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史作为本科心理学专业的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与心理学专业其它众多课程所关注的基础性(如普通心理学)、技能性(如心理统计学)、应用性(如咨询心理学)等有所不同,它处于整个课程设置中的高端(学术上的高端),但目前的心理学史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使该课程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没有发挥它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应有的作用。
一心理学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史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的问题
心理学史包含了古今中外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内容,理论庞杂,流派繁多。既有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也有现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既有中国心理学史的内容,也有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流派。传统的做法是把心理学史分成两大块,即西方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但这种划分给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有关心理学史的课程只有五十多个课时,这样一来,心理学史的教师不得不有所取舍。通常,中国心理学史就成了这种教学体系安排的牺牲品,心理学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独角戏,致使很多学生对中国心理学史的了解较肤浅,并存在一定的偏见,提到心理学及心理学家,学生言出必称“西方”,很少有人想起中国心理学,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的本土化,推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
心理学史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虽然心理学史的内容方面也有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实际的课堂上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认真讲、学生拼命记”的思路,学生戏称教师是“用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方式教授人本主义的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记住的也就是这样一些事实性知识,并没有真正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史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心理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因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对话,缺少互动与沟通,这样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缺少话语权,丧失了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的可能性。与此相适应,考试的内容也以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为主。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大多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心理学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尽管心理学在西方获得了更多、更快的发展,但心理学史应该是世界的心理学史和一般性的心理学史,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史。因此,我们在心理学史教学中,应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把心理学史讲授成“通史”。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分为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学派和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三大部分。而在介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内容中,可以抛弃那种以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传统做法,改重要人物、重要著作作为描述的对象,以对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作为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物和著作就加以阐述,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提升了我国心理学史的地位和影响,又有效节约了课时,提高了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流派作为心理学史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增加对各理论、学派之间关系的比较,特别是对心理学历史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如身心关系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它们是贯穿各个理论、学派的核心问题,用这些核心问题可以联结各理论,同时对个理论流派的论述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认识。
最后是增加对心理学最新发展趋势的介绍。心理学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它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会向未来不断延伸,相比之下,大部分心理学史教材讲授的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的新兴取向已经极大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比如文化心理学关于不同文化下认知、情绪、动机差异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重塑了现代心理学的形象,应该在心理学史教学中给予适当的介绍,本部分内容我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既弥补了课时少的不足,再加上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式与评价手段的改革
1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
对于心理学史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这种讨论有时候是由教师组织,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点评,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师生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天空教室等形式交流、讨论,其频度远比普通答疑要高,并且不受时间或其它非常因素的影响。
2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包含着许多问题的课程,有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经典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先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既促进了学生对所选择主题的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原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心理学史是与许多伟大的著作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心理学发展的基石。现有心理学史教材,虽然罗列著名心理学著作,但是教材中对于原著内容的忠实引述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转述性的,这种转述虽然具有省时、明晰等优点,但同时可能具有曲解原意的缺陷。因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著、自主积累资料,并要求学生提交两篇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并指导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沿着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同学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了研究的主题,有的同学还通过后续的不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了调动,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自学与主讲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主要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心理学大师生平的重大生活事件、独特的个人经历及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介绍,这样做,不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它还能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史课程的情感。
“好的理论最实用”,通过对心理学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既使学生“知晓”了心理学史的核心问题,又让学生“理解”了心理学的演变历程,把握心理学的历史图景,同时,又能“运用”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历史、重塑历史,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5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习效果
心理学史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 表现、学期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满分100分。记录课堂表现的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期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简单运用的情况,撰写论文则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分值为:课堂表现20分,学期考试50分,论文撰写30分。
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质的情况。学期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注重考察学生心理学史问题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题报告、读书笔记等,有力促进学以致用,这样,心理学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了,不再是单用来考试的学科了。
四改革的效果与建议
1改革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心理学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型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本课程教学在学校进行的学生多次测试中,均获得一致好评。学生反映心理学课程内容实在、形式活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不只是学到了知识,还在能力、方法、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增长。
2建议
教学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各门课程同时都开展教学改革,都要求要学生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尤其是二、三年级的每学期同时开设6~7门专业课程,这种时间资源的冲突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整个课程设置需要优化重组。
心理学史课程已经被公认属于为数不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之一,而为了发挥它的核心课程的作用,心理学史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目前多数学校普通心理学都设置了两个学期共120个学时左右的课程,而心理学史只有一个学期50个左右的课程,没有给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
最后,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应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所授课程及其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科研成果的第一读者,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田浩.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_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叶浩生.有关心理学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余小茅与思想同行:心理学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s).
一心理学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史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的问题
心理学史包含了古今中外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内容,理论庞杂,流派繁多。既有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也有现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既有中国心理学史的内容,也有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流派。传统的做法是把心理学史分成两大块,即西方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但这种划分给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有关心理学史的课程只有五十多个课时,这样一来,心理学史的教师不得不有所取舍。通常,中国心理学史就成了这种教学体系安排的牺牲品,心理学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独角戏,致使很多学生对中国心理学史的了解较肤浅,并存在一定的偏见,提到心理学及心理学家,学生言出必称“西方”,很少有人想起中国心理学,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的本土化,推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
心理学史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虽然心理学史的内容方面也有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实际的课堂上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认真讲、学生拼命记”的思路,学生戏称教师是“用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方式教授人本主义的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记住的也就是这样一些事实性知识,并没有真正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史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心理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因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对话,缺少互动与沟通,这样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缺少话语权,丧失了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的可能性。与此相适应,考试的内容也以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为主。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大多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心理学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尽管心理学在西方获得了更多、更快的发展,但心理学史应该是世界的心理学史和一般性的心理学史,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史。因此,我们在心理学史教学中,应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把心理学史讲授成“通史”。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分为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学派和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三大部分。而在介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内容中,可以抛弃那种以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传统做法,改重要人物、重要著作作为描述的对象,以对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作为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物和著作就加以阐述,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提升了我国心理学史的地位和影响,又有效节约了课时,提高了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流派作为心理学史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增加对各理论、学派之间关系的比较,特别是对心理学历史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如身心关系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它们是贯穿各个理论、学派的核心问题,用这些核心问题可以联结各理论,同时对个理论流派的论述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认识。
最后是增加对心理学最新发展趋势的介绍。心理学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它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会向未来不断延伸,相比之下,大部分心理学史教材讲授的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的新兴取向已经极大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比如文化心理学关于不同文化下认知、情绪、动机差异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重塑了现代心理学的形象,应该在心理学史教学中给予适当的介绍,本部分内容我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既弥补了课时少的不足,再加上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式与评价手段的改革
1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
对于心理学史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这种讨论有时候是由教师组织,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点评,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师生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天空教室等形式交流、讨论,其频度远比普通答疑要高,并且不受时间或其它非常因素的影响。
2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包含着许多问题的课程,有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经典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先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既促进了学生对所选择主题的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原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心理学史是与许多伟大的著作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心理学发展的基石。现有心理学史教材,虽然罗列著名心理学著作,但是教材中对于原著内容的忠实引述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转述性的,这种转述虽然具有省时、明晰等优点,但同时可能具有曲解原意的缺陷。因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著、自主积累资料,并要求学生提交两篇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并指导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沿着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同学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了研究的主题,有的同学还通过后续的不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了调动,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自学与主讲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主要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心理学大师生平的重大生活事件、独特的个人经历及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介绍,这样做,不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它还能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史课程的情感。
“好的理论最实用”,通过对心理学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既使学生“知晓”了心理学史的核心问题,又让学生“理解”了心理学的演变历程,把握心理学的历史图景,同时,又能“运用”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历史、重塑历史,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5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习效果
心理学史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 表现、学期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满分100分。记录课堂表现的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期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简单运用的情况,撰写论文则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分值为:课堂表现20分,学期考试50分,论文撰写30分。
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质的情况。学期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注重考察学生心理学史问题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题报告、读书笔记等,有力促进学以致用,这样,心理学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了,不再是单用来考试的学科了。
四改革的效果与建议
1改革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心理学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型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本课程教学在学校进行的学生多次测试中,均获得一致好评。学生反映心理学课程内容实在、形式活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不只是学到了知识,还在能力、方法、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增长。
2建议
教学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各门课程同时都开展教学改革,都要求要学生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尤其是二、三年级的每学期同时开设6~7门专业课程,这种时间资源的冲突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整个课程设置需要优化重组。
心理学史课程已经被公认属于为数不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之一,而为了发挥它的核心课程的作用,心理学史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目前多数学校普通心理学都设置了两个学期共120个学时左右的课程,而心理学史只有一个学期50个左右的课程,没有给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
最后,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应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所授课程及其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科研成果的第一读者,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田浩.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_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叶浩生.有关心理学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余小茅与思想同行:心理学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