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教师的美好形象当前正在日渐消逝。媒体中,教师被神圣化与妖魔化,其中,有关教师的正面报道呈单一化和模式化的态势,千篇一律地塑造着“春蚕”“红烛”“园丁”的光辉形象,而关于教师的负面报道则五花八门,夺人眼球。诸如 “幼师=魔鬼,谁导演了虐童恐怖片?”“老师们在‘立人’还是在‘吃人’?”“教授还是‘叫兽’?”……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让老师俨然成了十恶不赦的“大魔头”。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形象的贬损化甚至妖魔化呢?
教师形象应有的定位
神圣化的教师道德形象定位 古代的私塾教师往往是落第秀才,两袖清风,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教师的精神地位却很高,“尊师重道”是传统文化的道统。古人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又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训诫,《荀子》甚至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尊重教师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当然,责任与地位是成正比的,因为虚幻地赋予了教师这么高的地位,相应地对教师的要求也就高了。比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也就是说,教师不光学识水平要堪作学生楷模,道德修养亦当为世人表率,教师应该是道德的化身,必须具有圣人一般的无私精神和牺牲情怀。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心中潜在的对教师的要求又是什么呢?答案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像春蚕一样,到死丝方尽,要像蜡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人们心中身为教师就应当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认为,教师就应该是“红烛”“园丁”的光辉神圣形象,而现代媒体对这一认识的极力阐发、渲染和倡导,在无形中强化了教师道德形象的神圣化色彩。人们可以看一看媒体宣传报道中的教师榜样:身患绝症却隐瞒病情带病工作,最后累倒在了讲台上;默默奉献、抛洒青春、放弃爱情,自己不吃饭也要为学生买学习资料;牺牲家庭、无怨无悔,全天候地和学生在一起……总之,他们被塑造成抛弃一切私利、超凡脱俗、一心为公的道德形象。这样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给师德楷模们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也给教师们树立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标杆。
公众对教师的心理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社会公众对那种具有高度崇高性的教师形象有着深切的期待与认可,当代媒体对师德典型神圣化的渲染,也更强化了公众的认识,使神圣化的教师道德形象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参照坐标。而事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包括师德典型也是平常人,他们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他们有生活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不是“无所不能”,可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一切要求。然而,受传统文化和媒体的影响,在公众心中,教师就应该是“道德表率”,就应该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那样 “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为了学生就应该能牺牲健康、牺牲生活、牺牲家庭还无怨无悔。这样一来,教师一切合理的要求都变得“有碍师德”和“不合理”,一旦他们回归现实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便会遭致社会舆论话语的指责甚至批判。所以现代教师几乎是最容易被证明是一个不道德的群体,因为对这个群体来说,公众的希望和传媒树立的教师典型就像是吉尼斯纪录,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教师所能企及的范围。而且,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旦学生犯错,家长、社会的责任都可以悬而不谈,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却不容推卸。还有给教师道德社会定位太高,就导致教师任何的错误失误都不被允许,犯一点错误就否定一切!因为圣人是不能犯错的,犯错就让人们心中那虚幻的圣徒般的教师形象瞬间倒塌,继而化作一声叹息:“现在的教师啊!”而当教师队伍中那些害群之马的行为被曝光后,人们往往会义愤填膺,会不余遗力地口诛笔伐,进而否定教师整体。
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和收获的反差
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培养,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关乎着家族的兴衰荣辱。民间有句话叫“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所以《红楼梦》中的贾政才会想打死那不争气的儿子宝玉,孟母才会为了儿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迁”。
今天也一样,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前途。虽然说成才的路有千万条,但学习好、考上理想的大学,目前还是家长和学生心中最便捷的路子。为此,家长们费尽心血、不惜血本:选择好学校、找个好家教、上各种辅导班,甚至为了让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给老师送礼。
而学习成绩是教与学的有机组合,付出与收获常常不成正比。家长往往是费尽心力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让家长很受伤,有不少家长不去找孩子和自身的原因,却会对老师进行指责与埋怨!其实,这个问题自古就有,《礼记·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上面说的是孩子上学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家长精力财力付出了无数,而这十几年如一日的辛苦投入,只为了望子成龙。然而,现在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巨大,教育结束后,有时并不能得到期望中的回报,家长与孩子的不满与不平是可以想象的,继而会觉得教育无用,而受教育阶段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教师自然也成了家长与孩子宣泄不平的对象。
部分媒体的过度与不实报道
当今社会,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打造教师社会公众形象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体,有责任满足公众知情权,将教师的形象全面、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而事实上,通过大众传媒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教师形象通常是失真的,要么极度崇高,要么就极度卑劣。近年来,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与媒体中教师正面形象的单一苍白不同,传媒中教师的负面形象是五花八门,比如:训诫者;财富聚敛者;体罚者;变态狂;禽兽、流氓。他们身为教师却收受家长贿赂;一掌打断学生鼻梁;逼死学生……总之,各种恶劣品行,令人发指,一时间让人感觉中国的教师简直就是一群恶魔。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媒体关注教育、监督教育,其出发点大多是良好的。但也有不少不良媒体为了追求利益,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争夺受众注意力,媒体要不断挖空心思寻找新的突破点,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教育是一个长销的卖点。但是由于对教师或教育现象的正面报道难以找到新鲜的切入点,媒体就对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进行了无节制的挖掘,表现在: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用能夺人眼球的字词、事件、标题来吸引读者;将个别案例扩大化,夸大问题、放大污点,进行“过度化”报道;甚至进行新闻造假,新闻炒作。媒体是公众认识事物的重要渠道,对公众意见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因此媒体对教师形象的不恰当报道,将会影响社会公众对教师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得教师形象被严重损害。
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本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们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公众不能以神圣化的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但教师绝对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教师不是“圣人”,但也绝不能是普通的“凡人”!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也有个别教师不思进取、敷衍塞责,有时候可以说是在误人子弟。
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学生心理越来越复杂,教师正常的履行职责有时也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比如《重庆晨报》2013年4月17日的一则新闻:“一高三女生因考试时用手机被老师没收,就翻窗跳楼而致瘫痪。”面对现状,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压力大增、障碍重重。教师还要面对各种考核,中学教师还要和学生一样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有的教师没有良好的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当受了委屈或遇到困难时,就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
个别教师师德败坏是导致教师形象贬损化的直接原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但有个别教师却道德败坏,做出了极为恶劣的事情。这些害群之马虽然是极少数,但却严重败坏了教师的名声,极大地损坏了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与每一个人和家庭都息息相关,教师形象的贬损化,会伤了广大教师的心,会误导部分家长与学生,甚至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教师形象应有的定位
神圣化的教师道德形象定位 古代的私塾教师往往是落第秀才,两袖清风,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教师的精神地位却很高,“尊师重道”是传统文化的道统。古人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又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训诫,《荀子》甚至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尊重教师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当然,责任与地位是成正比的,因为虚幻地赋予了教师这么高的地位,相应地对教师的要求也就高了。比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也就是说,教师不光学识水平要堪作学生楷模,道德修养亦当为世人表率,教师应该是道德的化身,必须具有圣人一般的无私精神和牺牲情怀。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心中潜在的对教师的要求又是什么呢?答案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像春蚕一样,到死丝方尽,要像蜡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人们心中身为教师就应当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认为,教师就应该是“红烛”“园丁”的光辉神圣形象,而现代媒体对这一认识的极力阐发、渲染和倡导,在无形中强化了教师道德形象的神圣化色彩。人们可以看一看媒体宣传报道中的教师榜样:身患绝症却隐瞒病情带病工作,最后累倒在了讲台上;默默奉献、抛洒青春、放弃爱情,自己不吃饭也要为学生买学习资料;牺牲家庭、无怨无悔,全天候地和学生在一起……总之,他们被塑造成抛弃一切私利、超凡脱俗、一心为公的道德形象。这样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给师德楷模们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也给教师们树立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标杆。
公众对教师的心理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社会公众对那种具有高度崇高性的教师形象有着深切的期待与认可,当代媒体对师德典型神圣化的渲染,也更强化了公众的认识,使神圣化的教师道德形象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参照坐标。而事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包括师德典型也是平常人,他们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他们有生活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不是“无所不能”,可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一切要求。然而,受传统文化和媒体的影响,在公众心中,教师就应该是“道德表率”,就应该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那样 “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为了学生就应该能牺牲健康、牺牲生活、牺牲家庭还无怨无悔。这样一来,教师一切合理的要求都变得“有碍师德”和“不合理”,一旦他们回归现实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便会遭致社会舆论话语的指责甚至批判。所以现代教师几乎是最容易被证明是一个不道德的群体,因为对这个群体来说,公众的希望和传媒树立的教师典型就像是吉尼斯纪录,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教师所能企及的范围。而且,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旦学生犯错,家长、社会的责任都可以悬而不谈,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却不容推卸。还有给教师道德社会定位太高,就导致教师任何的错误失误都不被允许,犯一点错误就否定一切!因为圣人是不能犯错的,犯错就让人们心中那虚幻的圣徒般的教师形象瞬间倒塌,继而化作一声叹息:“现在的教师啊!”而当教师队伍中那些害群之马的行为被曝光后,人们往往会义愤填膺,会不余遗力地口诛笔伐,进而否定教师整体。
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和收获的反差
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培养,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关乎着家族的兴衰荣辱。民间有句话叫“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所以《红楼梦》中的贾政才会想打死那不争气的儿子宝玉,孟母才会为了儿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迁”。
今天也一样,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前途。虽然说成才的路有千万条,但学习好、考上理想的大学,目前还是家长和学生心中最便捷的路子。为此,家长们费尽心血、不惜血本:选择好学校、找个好家教、上各种辅导班,甚至为了让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给老师送礼。
而学习成绩是教与学的有机组合,付出与收获常常不成正比。家长往往是费尽心力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让家长很受伤,有不少家长不去找孩子和自身的原因,却会对老师进行指责与埋怨!其实,这个问题自古就有,《礼记·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上面说的是孩子上学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家长精力财力付出了无数,而这十几年如一日的辛苦投入,只为了望子成龙。然而,现在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巨大,教育结束后,有时并不能得到期望中的回报,家长与孩子的不满与不平是可以想象的,继而会觉得教育无用,而受教育阶段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教师自然也成了家长与孩子宣泄不平的对象。
部分媒体的过度与不实报道
当今社会,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打造教师社会公众形象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体,有责任满足公众知情权,将教师的形象全面、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而事实上,通过大众传媒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教师形象通常是失真的,要么极度崇高,要么就极度卑劣。近年来,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与媒体中教师正面形象的单一苍白不同,传媒中教师的负面形象是五花八门,比如:训诫者;财富聚敛者;体罚者;变态狂;禽兽、流氓。他们身为教师却收受家长贿赂;一掌打断学生鼻梁;逼死学生……总之,各种恶劣品行,令人发指,一时间让人感觉中国的教师简直就是一群恶魔。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媒体关注教育、监督教育,其出发点大多是良好的。但也有不少不良媒体为了追求利益,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争夺受众注意力,媒体要不断挖空心思寻找新的突破点,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教育是一个长销的卖点。但是由于对教师或教育现象的正面报道难以找到新鲜的切入点,媒体就对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进行了无节制的挖掘,表现在: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用能夺人眼球的字词、事件、标题来吸引读者;将个别案例扩大化,夸大问题、放大污点,进行“过度化”报道;甚至进行新闻造假,新闻炒作。媒体是公众认识事物的重要渠道,对公众意见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因此媒体对教师形象的不恰当报道,将会影响社会公众对教师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得教师形象被严重损害。
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本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们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公众不能以神圣化的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但教师绝对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教师不是“圣人”,但也绝不能是普通的“凡人”!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也有个别教师不思进取、敷衍塞责,有时候可以说是在误人子弟。
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学生心理越来越复杂,教师正常的履行职责有时也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比如《重庆晨报》2013年4月17日的一则新闻:“一高三女生因考试时用手机被老师没收,就翻窗跳楼而致瘫痪。”面对现状,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压力大增、障碍重重。教师还要面对各种考核,中学教师还要和学生一样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有的教师没有良好的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当受了委屈或遇到困难时,就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
个别教师师德败坏是导致教师形象贬损化的直接原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但有个别教师却道德败坏,做出了极为恶劣的事情。这些害群之马虽然是极少数,但却严重败坏了教师的名声,极大地损坏了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与每一个人和家庭都息息相关,教师形象的贬损化,会伤了广大教师的心,会误导部分家长与学生,甚至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