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的中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研究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高文化的尖端人才,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区域文化较为复杂,家庭贫困学生较多,学生出现焦虑、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情况更为突出。近年来,教育部采取多种方式将“心理育人”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三全育人”的有力组成部分,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因此,从“三全育人”视角深入探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开展中西部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对改善研究生群体的学习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西藏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西藏乡村振兴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全面振兴目标。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西藏现阶段乡村发展实际,以“三农”问题为基础,采用AHP法构建西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型中指标选定、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分,从基期评价中发现治理有效和产业兴旺是制约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宜居是促进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根据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
如何讲好西藏故事,是每一代藏族作家思考、追问的终极命题。1990年代以来西藏的长篇小说创作试图揭去西藏的神秘面纱,还原藏地真实的生活风貌,展现出西藏文学所特有的现代品格,即:在主题诉求上,努力传递现代的“人”的理念,彰显现代女性意识,追求独立的“人”和藏地历史变迁中具备佛性的“人”。在呈现方式上由“事”转“人”的叙述视角;由翻身农奴转向反叛贵族再转向底层民众的人物塑造;对藏传佛教由批判到中立再到正向引导的创作情态,以及由之形成的高扬宏阔转向冲和平淡、超验神性的美学风格。这不仅使西藏长篇
摘要:李一明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情志致病已成常态,极易导致肝气郁结,百病丛生,如失眠、痤疮、痛经、心悸、慢性胃炎等诸多常见病,均有肝郁之怪作祟,故李教授在临床上特别重视肝郁气滞的病机,治疗重视疏肝理气之法,条达所郁之木,如此施药论治,常获良效。  关键词:肝郁;木郁达之;失眠;心悸;痤疮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9-0007-
摘要: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常见病因,在运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复发率颇高。中医伏邪致病广泛,伏邪参与了复发性Graves病的发生与发展。论述伏邪与Graves病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甲状腺肿、突眼、胫前黏液性水肿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从中医伏邪论治复发性Graves病的合理性。取固复正气、化痰祛瘀为基本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