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动滑轮时的机械效率再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滑轮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斜拉动滑轮时机械效率是否变小?很多学生不明白,部分教师各执己见,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通过对动滑轮工作时功、能转化情况进行分析,厘清斜拉动滑轮时机械效率变小的原因,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关键词:动滑轮;省一半力;条件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0-0022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马连杰(1987-),男,河南商水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滑轮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但可以省力.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斜拉动滑轮比竖拉动滑轮费力.由于一些条件和使用场景的限制,有时也确实需要斜拉动滑轮.我们都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斜拉和竖拉也不例外.但是,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不同的拉法对机械效率有没有影响呢(如图1所示)?很多学生不明白,部分教师各执己见,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1,2].笔者尝试另辟蹊径,通过对动滑轮工作时功、能转化情况进行分析,厘清斜拉动滑轮时机械效率变小的原因,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1问题背景
  目前,关于“不计绳重和摩擦情况下,斜拉动滑轮时机械效率是否变小”的问题存在较多争议,原因无非是它描述的是一种理想情况(不计绳重和摩擦),不能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只能进行纯理论的分析论证.目前对该问题的解释主要有如下三种.
  解释1有用功W有用=G物h,不计绳重和摩擦,W额外=G轮h,W总=W有 W额.有用功和额外功都不变,因而总功不变.根据机械效率公式可知,机械效率不变(参见菁优网“2011-201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第13题和“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第12题解析).
  解释2斜拉动滑轮与竖拉动滑轮相比,斜拉时,拉力可以分解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力——竖直方向的力起提升重物和动滑轮的效果,水平方向的力不起提升重物和动滑轮的效果,但仍做了功(如图2所示),并且是额外功,额外功变大,有用功不变,根据机械效率计算公式,可知机械效率变小[1].
  解释3斜拉时,绳子对动滑轮的力可等效简化为一个作用点在动滑轮轴心,大小等于动滑轮和物体的总重力,方向竖直向上的力.因为动滑轮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与力的方向垂直,没有做功,斜拉时的总功大小与竖拉时完全一样,两种情况机械效率相同[2].
  2症结所在
  解释1该观点认为额外功只是克服滑轮重力做的功,未对拉力做功情况进行分析,存在遗漏部分额外功的可能,说服力不强.
  解释2尝试从拉力做功情况的角度分析,提到了拉力的水平方向的分力做了功,但未指明水平分力是对绳子做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解释2也未说明水平分力做的功转化成了什么能,从而导致了解释3的反驳.
  解释3该观点认为拉力做的功(即总功)等于克服物重和动滑轮总重做的功,并论证了竖拉和斜拉时拉力做功不变的理由,对解释2进行了反驳.然而解释3忽视了一点,绳子虽然不计重力,不能获得动能或重力势能,但可能获得弹性势能.
  3再分析
  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不计绳重和摩擦,匀速竖拉和斜拉将同一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时,机械效率是否变化?目前的共识是:有用功(G物h)相同;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是额外功(G輪h).分歧在于总功是否等于以上两部分功的和,即是否还有其它额外功.
  从做功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难免要用到力的分解、合成等高中相关知识点,初中学生不具备对应的知识储备,难以理解,而且容易故此失彼[1,2].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功能转化角度来分析.功和热量类似,都是过程量,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或转移)[3].这个问题中,由于都是匀速拉动,重物和动滑轮的动能都不变,有用功转化成了重物增加的重力势能,动滑轮增加的重力势能来自额外功.是否还有其它物体的能量发生改变呢?这个问题中涉及还有绳子,不计绳重和摩擦,绳子没有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分析到此,看似合情合理.然而,还有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绳子的弹性势能.绳子在拉力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斜拉比竖拉时的拉力大,绳子的弹性形变会变大,弹性势能也就会增大.绳子增大的这部分弹性势能显然来自额外功.
  综上所述,不计绳重和摩擦,匀速竖拉和斜拉将同一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时,由于斜拉比竖拉时多做了一部分额外功(转化为绳子的弹性势能),根据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间的关系和机械效率计算公式可知,斜拉比竖拉时的机械效率低.
  参考文献:
  [1]刘勇.斜拉动滑轮时的机械效率分析[J].物理通报,2018(09):39-40.
  [2]徐正.一道动滑轮机械效率实验题的思考[J].物理通报,2017(09):49-50.
  [3]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19-05-29)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深度学习学科内涵的分析,以及深度学习学科实践的研究,发现情境可以作为深度学习的“触发器”.通过建立以情境为“触发器”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了教学策略,即:依据标准,确定目标;根据学情,预设标准;寻找情境,确定主题;分解主题,确定活动;指导活动,持续评价.  关键词:情境;深度学习;模型;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0-0005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用人耳去辨析變化的声音频率似乎对一般的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而言是很困难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需要对由于物体形态或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物体固有频率的变化做出说明.课题研究利用声音校准软件Auto Tuner with the Fingering charts,设计多组实验,对普通的玻璃水杯含水量变化时的振动频率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声音校准软件;物体频率;实验研究
摘要:虽然小孔成像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是帮助学生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凭教师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如果进行实验教学,又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无法完成实验或者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如果教师制作小孔成像的演示仪器进行实验教学,有助于教学活动更加直观地展开.本文主要介绍实验仪器的制作以及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改进.  关键词:小孔成像;自制教具;物理实验;初中物理  文章
摘 要:提出了一种用TX05D、CD4026和数码管等设计制作光电计数器的方案,详细阐述了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制作、调节和使用方法.  关键词:光电计数器;TX05D;CD4026;演示仪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5-005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1 电路工作原理  光电计数器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该电路由信号检测(TX05D)、整形(VT1)、计
摘要:介绍了一种自制模拟触电演示器,能模拟演示多种触电情况,具有简易性、科学性和教学适用性,应用于教学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触电;演示器;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0-0013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熊建新(1970-),男,湖北武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实验改进创新和自制教具.  1自制教具的背景、特点及意义  
期刊
摘 要:可乐化学原电池因其内部结构的可视性及其内电压的可测性使其在高中物理恒定电流的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验演示与学生实验等教学功能,但实践中经常出现可乐电池内外电压之和不稳定甚至总电阻不变时内外电压值不稳定的现象,通过多次实践研究,找到了可乐电池电压不稳定的原因与解决措施,实现了优化可乐电池的目的,取得了较好实验效果.  关键词:可乐电池;内电压;外电压;定量测量;数据稳定  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
摘要:初中物理教科书呈现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模糊化,这是造成人们对悬浮原理产生困扰的根源.因此,在对磁悬浮列车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中考相关试题的错误,尝试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重构,为磁悬浮列车悬浮问题的教学提供了有益方案.  关键词:教科书;磁悬浮;分类;重构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0-0019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童大振(1993-),男,安徽阜
摘 要:本文从电影情节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比较系统地論述了非惯性系、惯性力、引潮力、洛希极限等物理概念,这些概念大都在高中物理中未涉及,可作为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参考,并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非惯性系;惯性力;引潮力;洛希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