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瘦素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b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脐带瘦素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142例新生儿,按照出生体质量与胎龄关系的不同分为3组。A组(小于胎龄儿,出生体质量在相同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10百分位以下)44例,男23例,女21例;B组(适于胎龄儿,出生体质量在相同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10~90百分位)56例,男30例,女26例;C组(大于胎龄儿,出生体质量在相同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90百分位以上)42例,男22例,女20例。对比3组新生儿体质量指数、出生体质量、胎盘重量及脐带瘦素水平。

结果

A组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体质量指数、胎盘重量、新生儿身长及瘦素水平明显低于B组(P均<0.001);C组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体质量指数、胎盘重量、新生儿身长及瘦素水平明显高于B组(P均<0.001)。男婴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明显高于女婴组(P<0.001);男婴组新生儿瘦素水平明显低于女婴组(P<0.001)。脐带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身长、新生儿体质量指数及胎盘重量等指标均呈正相关(r=0.382、0.276、0.358、0.412,P均<0.01)。

结论

脐带瘦素水平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宫内生长发育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拟诊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MDC1A)患儿进行明确诊断。方法收集1例拟诊MDC1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血标本,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致病基因。结果该患儿于6月龄内起病,运动发育落后,肌力、肌张力低下,至就诊时已关节挛缩。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肌源性损害。二代测序发现LAMA2基因c.1207-1G>T杂合剪切变异,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11例NS合并SBP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11例NS患儿共发生12例次SBP,其中1例患儿发生2次。男9例,女2例;发病年龄2岁11个月~14岁11个月。9例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11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
目的通过超声评价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胎儿心功能,为临床抉择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中心确诊sIUGR之初的孕妇24例,平均年龄28岁,中位孕周22周(18~26周);选择同期同医院正常MCDA双胎孕妇20例,平均年龄31岁,中位孕周27周(19~34周)。超声测量脐动脉(UA)、脐静脉(U
目的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暴露下新生大鼠肺组织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8只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和KGF干预组,每组36只。每组又分为3、7、14 d 3个亚组,每组12只。高氧组、KGF干预组大鼠持续暴露于氧体积分数>950 mL/L氧箱中,KGF干预组于吸氧同时背部皮下注射重组人KGF (rhKGF) 1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儿感染发生率高,尤其是耐药菌的感染数量呈增加趋势。此类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体征不典型,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感染相关病死率高,因此,准确地进行临床及风险度评估,并选用恰当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胎动是胎儿宫内状况良好的标志之一,孕晚期胎动减少(DFM)提示可能存在胎儿宫内窘迫的可能性,但目前缺乏孕晚期DFM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发病率关联性的临床研究报道。孕晚期DFM与产妇、胎儿、脐带血流等生理和病理因素相关,发生孕晚期DFM的新生儿发生临床不良结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产科医师和新生儿科医师均应加强对发生孕晚期DFM的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的医学监控,及时采取医学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0例早产儿的头颅MRI影像表现。结果160例早产儿中,76例发生脑损伤,脑损伤发生率为47.5%。早产儿脑损伤以缺血性病灶多见,最常见的是脑白质损伤,尤其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血性脑损伤表现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斑片状或大片状T1加权成像(T1WI)高信号、T2加权成像(T2WI)低信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自2012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其严重的临床表现及高病死率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现就MERS的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别是儿童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进展作概要综述,以期提高广大儿科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经食道超声引导,中空探条辅助下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治疗。结果40例右侧腋下切口外科封堵患者中37例封堵成功,在前期手术中有2例嵴下型室间隔缺损因探条设计不合理未能进入室间隔缺损,1例术中封堵器释放后出现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例均改行原切口适当延长后体外循
脓毒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病因,发病率居高不下。新生儿脓毒症症状体征不典型,病情进展凶险,及时诊治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但仍缺乏较为特异且便于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用以早期诊断。最近研究认为前B细胞集落增强因子(PBEF)及其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脓毒症的个体易感性、疾病严重性及其预后。为给寻找可靠的新生儿脓毒症早期诊疗方法提供依据,现就国内外关于PBEF在新生儿脓毒症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料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