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不亡由善变光丰之后益矜奇——论黄遵宪诗

来源 :中华诗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他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以其求变创新的独特风格,被誉为“诗界革命派”的主将。其诗博大精深,本文尝鼎一脔,略将其感事诗与游览诗作一述评。
其他文献
那时穿行于火网中的作家 我还记得一长串名字——杨朔、白羽、魏巍
惯识峰峦晴雨间,偶疑石径入青天。满山桃李无人问,红染云霞白柒烟。
迷离光影戏童孩,暮色如花一刹开。却喜纤藤闲不住,独携黄紫过窗台。
不畏艰辛云路遐,衔将春信向天涯。临风一剪千山绿,只取丸泥补旧家。
持枪换哨下楼台,恰遇朝阳采访来。塞上新闻随处是,春风注册杏花开。
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诗与文章(散文之类)不同。文章限制、约束较少,一般是有话直说,直来直去,词要达意。诗则不然,诗是形象思维,以“曲而隐也”为贵。
诗不可以无我,是一个永久性话题。诗人生于世间,经之历之,观之思之,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构想。于是推敲锤炼而为之诗。因此,我们可以直言不讳、理所当然地说:诗不可以无我,诗是诗人情感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对于这一举措,毛泽东是有顾虑的,他说:“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
毛泽东诗论的主要形式是诗话。它散见于作者关于自己诗词的注释、书信、批语、引言、后记和谈话,以及对古人诗、词、曲、赋的批注等。
汨水滔滔,听天问,几曾停歇。文景治,贞观昌盛,康乾威烈。无奈辉煌随落El,更悲硝雾遮明月。仰苍穹、渺渺路何方,心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