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文启,1951年2月出生,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曾任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东城区区委副书记、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著有:《新国家》、《邓小平哲学思想探析》、《求索集》、《历史与个人》、《求实集》等专著10余部,主编或参与写作教材、书籍20余部,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记者: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2003年开始走向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并探索形成了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和校训等。在2006年10月教育部对联大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这条道路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赞扬,请问学校是如何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的?
席文启:联大正式酝酿以“三个应用”(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作为办学宗旨,是在2003年6月初。这个指导思想的确立直接起源于2002年秋天北京市教委领导要求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当时联大有个“高职为主”的提法,可是有些矛盾需要解决:一是联大从1978年各分校建立时起就是本科院校,1992年开办三年制高职后,也仍然是本科为主(约占2/3)。但是,这与教育部把高职定为专科层次有矛盾,这就造成一种尴尬,明明是本科为主的学校怎么能说“高职为主”呢?二是学院领导、广大教师思想不统一,由于各学院背景不同(有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办的分校,有的是行业办的学院),领导和教师的思想倾向也不一致。有的主张放弃高职办好本科;有的主张突出高职弱化本科,这使联大在办学思想上陷于矛盾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个理念把联大干部教师的分歧在一个旗帜下统一起来。历经半年多的讨论,终于在2003年6月初的党委常委会上,大家一致同意以“三个应用”作为办学宗旨,随后又确立了“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16字办学定位和“学以致用”的校训,举起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旗帜。
记者:那么联大走向建设应用型大学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席文启:第一,与社会需要有关。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但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劳动者的智力成为更重要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开发千百万劳动者的智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广泛需求。而高等教育、大学显然要适应这个需求和需要,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技能的、在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劳动者,而不能只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或少数精英。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成为多数大学的重要任务。第二,与高等教育发展有关。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高校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大学数量不多,能上大学的人口比例也不高,高校主要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地方。而现在不同了,在发达国家,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在80%以上,在我国发达地区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也已达到50%以上。就是说,千千万万本来在中学后应当就业的人口,现在涌进了大学。这种变化为高等教育的分类带来了决定性的变化,即高校要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必然从单一的研究型模式走向多样化(如工程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型大学等)。大学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学生培养成精英人才。大学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上建立起来的大学,一般说来,它的使命就不再是精英—研究型大学了,它的使命主要是大众—应用(职业)型大学了。而且这个阶段的大学大多数都应当是应用型或职业型的大学。第三,与联大自身发展有关。联大自身发展的历史道路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它只能走应用型大学的道路。联大的前身是1978年首都各大学建立的36所分校中的绝大部分,1985年脱离原来总校组建而成。在这20余年的过程中,一部分学院本来就是依托行业面向产业的,另一部分学院很早就开始了从普通文科、理科转向应用文科和应用理科的探索,而且校院两级都曾明确地提出过实行应用性教育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到1992年又开始办高职,把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付诸较大规模的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经验。这方方面面的主观条件也决定了我们只能走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
记者:联大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对自身及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席文启:对联大来讲,一是解决了办学方向、办学道路问题。只有在确定了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之后,联大才结束了多年的徘徊,走上了正确的、科学的道路,这是联大的康庄大道。二是解决了办学思想统一问题。只有在确立了这样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之后,联大人在办学思想上才真正统一起来,在办学力量上才真正动员起来,在办学实践上才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这条道路既解决了现实的几个矛盾,又为联大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联大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研究有启发。我国现行的依科研和教学比重分类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需要了。在发达国家,科研型大学、工程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型大学、社区大学的分类已经呈现出来,在国内实行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三分法的说法也呼之欲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并开始在实践上进行探索,无疑会为我国尽早科学确定大学分类起到促进作用和提供相应经验。顺便说一句,我历来认为,大学的分类是大学准确定位的前提,分类不当定位就很难准确到位。应当是先分类再定位,以类定位,再谈特色,再谈争创一流。大学定位的准确化取决于大学分类的科学化。
联大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对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功能研究有启发。大学公认有三项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人认为是四项,加一个传播交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为大学的这些功能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可以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待教学和人才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开发,而这个人力资源主要不是体力,而是由知识和知识的运用即技能构成的智力。在现代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领导不重视员工的学历和技能,从而把按一定学历层次招收员工和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应用型大学是可以担当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求的重要功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相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甚至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都是可能的。这对于一个社会广泛进行人力资源的动员、开发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
记者:现在许多大学都在谈建设应用型大学,但对应用型大学的标准,或建设标准,即达到什么条件,办成什么样子,才能算是一所合格的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您是如何看的?
席文启:我认为,一所合格的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至少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先进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并在全校形成共识;二是有一套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标准)、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三是有一支适合应用性教育的师资队伍,从双师素质教师个体的数量、水平到整体结构配置的比例都要合理;四是有比较齐全的办学层次,既有应用性本科教育,又有一定比例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应用性本科后教育(应用性硕士等);五是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如相应的土地、建筑面积,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相应的图书信息资料等。
记者:建设应用型大学,联大已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您认为,目前的联大距离一所合格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对未来的发展,联大是如何规划的?
席文启:虽然我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距离一所合格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联大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我们对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理论研究尚待深入;二是我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性教育体系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法等);三是我们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性教育的需要(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质量及整体结构尚需改进);四是我们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层次还不够齐全;五是我们的基本办学条件还有相当差距(土地、建筑、设施等)。从这些差距我们可以得出一句话: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但我们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践还相对滞后。我校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比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相对滞后的办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缩小这个差距,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考虑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联大建设成为合格的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第二步,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联大建设成为同类大学中的国内排名比较靠前、国际也有一点名气的应用型大学。这也就是我们的办学定位中讲的“争创一流”的含义。“十一五”期间至关重要,这5年,要为10年合格、20年一流开一个好局,打一个好的基础。
记者:在2006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联大的办学定位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请您结合联大的实践谈谈一所大学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定位?
席文启:我认为,一所大学要实现科学定位,第一,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高校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条件。社会需要包括学校服务面向的需要,教育时代特点的需要等因素。服务面向的需要是指一所大学的服务对象对大学所提出的要求。例如,北京是高校密集的高等教育中心区,部委所属高层次研究型大学很多,而北京又急需大量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此,为北京培养大批的应用性人才,把大学办成应用型大学,就是服务面向对北京地区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的导向性要求,也是政府对我们的办学类型提出的政策性要求。教育时代特点的需要是指高等教育所处时代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就全国来说,高等教育还处在大众化阶段,但就北京而言,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对大多数高校提出的定位要求,也是政府对大多数高校提出的政策性要求。第二,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际情况是科学的办学定位的内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既包括学校走过的历史道路,也包括学校现在的办学状况。对于一所大学的定位来说,社会需要是外因,而自己的实际则是更具有本质性的内因。这种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关系,既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也是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在大学定位中,社会需要是环境,自身状况是主体。就联大而论,首先,我们走过的29年历史,是一个从普通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历史,我们在这一条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其次,现状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师是偏向于教学型的,我们的学科是偏向于实用型的,我们的专业是偏向于操作型的,我们的学生是偏向于动手型的,我们的办学条件是偏向于实践型的。这样一种办学的历史与现状也就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走向,决定了我们确定办学定位的选择范围。第三,必须从办出特色出发。特色,对外是这所大学在同类大学中的个性化色彩,是一面特殊颜色的旗帜,是外界认知这所大学的标识;对内是普照一切的光,是一以贯之的道,是覆盖全部的网,就是说这个特色要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觉得,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在普通高校群体中,我们注重应用,这是特色;二是在应用型高校群体中,我们注重高职。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办学是有特色的,但我们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责任编辑:张 敏]
记者: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2003年开始走向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并探索形成了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和校训等。在2006年10月教育部对联大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这条道路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赞扬,请问学校是如何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的?
席文启:联大正式酝酿以“三个应用”(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作为办学宗旨,是在2003年6月初。这个指导思想的确立直接起源于2002年秋天北京市教委领导要求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当时联大有个“高职为主”的提法,可是有些矛盾需要解决:一是联大从1978年各分校建立时起就是本科院校,1992年开办三年制高职后,也仍然是本科为主(约占2/3)。但是,这与教育部把高职定为专科层次有矛盾,这就造成一种尴尬,明明是本科为主的学校怎么能说“高职为主”呢?二是学院领导、广大教师思想不统一,由于各学院背景不同(有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办的分校,有的是行业办的学院),领导和教师的思想倾向也不一致。有的主张放弃高职办好本科;有的主张突出高职弱化本科,这使联大在办学思想上陷于矛盾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个理念把联大干部教师的分歧在一个旗帜下统一起来。历经半年多的讨论,终于在2003年6月初的党委常委会上,大家一致同意以“三个应用”作为办学宗旨,随后又确立了“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16字办学定位和“学以致用”的校训,举起了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旗帜。
记者:那么联大走向建设应用型大学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席文启:第一,与社会需要有关。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但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劳动者的智力成为更重要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开发千百万劳动者的智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广泛需求。而高等教育、大学显然要适应这个需求和需要,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技能的、在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劳动者,而不能只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或少数精英。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成为多数大学的重要任务。第二,与高等教育发展有关。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高校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大学数量不多,能上大学的人口比例也不高,高校主要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地方。而现在不同了,在发达国家,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在80%以上,在我国发达地区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也已达到50%以上。就是说,千千万万本来在中学后应当就业的人口,现在涌进了大学。这种变化为高等教育的分类带来了决定性的变化,即高校要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必然从单一的研究型模式走向多样化(如工程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型大学等)。大学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学生培养成精英人才。大学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上建立起来的大学,一般说来,它的使命就不再是精英—研究型大学了,它的使命主要是大众—应用(职业)型大学了。而且这个阶段的大学大多数都应当是应用型或职业型的大学。第三,与联大自身发展有关。联大自身发展的历史道路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它只能走应用型大学的道路。联大的前身是1978年首都各大学建立的36所分校中的绝大部分,1985年脱离原来总校组建而成。在这20余年的过程中,一部分学院本来就是依托行业面向产业的,另一部分学院很早就开始了从普通文科、理科转向应用文科和应用理科的探索,而且校院两级都曾明确地提出过实行应用性教育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到1992年又开始办高职,把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付诸较大规模的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经验。这方方面面的主观条件也决定了我们只能走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
记者:联大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对自身及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席文启:对联大来讲,一是解决了办学方向、办学道路问题。只有在确定了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之后,联大才结束了多年的徘徊,走上了正确的、科学的道路,这是联大的康庄大道。二是解决了办学思想统一问题。只有在确立了这样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之后,联大人在办学思想上才真正统一起来,在办学力量上才真正动员起来,在办学实践上才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这条道路既解决了现实的几个矛盾,又为联大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联大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研究有启发。我国现行的依科研和教学比重分类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需要了。在发达国家,科研型大学、工程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型大学、社区大学的分类已经呈现出来,在国内实行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三分法的说法也呼之欲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并开始在实践上进行探索,无疑会为我国尽早科学确定大学分类起到促进作用和提供相应经验。顺便说一句,我历来认为,大学的分类是大学准确定位的前提,分类不当定位就很难准确到位。应当是先分类再定位,以类定位,再谈特色,再谈争创一流。大学定位的准确化取决于大学分类的科学化。
联大走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对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功能研究有启发。大学公认有三项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人认为是四项,加一个传播交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为大学的这些功能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可以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待教学和人才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开发,而这个人力资源主要不是体力,而是由知识和知识的运用即技能构成的智力。在现代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领导不重视员工的学历和技能,从而把按一定学历层次招收员工和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应用型大学是可以担当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求的重要功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相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甚至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都是可能的。这对于一个社会广泛进行人力资源的动员、开发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
记者:现在许多大学都在谈建设应用型大学,但对应用型大学的标准,或建设标准,即达到什么条件,办成什么样子,才能算是一所合格的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您是如何看的?
席文启:我认为,一所合格的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至少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先进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并在全校形成共识;二是有一套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标准)、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三是有一支适合应用性教育的师资队伍,从双师素质教师个体的数量、水平到整体结构配置的比例都要合理;四是有比较齐全的办学层次,既有应用性本科教育,又有一定比例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应用性本科后教育(应用性硕士等);五是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如相应的土地、建筑面积,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相应的图书信息资料等。
记者:建设应用型大学,联大已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您认为,目前的联大距离一所合格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对未来的发展,联大是如何规划的?
席文启:虽然我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距离一所合格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联大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我们对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理论研究尚待深入;二是我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性教育体系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法等);三是我们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性教育的需要(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质量及整体结构尚需改进);四是我们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层次还不够齐全;五是我们的基本办学条件还有相当差距(土地、建筑、设施等)。从这些差距我们可以得出一句话: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但我们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践还相对滞后。我校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比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相对滞后的办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缩小这个差距,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考虑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联大建设成为合格的或成熟的应用型大学;第二步,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联大建设成为同类大学中的国内排名比较靠前、国际也有一点名气的应用型大学。这也就是我们的办学定位中讲的“争创一流”的含义。“十一五”期间至关重要,这5年,要为10年合格、20年一流开一个好局,打一个好的基础。
记者:在2006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联大的办学定位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请您结合联大的实践谈谈一所大学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定位?
席文启:我认为,一所大学要实现科学定位,第一,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高校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条件。社会需要包括学校服务面向的需要,教育时代特点的需要等因素。服务面向的需要是指一所大学的服务对象对大学所提出的要求。例如,北京是高校密集的高等教育中心区,部委所属高层次研究型大学很多,而北京又急需大量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此,为北京培养大批的应用性人才,把大学办成应用型大学,就是服务面向对北京地区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的导向性要求,也是政府对我们的办学类型提出的政策性要求。教育时代特点的需要是指高等教育所处时代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就全国来说,高等教育还处在大众化阶段,但就北京而言,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对大多数高校提出的定位要求,也是政府对大多数高校提出的政策性要求。第二,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际情况是科学的办学定位的内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既包括学校走过的历史道路,也包括学校现在的办学状况。对于一所大学的定位来说,社会需要是外因,而自己的实际则是更具有本质性的内因。这种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关系,既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也是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在大学定位中,社会需要是环境,自身状况是主体。就联大而论,首先,我们走过的29年历史,是一个从普通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历史,我们在这一条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其次,现状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师是偏向于教学型的,我们的学科是偏向于实用型的,我们的专业是偏向于操作型的,我们的学生是偏向于动手型的,我们的办学条件是偏向于实践型的。这样一种办学的历史与现状也就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走向,决定了我们确定办学定位的选择范围。第三,必须从办出特色出发。特色,对外是这所大学在同类大学中的个性化色彩,是一面特殊颜色的旗帜,是外界认知这所大学的标识;对内是普照一切的光,是一以贯之的道,是覆盖全部的网,就是说这个特色要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觉得,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在普通高校群体中,我们注重应用,这是特色;二是在应用型高校群体中,我们注重高职。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办学是有特色的,但我们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