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作死朱高煦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作:横行不法,锤死徐野驴


  朱棣的儿子中有两个最有希望继承皇位:长子朱高炽是个体弱多病的胖子,但心地仁厚;次子朱高煦武勇过人,在靖难之役中立过战功,原本最受朱棣宠爱,但此人实在太骄纵蛮横,朱棣最终权衡之下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
  汉王的封地原本在云南,朱高煦不肯去,嫌那地方偏僻,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他又嫌穷。结果忙于国事的朱棣没工夫搭理他了,就让他在南京赖了下去。
  而且朱高煦软磨硬泡,把皇帝的亲军“天策卫”要来当了自己的护卫。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初被封为“天策上将”,朱高煦出门时就得意扬扬地跟别人夸耀:“哎,你看看本王,像不像唐太宗啊?”
  人人都知道,唐太宗是干掉了自己父兄才當上皇帝的,现在你爹还活着,你自比唐太宗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作死吗?
  朱高煦还派人盯着那些跟太子朱高炽走得近的大臣,进谗言陷害他们,不少人因此入狱甚至冤死。他还私下招募三千兵士,四处横行不法,其中有几个士兵抢劫财物时被兵马指挥徐野驴逮住了,朱高煦居然一锤把徐野驴的脑袋开了瓢。
  朱棣北伐后回到南京,听说了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勃然大怒,差点儿废掉他的王位贬为庶民。还是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为他求情,才改封到山东乐安。
  就这样,朱高煦坚持不懈地作死,把自己从皇位的候选人中彻底作了出去。

第二作:篡位谋反,谋刺登基王


  几年后,永乐帝驾崩,朱高炽顺理成章地身登大宝,就是后来的明仁宗。但这个心地善良的胖皇帝仅仅十个月后就因病去世,这又让朱高煦蠢蠢欲动了起来。
  当时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而皇帝即位在北京。朱高煦打好了算盘,自己的封地乐安正好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只要派兵截住北上奔丧的朱瞻基,干掉他,然后自己就趁乱进京登基。
  朱高煦布好了埋伏。左等,朱瞻基没来;右等,朱瞻基没来;再等,从京城传来消息,朱瞻基已经正式即位,年号宣德。
  把自己从王子等成了王爷,又等成了皇叔,朱高煦当时就崩溃了,于是一跺脚,继续推进他的作死之路:那就真反了吧!
  想造反当皇帝,最好的方法是里应外合,攻破京城。朱高煦想到了自己当初靖难之役时的老战友──英国公张辅,于是派使者联络张辅,想要他做内应。张辅也不含糊,当晚就把使者绑了交给皇上。
  朱高煦在选盟友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一个蠢人要作死时,实在是没人拦得住。
  得知造反讯息之后,朱瞻基八月八日决定御驾亲征。八月二十日,大军团团围住乐安城,一顿神机铳箭射上城头,吓得城内军民魂飞魄散。朱高煦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就灰溜溜地出城投降,跪在地上磕头:“臣罪该万死,请陛下发落。”

第三作:无礼冲撞,顶缸作大死


  按说谋反是杀全家的大罪,群臣也纷纷上表要砍了朱高煦,可宣宗皇帝和他爹一样心软,也不想刚登基就大开杀戒,于是在西安门内盖了间宅子,把朱高煦父子软禁了起来。身为一个叛国的王爷,不砍头、不发配边疆、不进天牢,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不,就算到了这地步,朱高煦仍然发挥着他生命不息、作死不止的本色。隔了一段时间后,明宣宗朱瞻基想起了这个让他糟心恼火的叔叔,就来看望他。
  按说这时朱高煦应该跪谢不杀之恩,刚烈点的话可能会求赐死,如果还有野心,可能会趁机刺杀皇帝然后夺权篡位,就跟日后的明英宗一样。
  可正常人不会理解作死之神的境界:不知两人哪句话说得不对味了,朱高煦忽然来了一记扫堂腿,把侄子皇帝给绊了个跟头。
  朱瞻基脾气再好,也没法忍受了。但他毕竟不想动刀子,就吩咐侍卫搬一口铜缸来把朱高煦扣在里面。
  要是朱高煦老老实实待在缸里,等皇上气消了可能还会留下一条命。
  他这辈子还要作最后一回死。
  朱高煦顶起了这口三百来斤的大铜缸,在屋里摇摇晃晃地横冲直撞。
  朱瞻基再也看不下去了,下令在缸上堆满了柴草木炭,点起火来。
  一代作死之神终于死得其所,在铜缸里被烤成了焦炭。如他所愿,最后真的死了。
  选自《视野》
其他文献
一  靖康元年,金兵攻下了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春天,金兵又掳走了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和皇帝宋钦宗赵桓。从此,大宋江山无主,天下大乱。  这时,身为钦宗弟弟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从金兵的包围圈中逃了出来,只身躲藏在相州和磁州交界处一个荒村的孤老太婆家里。  不久,金兵探听到了康王躲藏的地方,派兵围住了老太婆所在的村子,想捉到康王以除后患。老太婆急忙对康王说:“王爷,我这里住不得了,您赶快逃命吧!” 
期刊
那天,唐太宗准备去未央宫散心。可就在官道旁深密的草丛里,一个人正带着刀静悄悄地望着唐太宗的车马。  历朝法律都规定,皇帝每次出巡都得有官员净道,沿途不许有闲杂人等,以免有亡命之徒刺杀皇帝。偏偏这次,羽林军没有仔细检查路边的情况,直到那人手中的刀光映衬着阳光射入车内,惊动了唐太宗,护卫车辆的侍卫们才立刻抓获那个人。  原来,那个人并不是刺客,只是正好路过此地,远远看见羽林军大队人马过来,吓得不敢动,
期刊
道光还是皇子时,跟嘉庆去了一趟沈阳,主要目的是缅怀英雄前辈努尔哈赤,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看到努尔哈赤生前的住所、用具都简陋无比,道光很是感動,回京后将艰苦朴素的作风发扬到极致,把除了床、桌、椅之外的家具全部搬出去。他不再吃御膳,而是让太监出宫购买两文钱一个的烧饼,不过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期刊
瓊和珍妮一起在孤儿院长大,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她们在曼哈顿大道一个叫格林的富翁的资助下,都还在读大学。  琼每个周末下午都要到纽约富人区的126号别墅,给詹姆斯先生读读报、念念书,或者陪他聊天。而珍妮则在街角的咖啡屋里找一个靠窗的座位,边喝咖啡边看书,等琼出来。说实话,琼一点儿也不喜欢阴沉古怪的詹姆斯先生,只不过这份报酬丰厚的工作是孤儿院安排的,她不便推辞。而且詹姆斯先生的私人助理约翰,
期刊
初春的夜晚,缕缕柔风轻轻吹来,灯光下,神情肃然的彭雪枫来回踱着,时而弹下烟灰,时而眉宇紧锁,眼前浮现出令他气愤的一幕幕:  山脚下,东门外的操场上,几十名“新四军战士”吊儿郎当,嘻嘻哈哈,指导员气得青筋暴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踉踉跄跄来到八团留守处,向彭雪枫哭诉,一个“新四军战士”抢走两只老母鸡……每日告状的络绎不绝,这是共产党的军队啊,怎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彭雪枫皱着眉头,背着手,在屋子
期刊
过去,天津人把个头高的人,叫大个儿;把个头极高的人,称呼旗杆子,这因为那时天津卫最高的东西是娘娘庙前的一对大旗杆。据说这旗杆原先是一艘海船的桅杆,高十丈。嘛时候移到这儿来的,其说不一。反正站在它下边使劲儿往上仰头,直仰到脑袋晕乎,还是瞧不清旗杆子的尖儿伸到哪儿去了。  可是,真正称得上旗杆子的,还得是家住锦衣卫桥边的一个人。他有多高?至少比一般人高四个脑袋!鸟儿飞低了都会撞上他。他过城门时必得走在
期刊
张学良与“御弟”一见如故  张学良与溥仪的初次相见是在天津。其时,适逢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奉系进入鼎盛时期。张学良因此成为天津城里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溥仪这时正住在天津。这位前朝皇帝,虽已无权无势,却仍在张园自设“清室驻津办事处”,继续以“宣统皇帝”的身份不断联络军阀政客,做着自己复辟大清的美梦。当时,受过西方教育、思想开明的张学良对溥仪说,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脱离周围那些迂腐的老臣,放弃“复号还
期刊
1943年3月11日,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长子、优秀飞行员列昂尼德·赫鲁晓夫在配合战友与德军空中激战时,突然神秘失踪。60年来,关于他的下落众说纷纭,苏联国内曾有一种传言甚嚣尘上──列昂尼德是大叛徒,他驾机投降了德军。  近日,一群俄罗斯科考队员意外地发现了一架苏YaK-76战斗机残骸,据推测极可能是列昂尼德最后驾驶的飞机。从种种迹象来看,列昂尼德非但不是逃兵、叛徒,而且还是勇救战友的英雄!“陨
期刊
慈禧太后在日常生活中对袜子非常讲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对鞋、袜子一点也不能委屈,稍微不合适就全身不舒服。  她穿的袜子布料是纯白软绸,由于绸子没有伸缩性,所以做起来要合脚难度极大,最困难的是当时的袜子在脚前脚后有两道合缝,前边的缝像脊梁一样,正在脚背上,此处非常关键,如果线掐得不直,又缝得有松有紧,袜子就容易在脚上滚,袜线就歪歪扭扭,因此,对裁缝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袜子的迎面上有条缝,很难看,为了掩
期刊
清道光十八年(1838),湖广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庄稼大多干死。一时间,百姓衣食无着,饿死在路边的人屡见不鲜。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除了拿出自己的薪俸救济灾民外,还反复动员下属官员带头捐钱捐粮救济灾民,以便带动更多富人加入到赈灾队伍中来。虽然官员们平日说的都是关心百姓疾苦的漂亮话,但真要掏腰包出钱了,就一个个面露难色,争先恐后地诉说各自家中的难处,那情形,仿佛他们才是这儿最困难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