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呈现多元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1961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打造高质、高能、高效的新型课堂。
  我在设计《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主题活动中的《我知道的民族》一课时,便以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为方向,从优化教学策略入手,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多元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感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探究 信息素养 体验活动 情感共鸣 多维互动 合作型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65-03
  2011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打造高质、高能、高效的新型课堂。
  我在设计《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主题活动中的《我知道的民族》一课时,便以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为方向,从优化教学策略入手,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多元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感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回顾总结,得感如下。
  一、倡导自主探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素养已成为现阶段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在《品德與生活》教学中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指让他们初步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主动为解决问题去查找资料的能力。我在教学设计中紧密结合课前预习环节,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开展资源的搜集和整理,使信息能力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1.广泛搜集,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伊始,我要求学生围绕本课学习主题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进行自主预习,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信息的调查和搜集,有的学生前往图书馆进行阅读查找,有的学生通过与家长交谈回顾或了解旅游见闻,更多的学生是通过互联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收集回来的信息有文字、有图片照片、有视频,非常丰富。扩充个体信息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学习动机。
  2.交流引导,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怎样进行合理的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信息的能力,我在这个方面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对预习中所收集资料的交流了解,帮助学生鉴别哪些是有效信息,从中筛选出精华信息,并进行整理,这样能让学生在反复提升信息分析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教材重点的理解。
  3.表格记录,培养集成信息的能力。
  对于筛选出的有效信息,并不能直接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源,必须将这些各方各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便是集成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预习记录表格,指导学生将筛选分析后的精华信息再次做出整理,分门别类在表格中进行记录,可以摘选关键词,也可简要抄录主要内容。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开展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把表格中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加工和表达出来,做到真正读懂信息,不仅可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后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授课过程中发现,让学生主动利用多种信息手段进行充分有效的课前自主探究,对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堂调控和目标达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二、调动多种感官,增添课堂体验元素。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低年级的品德课堂,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品德课堂的教学活动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从自主探索到独立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多种学习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实现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总结知识的目的。
  1.看一看,了解民族风俗习惯。
  课前准备阶段,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初步的直观了解,同时也为激发学习兴趣以铺垫作用。
  2.听一听,体验民族传统文化。
  了解民族文化的音乐特色时,让学生听广西壮族唱山歌,听傣族葫芦丝演奏,现场拍奏纳西手鼓,以多样的声音元素增强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3.唱一唱,感受民族音乐魅力。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动听的少数民族歌曲流传于耳,课堂中选取播放了几段极具民族特色的流行歌曲,如蒙古族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纳西族的“花楼恋歌”、藏族的“北京的金山上”,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
  4.尝一尝,感受民族美食特色。
  少数民族的地方美食不但好吃,更凝结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智慧。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选择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品尝特色食品,如新疆维吾尔族的葡萄干,甘南藏族的牦牛肉,满族的萨琪玛,内蒙古蒙古族的干奶酪,东北朝鲜族的辣泡菜等等,丰富的美食试吃,让课堂气氛一度活跃不已,孩子们通过亲口品尝味道,小组交流感受,讨论民族特色不由发现,这些民族美食的取材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特色,制作工艺更是都从保存和携带方面解决了生活需求,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   5.做一做,传承民族工艺智慧。
  在了解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智慧的环节,仅凭观看图片和文字等静态资料并不能让学生对其有生动、深刻的感知,因此,我准备了小纸帽、彩带、贴纸、彩色笔等手工材料,让学生在观察和感受了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图片后,亲自动手做一做,用手工材料对白色的小纸帽进行装饰加工,孩子们充满了兴趣,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美丽,自发地对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从浅表的观看提升到仔细地观察,还主动在小组里针对帽子上的花纹装饰、色彩搭配进行了研究讨论,再动手设计出有特色的小花帽作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6.跳一跳,增强民族情感共鸣。
  学习进入到尾声阶段,学生的民族情感已经得以充分激发,以歌曲“爱我中华”作为结束时,我组织学生在座位上站起来,分小组手拉手跳起圆圈舞,载歌载舞中爱国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激发情感共鸣,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情感的打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明本课程的核心便是帮助儿童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力求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体验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注意抓住了教学中的三个“点”。
  1.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
  《我们都有一个家》单元主题中,关于《我知道的民族》一课,《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品德与生活)》中明确提出:
  (1)情感与态度评价要点:初步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2)行为与习惯评价要点:初步形成尊重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行为。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独特文化。
  (3)知识与能力评价要点: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4)过程与方法评价要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祖国的各个民族。
  结合以上方面,我深入研究和挖掘教材,以“生活”带动“课本”,以“体验”激发感悟,抓住“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应回归生活”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型课堂”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激发了解和探索民族文化的热情,形成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
  2.逐步渗透,感悟衔接点。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唯有凸显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心中,现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构建新的情感世界,才能课堂激活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衔接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以下环节:
  (1)了解祖国概况,初步建立认知;
  (2)交流民族特色,产生探究兴趣;
  (3)深入探究风俗,感受文化内涵;
  (4)开展辨析讨论,尊重民族差异;
  (5)展望祖国未来,深化民族团结。
  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自主学习,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情感共鸣层层递进,最终在爱国情感的升华上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3.拓展延伸,形成落脚点。
  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但仅靠在课堂上去完成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延伸擴展到课外,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从中悟出道理,使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不断得到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品德课教学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学生践行品德形成的基石。我校是广东省的“书香校园”,倡导幸福校园的建设,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长期组织学生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尤其是针对“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有视听课,征文赛,才艺展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我借此契机将本课的情感目标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借助这些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平台进行情感拓展,充分利用已有校园文化环境,强化“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道德品德落脚点。
  四、构建多维互动,构建合作型新课堂。
  “多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师生交往等不适单向的,而是多向、立体的;“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则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调动各种感官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活化了思维,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生主动探索的需要,从而促进主体发展。“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应从活动入手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形成和谐师生的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多维互动通常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境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在本节课中构建多维互动的几点做法。
  1.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策略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质疑、争辩、补充。生生互动是课堂文化的主旋律。真正的生生互动是一个群体学习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过自学,拥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疑惑后,通过生生互动才能实现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流露,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提升认知结构、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本课中我多次开展同桌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小组交流活动,小组体验汇报,将学习的空间和权利真正还给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因交流而提升、因碰撞而感悟、因竞争而进取、因自主而创新。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指教师在教的时候,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在学的时候,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如此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有助于营造平等的课堂对话环境,也有利于师生产生共鸣。本课中我除了巧妙设计梯度提问,积极巡视小组交流,带动课堂参与度,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交流中去,比如学生在汇报对蒙古族的了解时,多从民族的居住、服装、饮食等方面进行介绍,我则在他们汇报后也提出展示我对蒙古族的调查资料,我播放了一段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比赛视频,激昂的音乐,激烈的角斗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给汇报活动增添了活力。又如学生在汇报对傣族的了解时,除了居住、服装、饮食,就吸取我在前一环节交流的经验,还介绍了傣族的特有节日,这时我再次针对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在他们已知的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的认知基础上,展示了对我校李铭诗老师的一段采访录像,录像中李老师介绍和吹奏了傣族的特有乐器“葫芦丝”,看到熟悉的老师带来如此精彩的才艺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我还相机播放了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优美的舞姿博得孩子们阵阵掌声,有的孩子甚至忍不住跟着跳起来。可见,学习中,老师要学会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从“教给你”转为“一起学”,有效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人境互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人与境之间的互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状态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如在教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时,我便创设了两个小情景短剧:(1)情境一,到清真餐厅点猪肉饺子受到回族老板的拒绝。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剧中角色,学生扮演的回族老板惟妙惟肖,虽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但也引发了他们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在清真餐厅不能点猪肉呢?从而通过辨析交流知道了,原来回族人民因为信仰是有不能吃猪肉的习俗的,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不要触犯到他们的信仰忌讳。(2)情境二,到维吾尔族老乡家里做客,见面握手没有得到回应。老师扮演的维吾尔族老乡,与汉族客人见面后,没有接受客人的握手礼,只是将右手掌放在左胸上鞠躬点头说着什么,孩子在老师的提示下,仔细观察了维吾尔族老乡的动作,讨论后得出结论,他做的手势应该是维吾尔族见面的一种特有的礼节,而他说的话则应该是见面问候之类的礼貌语,这时老师揭示正确答案,正如学生所分析那样,这个手势加上问候语便是维吾尔族人的见面礼,既表示欢迎又表示美好祝福,老师顺势借所创设的情境,抓住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同桌互行维吾尔族见面礼,又进一步告诉学生,当面对长辈或尊贵的客人时,单手礼要变成双手礼,以表示尊敬,学生学得很投入,主动地将这个更隆重的见面礼送给了授课老师,情感陶冶水到渠成。
  4.師师互动。
  介于体验活动和汇报展示的容量比较大,一位老师单独执教组织难度会较高,教研组的教研员和老师们提出了“两位老师同进课堂,联合组织教学”的大胆想法。我同教研组内的另一位欧阳老师共同执教了这节品德课,我和欧阳老师默契配合,课前共同备课,课中相互合作,一唱一和,一导一辅,一带一评,将丰富的教学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巧妙化解了内容量大的教学困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教育理念也正滋润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田,研讨并执教《我知道的民族》一课让我收获颇丰,我将持续在优化教学策略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为孩子们呈现更吸引人的多元课堂,让他们的个性在品德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朱美岚,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06期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B/OL]http://blog.luohuedu.net/blog/281606,2011-06-24
  [3]周继章,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注意的几点,《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3期
  [4]朱小敏,《品德与生活》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06期
  [5]林湛,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1期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众多学者智慧的结晶,是国家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健康人格与良好品质的培养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传统文化其本身就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借鉴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78-01  就可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为例,针对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整合对于思政会议的提升作用和工作者提升整合能力的方案,并且研究了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77-01  一、对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合的分析  (一)从工作目的上分析整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确实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是因为学生在写作中缺乏写作动机,产生畏惧、厌倦的心理。只有重新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热情、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是“产生写作动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室为每个学生装上“鸟笼”,欲擒故纵,巧用“鸟笼效应”,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产生写作动机。教师也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鲶鱼”,充分搅乱学生这一槽“沙丁鱼”,通过各
期刊
【摘要】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在研究生群体中吸纳优秀人才入党、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为党组织储备优秀后备力量等方面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党建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针对的分析,拓展新途径来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关键词】十八届六中全会 研究生党员 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新形势下辽宁高校研究生党支部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教育领域,而校园文化建设亦属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将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则具很强的创新性。以红色文化资源装扮校园文化景观、引领校园文化风尚、营建红色文化精神家园、充实课堂教学等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校园 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流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只有抓好生活这个“源”,我们才能抓好写作训练这个“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得某种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升华为某种感悟,最后再成文。学生的写作才能水到渠成,我们的教学才能生动高效。  【关键词】教学 运用情境 创设情境 深化情境 丰富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扎实训练,日积月累,才能收到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能力 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92-01  在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对身边人和事物的观察,通过书写的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85-01  从学科性质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社会认知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为基本内容,以培育公民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为了坚持贯彻立足现代公民素质奠基,谋求卓越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的学科理念,根据高一年级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96-01  昨日重现:  改作文,老师的“夜长梦”;  写作文,学生的“一见愁”。  现状透析:  农村小学条件差;  学生接触面窄,家庭读书环境跟不上形势;  家长无法与孩子一起参与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农村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由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及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提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中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81-02  今天在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