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右侧腋下途径小切口外科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

采用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经食道超声引导,中空探条辅助下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治疗。

结果

40例右侧腋下切口外科封堵患者中37例封堵成功,在前期手术中有2例嵴下型室间隔缺损因探条设计不合理未能进入室间隔缺损,1例术中封堵器释放后出现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例均改行原切口适当延长后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手术顺利。封堵成功的37例患儿均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分别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提示心电图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封堵器无脱落及移位,无新发三尖瓣反流病例,2例术后1周复查彩超提示1 mm残余分流(术毕即刻经食道超声未提示),但在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消失,其余35例术后均未见残余分流。

结论

开展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更隐蔽,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若封堵不成功,可适当延长切口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术,避免正中开胸手术,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的新手术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并肺动脉高压(PAH)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收治左向右分流型CHD并中重度PAH患儿30例,CHD并轻度PAH患儿42例,无PAH的CHD患儿50例,测定3组患儿肺动脉压力(PASP)、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Hcy水平,分析三者关系。结果轻度PAH组血清NO、Hcy水平分别为(88.2±18.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及自然转归,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36例心脏肿瘤患儿历次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报告,查阅住院患儿病史、手术所见及组织病理结果。归类分析各种肿瘤的生长部位、相应临床表现、手术指征及中远期随访结果。结果136例儿童心脏肿瘤中原发性心脏肿瘤132例(97.1%),转移性心脏肿瘤4例(2.9%);其中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126例(92.6%
目的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拟诊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MDC1A)患儿进行明确诊断。方法收集1例拟诊MDC1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血标本,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致病基因。结果该患儿于6月龄内起病,运动发育落后,肌力、肌张力低下,至就诊时已关节挛缩。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肌源性损害。二代测序发现LAMA2基因c.1207-1G>T杂合剪切变异,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11例NS合并SBP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11例NS患儿共发生12例次SBP,其中1例患儿发生2次。男9例,女2例;发病年龄2岁11个月~14岁11个月。9例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11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
目的通过超声评价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胎儿心功能,为临床抉择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中心确诊sIUGR之初的孕妇24例,平均年龄28岁,中位孕周22周(18~26周);选择同期同医院正常MCDA双胎孕妇20例,平均年龄31岁,中位孕周27周(19~34周)。超声测量脐动脉(UA)、脐静脉(U
目的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暴露下新生大鼠肺组织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8只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和KGF干预组,每组36只。每组又分为3、7、14 d 3个亚组,每组12只。高氧组、KGF干预组大鼠持续暴露于氧体积分数>950 mL/L氧箱中,KGF干预组于吸氧同时背部皮下注射重组人KGF (rhKGF) 1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儿感染发生率高,尤其是耐药菌的感染数量呈增加趋势。此类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体征不典型,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感染相关病死率高,因此,准确地进行临床及风险度评估,并选用恰当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胎动是胎儿宫内状况良好的标志之一,孕晚期胎动减少(DFM)提示可能存在胎儿宫内窘迫的可能性,但目前缺乏孕晚期DFM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发病率关联性的临床研究报道。孕晚期DFM与产妇、胎儿、脐带血流等生理和病理因素相关,发生孕晚期DFM的新生儿发生临床不良结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产科医师和新生儿科医师均应加强对发生孕晚期DFM的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的医学监控,及时采取医学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0例早产儿的头颅MRI影像表现。结果160例早产儿中,76例发生脑损伤,脑损伤发生率为47.5%。早产儿脑损伤以缺血性病灶多见,最常见的是脑白质损伤,尤其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血性脑损伤表现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斑片状或大片状T1加权成像(T1WI)高信号、T2加权成像(T2WI)低信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自2012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其严重的临床表现及高病死率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现就MERS的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别是儿童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进展作概要综述,以期提高广大儿科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