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文选》中的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来源 :高校理论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文选》中的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本质上和基本内涵方面是一致的,二者之间表现为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无论是在发展的战略地位问题上、在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上,还是在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实践主体问题上,都体现了后者对前者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将它与《江泽民文选》中的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连续性、发展性的认识基础上,增强自觉性。 The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Works of Jiang Zemin” has a close in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ll of them are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rxis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y are consistent in essence with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Both on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development,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or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lue target and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the latter embodies the same strain and advance with the time of the former. To learn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e should combine it with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in “Selected Works of Jiang Zemin” and enhance our consciousnes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integrity,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其他文献
通过对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唯物史观是何种道德价值立场的逻辑追问,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本主义精神
通过梳理和分析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思想,认为恩格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的这一思想有两个先在预设,即劳动的先在性和人的社会性的先在性.劳动的先在性是一种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我们应该加强和谐交往关系中的道德研究和建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交往思想遗产,借鉴西方和谐交往理念及其实现机制,
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阶段.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进一步推进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三个
沙夫1970年代发表的《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书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去解释和批判上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特别是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
如何认识孔子“仁”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本文从孔子“克己复礼”和对春秋人物许以仁的评价中揭示了“仁”的事功含义。并讨论了“仁”的事功含义的渊源和对齐儒学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对直辖十周年的重庆作出了新的"三大定位".其一,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这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其二,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和创造了包括社会主义矛盾学说、《论十大关系》、“百花齐放,
俄罗斯因素是关系到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受到俄中关系、俄美关系以及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了两个阶段的演变,分界点
政党制度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阶段的社会结构相适应,而且也与现代化的任务、目标相适应。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