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奖漫谈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立图书馆出来,我信步来到了嘉雍广场。广场的南面点缀着一口吉老的喷泉,颇具罗马的神韵。喷泉斜对角有一家门面不甚招眼的餐馆,这就是在法国文学史上值得留下一笔的德鲁旺餐馆。我就在这儿歇一下脚,和中国朋友们聊聊它在法国文坛的一段插曲吧。
  每年九月,法国大大小小的学校就开学了。尚自沉浸在假期欢乐中的孩子们,又要“背起书包上学堂”了。过去,这也是学校给一些优等生颁发奖金的时节。但现在奖金被取消了,因为人们似乎觉得它与平等原则相悖。九月也是一年中出版各类小说的旺季。大多数小说都是在这时问世的。所以有人将九月称为文学夏归月。为什么要抢在这时候出书呢?因为,一、两个月后,也就是说十一月份,当飘零在塞纳河畔的秋叶提醒人们夏日已经过去的时候,各类大大小小的文学奖便开始寻找得主了。这些文学奖不仅没有象学生奖那样消失,相反它们的种类越来越繁杂。例如,某个鲜为人知的小镇也设立起一个诗歌奖。获奖诗集通常只印三百来份,即使这样还是显得太多了些。因为除了评选委员、出版商以及作者的妻子外,几乎无人问津。更有一些小专业团体根据自已的嗜好或商业需要,对一些与已有关的作品慷慨解囊。如果有一个白兰地酒商团给一个虽然平庸、却在小说里大肆赞美了白兰地酒的作家授奖,是毫不奇怪的。法国形形色色的文学奖真是举不胜举,其中有些奖金数目还相当可观。
  其实,真正重要的文学奖只有五、六项,如:龚古尔奖(PrixGoncourt)、若诺多奖(Prix Ren-audot)、菲米娜奖(Prix Fémi-na)、美迪西奖(Prix Méicis)、英特拉利耶奖(Prix Interallié)等。其中首推龚古尔奖。它由一个十名作家组成的“龚古尔学会”创立于一九○二年,目的在于每年奖励一名年轻有为的作家。那时,“龚古尔”们——人们常这样称呼他们——每年聚会一次,地点就在这个貌不惊人的德鲁旺餐馆。每个会员都有自己固定的席位。如果某一会员因故退出,他的席位就传给接替者。评选活动和会餐同时进行,真可谓十杰“煮酒论英雄”。与此同时,大群记者都拥挤在楼梯或过道上,忍着饥肠静候着评选结果。
  但是龚古尔奖很快由于不时施奖于一部平平之作或是冷落了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嘉作而遭到一些非议。时至今日,“龚古尔”们为了保险起见,常常违背该奖的最初宗旨把奖授给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这就更被批评家们抓住了话柄。举三个或许为中国朋友熟知的获奖作家为例吧: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吕西安·博达尔(LucienBo-dard)和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当他们获龚古尔奖时,早已蜚声文坛了。
  目前,几大文学奖都招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问题的焦点之一是:几项主要文学奖的评选权大体控制在法国三家最大的出版商——伽里马(Gall-imard)、格拉塞(Graset)和瑟伊(Se-uil)——手里,由此产生的出版商与作者、评选委员会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评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一些人在指责这种垄断现象时,用了一个或许会叫中国朋友听来发笑的专有名词:“三家村”。此外,由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使得文学奖也日益浸透了商业的性质。有些顾客走进书店,一不说书名,二不道作者,直接了当地对店员说:“请给我一本今年的‘龚古尔’,是送人的。”在法国,一部成功的小说至多卖几百本。但若是得了一项大奖,便可望出售几十万本。得奖作家自然可以从中大捞一笔。与这笔收入相比,奖金额本身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大奖,即使只就其绝对金额而言,也是少得令人难以启齿。比如,大名鼎鼎的龚古尔奖只有一张面值五十法郎的支票。而现在一本获奖小说的价格通常在八十法郎上下。所以,“龚古尔”得主往往不把支票兑现,而是把它镶在镜框内留作观赏。
  显而易见,“龚古尔”等文学奖反映出来的问题的实质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关系。令人担忧的是,文学奖在日益迅猛的经济漩涡中逐渐与文学价值相分离而充当广告的角色。出版界太过热衷于出版物的销售量,乃至其是否可能为影视采用。那么一些高水平而又一时难以倾销的作品出路何在呢?更何况有些杰作是要时间来显现它的真正的价值的。司汤达(Stendhal)就曾说过:“我在为一百年后的读者写作。”过去,出书要经过政治审查的过滤,今天是否可以说出书要通过经济审查的过滤呢?有些作家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一九五一年,曾专门著书批评当时文学奖制度的著名作家朱利安·格拉克(JulieGracq)毅然拒绝了授予他的龚古尔奖。当然,他的这一举动至今在法国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萨特曾于一九六四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主要是出于政治的考虑,其意义与背景同格拉克拒绝龚古尔奖是完全不同的)。更多的人则是在对文学奖品头论足的同时,暗暗期待下一次轮到自己头上。一些小出版商也不时对“三家村”群起而攻之。但是他们难道不想挤进“三家村”的行列吗?
  我带着这些问题在刚刚降临的夜幕中离开嘉雍广场,向塞纳河边的一个地铁站走去。路边的一家大书店仍然门庭若市。人们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摊架上的书籍。它们有的出自“三家村”,有的则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商。然而谁又能断定“三家村”之外不会有惊世杰作呢?不少读者就在这,书海中寻觅着。无论怎样,文学总不乏真朋挚友,这实在是值得欣慰的。
  
  MichelLemoine
  
  一九八七年一月于巴黎(裴程译)
其他文献
李泽厚是我国学术领域中一位思想敏锐、充满活力的哲学家,虽然他常常自谦为“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但细心留意的人却会发现,他悄然播下的种子,近年已破土而出,显露出顽强的生命力。  有人认为,在时下的青年人中,对我国目前的哲学状况,产生着一种失望情绪。不过,笔者近几年却发现,在各地的青年理论工作者和研究生的床头案几,时常可以看到李泽厚的哲学论著;他们争相谈论的主题,也往往涉及到李泽厚以之作为注意的中心或
一九二七年,铃木大拙的《禅佛教论集》在西方用英文出版,历史学家怀特(Lynn White)誉之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如文艺复兴时期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翻译。铃木大拙所阐发的禅之悟性,突破了西方思想的蛹壳,使东西方思想的交融在更深层的心智领域中进行,亦影响了海德格尔、怀特海、荣格、弗洛姆等一代大师。在与铃木大拙同时和之后,由西田几多郎开倡的日本“京都学派”,致力于东西方思想的相互了解和
沈祖教授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好比是一位熟练的导游人员,她陪同你进入唐人七绝诗杰作之林,探幽寻胜,指点山川,讲解与诗作相关的典实掌故、神话传说和史地名物,尤其着重说明作品中起伏转折之处。我们当然不会都去学做旧体诗,但懂得诗作的巧妙,无疑是掌握到了一把欣赏的钥匙。  书中所选各诗,传世或有异文。释者勤加比勘,择善而从。如韦应物《滁州西涧》首句,通行本皆作“独怜幽草涧边生”;生,此作行,韵致较胜。张仲素
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在上海召集了一个名叫“留沪父老慰劳会”的座谈会,与会者均为抗战时期留住上海而未附逆的社会名人。在来宾中,有一个体躯微胖、须发皆白的老人,备受蒋介石的尊重和慰勉,他就是八十九岁高龄、唯一看到抗战胜利的前清封疆大吏陈夔龙。  陈夔龙(一八五七——一九四八),字筱石,晚号庸庵居士,贵州贵阳人。夔龙八岁时,父亲去世,他和两个哥哥赖寡母姜氏教养成立,十六岁入泮,十八岁中举,可谓少年科第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第414页冯梦龙条:“冯梦龙(一五七四——一六四六年)明末小说家。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着重号系笔者所加),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辑有明代话本集《喻世明言》……等作品。”此说是张冠李戴。  《三言》作者馮梦龙系苏州府长洲县人(今苏州市),而明朝有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冯梦龙,系苏州府昆山县人,此人字翔甫。同治年间《苏州府志》第九十
关于《童年时代的朋友》《幼年》及其他    近读新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两种散文集颇为引人注目:一种是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另一种是文学新秀凌力的《幼年》。读着这两本书,留连低回之余,我不免也思索了有关儿童散文以及一般儿童文学创作的若干问题。  读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很自然地想起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的名作《朝花夕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辉煌的散
《读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有黄震云《妓院的称谓》一文,认为唐宋间已经有妓院的名称,主要依据之一是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关于鱼玄机的一段记载:    “机为邻院所邀,将行,诫(女僮)翘曰:‘无出,若有客,但云在某处。’机为女伴所留,迨暮方归院。……”(重点号是黄文所加)    黄文称鱼玄机为娼妓,进而得出结论说“可见有称妓女住处为院的”。这种说法是很轻率、很不妥当的。  按鱼玄机是咸宜观的女道士,虽然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有关明末清初人物“陈济生”条,出现错误和疏漏,兹辨其误。《再生纪略》作者陈济生是长洲人,而不是华亭人。按《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桢著)收陈氏《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初集》及《启祯两朝遗诗考》诸书,可知陈济生“字皇士,号定叔,长洲人,陈仁锡之子”。大概《辞典》所据,为近人孙静庵《明遗民录》,该书误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应辨正。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近三四十年来主要是着眼于画史、画论、画品、著录一类文献典籍,很少把眼光开拓到“画”之外的领域去。这一做法,虽曾一度取得了卓然可观的成绩,可是,今天越来越显出了它的不足和局限。现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陈高华先生的《元代画家史料》和《宋辽金画家史料》,可以说是对美术史研究范围的拓展,值得欢迎。  这两部史料是作者以历史学家而涉足美术史领域所收获的新成果。它们向美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画家论画”丛书中,又推出一本新书:吴甲丰著《画廊中的思考》。  题目出得很好,很贴切:充满在书中的,不是别的,正是“思考”。吴甲丰多年习画,对他的画作如何评价,不是我们要说的。但从他近年发表的文字作品看,的确以长于思考见胜。想当年“四人帮”虽已被粉碎,但印象派还被认为是洪水猛兽之际,他著文为印象派诸大师辩解,直到写成专著《印象派再认识》,终于使中国的艺术学徒得以见到这一著名画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