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尤其是小学教育。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还能够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科目,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的合理渗透;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此保证德育的合理渗透。
  1 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理念滞后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趣味性、互动性的提升,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生搬硬套”讲解,教学方式陈旧、老套,没有根据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个性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內容,在德育渗透方面也只是潜移默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内容,没有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将教学目标简单设定为完成语文课本内容教学,这样极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1.2 德育教育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时候,没有对德育教育予以充分重视,简单认为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语文课本内相关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甚至不考虑学生是否对其所讲的德育内容感兴趣,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甚至认为德育教育可有可无,学生只需要掌握好语文课本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3 德育教育认知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开始逐渐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但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教育意识还比较薄弱,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将德育教育当作辅助事项,没有深入分析德育与语文课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所以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2]。除此之外,学校领导者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只是单纯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德育素养。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学校领导者与教师都应当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合理转变教学目标、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目标、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寻找原有教学模式中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满足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使德育更好地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3]。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目标,充分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再仅仅只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内容,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应当重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一系列美好的情境,例如: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放映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方法,即不采摘公园中的花草树木、爱护公园中的动物、不伤害益鸟、益虫等多个画面,当学生观赏完视频之后询问学生从中学习到了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德育知识。
  2.2 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想要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状况,选用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简单认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就是讲解语文课本中相关的德育内容,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质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4]。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的需求、爱好以及兴趣为基础,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如: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以及互动教学等,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行阅读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知识内容,让其自行体验,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其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中的德育知识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3 重视德育意识的提升
  学校领导者与教师都应当充分重视自身德育意识的提升,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观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德育教育作为主要事项展开教学工作,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本内包含的德育知识内容,将这些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友爱、谦让;还可以对红军长征事迹进行简述,使学生了解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德。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根据学习成绩,学校领导者在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也不能仅仅根据学生取得的学科分数,应当给予全面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
  3 结语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对教学目标、理念以及方式予以合理的转变,还要重视自身德育意识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德育的有效渗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相霞.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32.
  [2]潘武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4,32:64.
  [3]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06:91.
  [4]臧辉.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137.
  [5]徐永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讨[J].赤子(中旬),2013,11:400-401.
其他文献
【摘要】宁夏育才中学是一所拥有7500多学生的大型寄宿制教育扶贫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由于学生自身学习习惯、知识基础、沟通能力等原因 ,从而导致厌学心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到消极的强化作用。厌学是目前我校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我校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关键词】大型寄宿制 厌学心理 厌学原因 教育扶贫  【正文】  宁夏育才中学是
概述:目前语文教学“流派”众多。语文课,本质上说一门以教授语言的学科,所以学习语文的最终落脚点,应是为了表达和交流上。现下的语文教师在制定阅读课教学目标时,多停留在阅读层面,觉得读就是为了读。语言的作用是表达与交流,读对一个人来说只是一个“进”的阶段,而表达才是“出”的阶段,有进又出,才是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關键词:表达 语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第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市场瞬息万变。只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发展,对软、硬两种实力,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摘 要:在当前社会与经济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时期,传统的城乡规划教育面临革新的要求。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也面临着课程教学体系的更新。为适应城乡规划行业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工科背景下城市规划原理教学现状,在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在后续的原理教学改革中应调整结构框架、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社会实践、推进协同教学。  关键词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人才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有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学校与社会相联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思想与行动支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构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如何提高、完善工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 问题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摘要:深化高职“平安校园”建设,既是构建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目的通过思想教育、文化引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式,使得学校更具安全性,从而让学校的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平安校园”,途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伴随这一过程出现的各种社会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侧重的是对学生的专业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德育教学,从而不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本文将站在中职校德育课教师的角度,对中职校开展德育课实效性教学的意义、现状及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改进自身的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现代职业人。  关键词:中职校;德育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侧重的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