅的核心智慧便是做性价比,价值永远在价格之上,让客人觉得钱花值了。
  他是餐饮行业中令人赞叹的佼佼者,是徒弟们眼中无限仰视的大师傅,也是最懂得如何将餐饮文化融于经营的管理者。他开創的中国意境菜让中国味道有了国际化的表达。“融合在大董的菜里无处不在,所谓中国意境菜本身就是融合的结果,它集合了中国几大菜系乃至世界美食文化的优秀烹饪元素,也遵从古典不时不食的理念,在氛围上又融入了中国诗词绘画的意境。”大董一直强调,将好的烹饪元素为我所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谁用得好,就是谁的!”
  “我们有这样的眼界,也得益于走出去的交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餐饮团队比大董团队跟外界交流融合更丰富了,在不断地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带回更美味、安全、有特点的食材和烹饪元素,为客人带来影响和启发。”
  Q:你如何理解美食和餐饮文化领域的“融合”概念?
  A:融合是伴随着人类不断进步而自然发生的事情。过去我们中国人的几大菜系和各种风味,因为闭塞而形成地方味道。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发达得无孔不入,在菜品里表现出各种文化和地域的交融是自然而贴切的事情。其实回到更久以前,连食物本身也是融合的结果,外来的番茄、胡椒,从名字上都还保留着地域的特征,所以融合从来都不是刻意的,是必然的。
  Q:大董开创的中国意境菜是如何做到在国际化的同时又不失中国风味?
  A:我一直强调一句话,中西兼容、无所不包,但主体是大董。首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不管是在菜品还是经营,要表达清晰的主体,其他的融合是对主体的补充、凸显、托举。
  Q:西方的餐饮和美食体系,有哪些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中餐领域,又有哪些是我们独有的优势呢?
  A:西餐随着它的工业化发展,在食物加工精致度,烹饪的艺术美感,色彩的多样性,盛器、食物和酒的搭配,用餐礼仪上,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我们到现在都没能找到一款中国酒能像西方宴会那样,拥有交响乐般的层次感,适合整个用餐的节奏和主题。我们总是开瓶茅台,一饮而尽。另外,中餐虽然也有甜品,但是表现形式和组合方式也比较单一。但我们中国烹饪也有其自身的艺术感,比如我们讲的时令和应季,我们追求口味之间的平衡,拿捏火候,那都是口不能言的烹饪艺术。
  Q:大董对很多传统的中国菜式做了创新的演绎,那么美食的古今融合又应该如何理解?
  A:我一直认为,在美食领域,有传统而没有正宗,因为时间的轨迹就是传统,而正宗只是某个时间的节点。你如何界定正宗不正宗?为什么有些传统丢失了?一定是它本身就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生存特点,就像现在人们不戴瓜皮帽,不穿长袍了一样,说明不适合这个年代了。美食也是,很多传统的菜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节奏和审美。比如苏东坡最喜欢吃什么?吃羊糜就酸奶酪,这怎么可能好吃呢?即使是古代大文豪喜爱的菜,写得再浪漫,也不适合当代了。真正好吃的东西是你吃饱了以后还想再吃。但说到古今融合,我觉得有很多中国传统的饮食理论是先进的,要遵从的,比如我们提倡不时不食,此外中国烹饪有很多精巧的东西,尤其是中国人对味道的理解,那种奇妙和精巧,是欧洲人无法想象的。
  Q:你个人的身份也是一种融合,既是世界名厨,也是餐饮管理者,又是美食文化传承评论者,你觉得这种丰富性是否让你对饮食文化和这个行业有着更广阔的理解?
  A:在过去,厨师行当都是师傅传徒弟的传承关系,文化见识很狭隘,生活和工作都在厨房里。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做烤鸭的就是烤鸭做得好,做面条的就是面条做得好,跟外界交流也很少,思想比较固化。现在,我们的厨师都在走出去,见识很宽泛。回到我个人,我身上既有师徒传承的传统形式,但我并没有局限在此,当我是管理者的时候,我常跟客人打交道,知道客人要吃什么,更多元地去看待菜品乃至整个行业。我父亲有句话我一直铭记,“要看客人下菜碟”,知道客人需求是什么,从需求角度去研发菜品,所以我一直没有离开一线,永远都在较劲。
其他文献
卡戴珊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金小小妹”KylieJenner刚刚拥有了成年后的首套房子。正如这位“史上最年轻白手起家亿万富豪”的彩妆产品一样,她的家里处处流光溢彩。  在执掌kylic家的设计师Martyn看来,“kylicie是最终极的名流,最极致的意见领袖。”  “我告诉设计师Martyn,色彩是关键元素,我热爱粉色,我想要非常多的粉色!”  “Kylic感觉自己和梦露之间有一种深层次的连接” 
期刊
窗外满眼绿色,室内也处处弥漫着丛林的自然气息,让孩子们在高层的公寓中自由吐纳、远离尘嚣。  “音乐抽象而充滿想象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教育手段,能让他们在坚持的过程中有很多自处和自律的机会。”  住在两翼加起来有500平方米的平层公寓楼里,有4个小孩,这是我前往Brian夫妇家前得到的基本信息。我本以为会到达一个全盘被孩子的玩具、书和杂物占领的战场,出乎意料的是,整个家开放而透明,宽敞、明亮的空
期刊
山城重庆可谓近年来国内最具人气和魔幻气息的城市,但如果你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云山雾罩、火锅底料、三D交通、抖音直播等这些热门标签之上,那便还未参透它的全貌。这座城市虽然自带麻辣滋味与江湖味道,但作为中国西部、长江边上最重要的枢纽城市,亦有其“高大上”的国际化视野。坐落在两江交汇处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重庆IFS(国际金融中心),便以一栋高300米的地标性塔楼和另外四栋塔楼,集商场、办公楼和酒店于
期刊
“那些来自贵州凯里的银匠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每天都敲啊敲啊的,动静很大!有一天,我在厨房里看到了一笼子鸟,这些鸟竟然是他们用我们后院的竹竿抓的!山东潍坊的风筝手工艺人带来了很多好酒,天天拉着大家一块儿喝。喔,那些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工匠就更有意思了!我们在夏天请他们来青山村加工金银件,结果这些从来没离开过家乡的汉子一个个热得不行。不过,和我们合作完以后,他们反而还想留在村子里……”当品物流形联合创始人J
期刊
久未见陈仁毅,没想到再见是在福建的偏僻山乡。为了“德古当代中式家具设计美术馆”的开幕,他忙得不亦乐乎。同时自己的力作《中国当代家具设计》英文版也正式在全球发行,从“春在”到“德古春在”,他也没想到自己从学习芭蕾出身,到1987年一头裁进古代艺术品的世界,再到因个人兴趣而开始家具设计,自己会在当代中式家具设计这条路上如此上下求索。但又正因为醉心古代艺术,所以熟悉汉唐的精彩、两宋的美好、明清的优秀……
期刊
王澍曾因批判性的建筑學言论而在学术界闻名,也因为在传统建筑、环境和手工艺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奖,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在他看来,如果传统只是指那些存放在博物馆中的东西,那么传统实际上就已经死了。传统是活在人的手上的,是活在工匠的手上的。现代建筑师需要发
期刊
提起喻红,很多人觉得她的样子几十年都没变。作为一名以现实绘画著称的艺术家,喻红自己在作品中的个人形象的确叫人印象深刻:短发、齐刘海的童花头、拉长眼角的眼线。在龙美术馆见到喻红本人时,她也是如此。时光似乎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但在她不急不缓的谈吐与举手投足的优雅中,同时还能看到一种成长之后的成熟与从容。她最新的回顾性个展“喻红:娑婆之境”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布展。“成长”是她作品中关注的一个重要主
期刊
北京初春的阳光变得暖意盎然,万物复苏在即。不过在这之前,我们惊喜地发现,属于春日的缤纷色彩早已在三里屯太古里的一隅盛放。淡粉、黄色与浅蓝被精心排列出简洁却别致的几何之状,占据了一幢高达10米且上下通透的创意空间——这是Valcxtra于北京最新开设的旗舰店。  当你步行于人群熙攘的街区时,你远远就可以窥见它内部极度柔和的色彩。而当你身处其中时,你更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此前远观到的轻柔色彩实际上不止
期刊
2月,沪上有件轰动的低调事件发生——诞生90载的比利时记者“丁丁”终于在中国开设了官方授权的首家店铺“丁丁历险记的世界”。这也是这部风靡全球的漫画在85年后“重返”上海滩,那个出现在故事《蓝莲花》里的中国城市。故事里的上海尚处于日本侵华的战火风云中,而如今平静鲜活的上海在城市一角点亮故事里同款的“莲”字宫灯,让不少年届中老的“丁迷”忍不住泛泪。而作为“丁丁”在中国的“大总管”,王越更是感慨万千!这
期刊
在全球文化融合大潮之下,設计品也早已加入了这股势不可当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新设计都从材质、色彩,甚至风格上以全新的面貌展示设计中的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