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专注有多难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li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是一个快餐时代,不论你是打开网络,还是点开手机,视频播报、微信微博等发出的新闻爆料多半是某某明星劈腿越位、某某大腕儿出轨之类的社会热点新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男人多薄幸”,“食色,性也”,这些名句,真是道出了男女出轨的本色。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在有些人眼里,出轨甚至与地位和成功画上了等号。
  我有一位同学,出轨离婚后,我们就问他,好好的娇妻不爱,为何非要出轨?他的回答竟是:“人生太乏味,精神太空虚,要我们这些成功人士,一辈子专注只爱一个人,谁能受得了?”
  专注只爱一个人,就会受不了?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真的专注爱一个人,那又怎会移情别恋?据说,田鼠、狼、螳螂,尤其是天鹅,都是感情十分专注的动物,尤其是黑颈天鹅,在自然生活中,它坚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因此也被列入鸟类十大“爱情鸟”之列。两只天鹅一旦结成夫妻,如果有一方遭遇不测,另一方宁可孤独终老也不随便找个配偶了事。只要双方结成夫妻,它们就非常恩爱,出双入对,相伴一生,它们一起觅食、休息、戏水,甚至在迁徙的途中,也前后照应从不分离;如果一只不幸死去,另一只会终日哀鸣,宁可孤单寂寞也不再另觅伴侣。
  我们把天鹅忠贞专注的爱情故事,讲给我的同学听。他又反驳说:“人哪能和动物相提并论?人是高级动物,尤其是成功人士,应该追求的更多。”
  他出轨的理由说了一堆,可仍是苍白无力。与他相比,那钱钟书算不算成功人士?钱钟书与杨绛相守一世,拒绝一切外在的叨扰,专心沉醉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钱钟书在写《围城》时,他“锱铢积累”地写,她“锱铢积累”地读。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她看,急切地瞧她怎样反应。她笑,他也笑;她大笑,他也大笑。笑的不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她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这是他们的情感世界。
  “一辈子对一个人忠贞,专注地只爱一个人,是一种境界。你达不到那个境界,就不要诋毁那个境界,更别妄断那个境界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忠贞,没有专注,也就没有爱情,在这个出轨多如繁星的年代,虽然对某些有钱男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忠贞地爱一个人很难,但我们仍然要珍惜爱情,不忘初心和一个人相爱到老。“
其他文献
1  上初中了,我在离家很远的县城上学,借宿在县城的小姨家。说是姨,也是隔了云和雾的,她与我外公同属一个村,与外公同姓,按辈分我该叫她小姨,其实,我家与这个小姨走动少,关系疏远。本来说好的,母亲送我去县城,可开学那几天,母亲病了,这个任务落在父亲身上。我没去过县城,但我对父母坚持说,“我自己可以去,可以找到小姨家。”不过,我的“坚持”并没有换来父母的同意,父亲决定送我去县城。  父亲不善表达,对于
期刊
妈妈对不收拾房间的儿子吼:“不要惹我,我更年期!”  儿子直视没敲门直接进屋的母亲道:“不要惹我,我青春期!”  爸爸看着眼前上演的世界大战,只能摇头苦笑。  这熟悉的场景,你们家是否也经常上演?  由于现代社会的晚婚晚育,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母亲刚好步入更年期。在有些家庭,母子俩总是大动干戈,天天上演“世界大战”,感覺家无宁日啊。  “更年期”和“青春期”,从生理学角度说,都是激素惹的祸。体
期刊
电脑里的意外发现  今年是他和她结婚的第七年。人都说“七年之痒”,他们也不例外。按部就班的日子越来越无趣,他觉得婚姻真是个坟墓,才短短七年,就葬送了所有的浪漫和美好。  今天,是他们结婚七年的纪念日,他特意提前几天结束了进修,在外地出差的她也说一定赶回来,却到现在都不见人影。他抬头看看墙上的时钟,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唉……”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点燃一支烟,打开电脑,想玩一会儿游戏。  他点了宽
期刊
那天坐24路车上班,车行至桂林街时上来一个女孩,她本来是想划卡的,可是一摸包,竟然发现卡忘记带了。于是,她掏出10元钱,问周围的乘客谁能够帮忙换成零钱。但是,现在零钱早就像秃顶上的头发那样稀缺,她最终也没有换到零钱。车又到站了,上车的人在挤,女孩进退不是,司机在催,女孩在急……  这时,只见坐在旁边的男乘客掏出了自己的卡:“用我的吧!”终于从难堪的窘境中脱身的女孩,一路上不知道对那个帮助她的人说了
期刊
2015年冬天,我父亲披了一件轻便的蓝灰色羽绒服来到我家。眼前的这个50多岁的男人还是那么英俊。  “皮袄呢,老爸?”我急不迭地问他。  “你媽给我收起来了。人老了,穿不动了,还是换个轻快点的吧!”  后来,我送父亲回老家,特地去看了看“它”—和我同年的皮袄。“它”还是老样子,挂在大衣橱里,被母亲擦得油亮油亮的,里子上的整张羊毛皮也没有丝毫的脱落,还是那么柔软、那么密致,经年累岁之后,羊毛一簇簇地
期刊
有求必应,在某些场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慈善情怀。但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很多时候,面对他人的“有求”,你也未必能做到“必应”。有是就有非,有黑就有白,有必须接受的,肯定也有必须拒绝的。  拒绝,虽说难以避免,但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拒绝似刺,有的拒绝如花。  A不少人喜欢攀龙附凤,爱依附名家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于是,花钱请名家为自己的“新产品”代言成了一种潮流,部分名家也欣然应允
期刊
凯华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诊室。他十八九岁,看上去很不安。详细询问后得知,凯华从小听话,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好,物理、化学曾获得省级竞赛第一名。他是物理科代表,一次在催促同学交作业时,他突然产生了同学会报复他态度不友好的念头。后来,他还出现了同学会在背后打他,自己变得残忍、伤害同学等念头。他知道这样想毫无根据,想放弃这些念头,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却做不到,往往越是努力放弃这些念头,这些念头反而越强
期刊
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习主席的讲话犹如一剂“强心针”,给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及有志于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经考取了心理咨询证书的人数约90万人,但其中只有不到5万人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众所周知,心理咨询是一项特殊的“疗心”的工作,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神医学受益匪浅,得到迅猛发展,尤其与临床相关的药物治疗、诊断分类系统、生物精神病学的某些研究方面与国际进展紧密连接。不过,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受到的关注虽也日益增加,但总体上发展得还不够。  基于对我国精神医学发展中“短板”的关切,我认为,与人文社会科学、心理行为科学相关的分支学科及交叉边缘学科亟待加强。这些相关分支学科可以归于与生物精神病学相对应、相辅相成的“人文精神医学”之中
期刊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不是“精神病”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不是“精神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的口号,旨在强调精神健康在21世纪的重要性。事实上,近年来的许多耳闻目睹的事件表面上可能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深究其潜在背后无不与当事者的心理健康或精神障碍有关系。  根据2007年费立鹏等报道的国内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约有17.5%的中国人患有精神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