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慈禧上位,坑自己落马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0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驾崩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立下遗诏由肃顺等八大臣摄政。早就觊觎大权的慈禧将这八大臣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此时慈禧身在热河,而她的政治势力远在京师。慈禧深知,一旦八大臣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她的上位美梦就会成为泡影,因此寝食难安。
  此时胜保任兵部侍郎,手握重兵,咸丰之死衍生的政治波动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敏锐地察觉到慈禧、奕一党与八大臣的对立,将赌注押在慈禧一方。于是,他不顾禁令,提出北上吊唁先皇,并在奏折里说:“即与本日起行。”摆出一副扔下笔墨就动身的架势。在这种紧要关头,一个手握重兵的朝廷要员摆出任何姿态,都会引起各方反应,并有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八大臣接到胜保的奏折,觉得无法阻拦,只好同意,但命令他吊唁后立刻赶回军营。
  胜保赢了第一回合,他说是去热河吊唁先帝,却先到京城向奕探听政局动态,表明自己的立场,并接受下一步任务。在京城,胜保又进行了更为大胆的试探,将皇帝和太后同列一折请安—如果这一奏请方式能通过,就等于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予以默认。八大臣指责他的做法有违体制,交给礼部处理。形势逼迫下,胜保只好认错。
  就在这时,热河夺权之争达到白热化。部分官员奏请太后理政,两宫太后询问八大臣的意见,却被当场驳斥,太后垂帘听政的言路基本封死。慈禧深知,在热河她根本无力对抗八大臣,要想扭转局势,必须返京与奕联手。然而,慈禧返京的提议也遭到八大臣的反对。如果慈禧再让步,将永无出头的可能,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说:“返京之事不与尔等相干,快备车驾!”八大臣没法,只好放虎归山。
  勝保抵达热河后,由于慈禧被八大臣严密监视,所以不能前去拜见。当晚,胜保的住处来了一位神秘人士—军机章京许庚身,也是慈禧的密使。胜保提出想要兵谏,许庚身告诫他不要轻举妄动,一旦打草惊蛇,他的军权就会被夺,从而影响慈禧的全盘计划,要等慈禧返京后再伺机而动。胜保听后离开热河,急速赶回军营。
  两宫太后返京时,由于许庚身暗中筹谋,护驾人马都是胜保的部下,确保两宫太后性命无虞。慈禧返京后,胜保又上奏折,声称坚决支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拉拢一帮党羽。作为朝廷要员,胜保的公开表态极具威慑性,为慈禧添加了相当重要的筹码。
  在奕的鼎力协助下,慈禧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八大臣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夺取最高统治权,确立新的政治格局。而胜保因在这场政变中立了大功,得以升官加爵。然而,慈禧并没把他留在朝廷中枢,而是命他赴山东、安徽等地镇压农民起义,也就是说,他没能进入慈禧的核心政治圈。但胜保很满意,认为这是再造帝国的重任,只有像他这样的肱股之臣才能担当。
  同治元年(1862年),胜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途中遭遇部下倒戈,损失惨重。清廷严斥胜保失误,从此他噩运临头,那些早就看不惯他的官员纷纷上奏,揭发他收受贿赂、拥兵纵寇等十大罪状。胜保自恃有功,只承认其中“携小妾随营征战”一条,要求朝廷惩办诬告之人。慈禧异常恼怒,说他挟制朝廷。
  胜保虽在军营多年,但由文官改行领兵的他,骨子里的书生意气太浓,因此在朝中树敌颇多。他与另一重臣琦善水火不相容,长期斗法。琦善手下有个兵痞子叫张小虎,因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贻误战机,差点被砍头,最后被流放到新疆。张小虎打探到胜保被发配到新疆充任伊犁领队大臣,便请求到胜保的军中效力,声称带着两百多个士兵同来投奔,还把琦善骂得狗血喷头。胜保一听很是高兴,就应允了。谁知张小虎带来的人数不足50,与他都是同等货色,在军中混日子罢了。
  张小虎参加过两次攻城作战,每次都说自己如何英勇而负伤。一次说是伤在脖子,但他用棉布紧紧包扎起来,谁也不知实际情况;还有一次说是伤在口中,军医检查时,他说枪弹已随大便排泄出去了。张小虎矫情造作的行为招来一片嘲笑,胜保却对他颇为赏识,如此自然失尽人心。
  更作死的是,胜保动不动就把自己比作西汉名将周亚夫,“军中尽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成了他的远大志向。张狂至此,慈禧怎能容他?最终,胜保被判处死,他几次请求面见慈禧都被拒绝,往日功劳只换来“允许自尽”的好处。心灰意冷的胜保悬梁而亡,在他身后,权斗的风波从未停息。
其他文献
中国有句老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历代骗子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扮成官员模样公然行骗,上至臣子下至百姓无不受害。  明代的苏州是四方辐辏之地,骗子也就扎堆。万历年间,有个徽商与叔叔争夺坟地,拖了好几年也没结案,于是花钱四处打听,企图打通抚台关节。  一天,有位公子来到苏州,自称是抚台的侄子,衣冠华丽,仆从如云。徽商慕名前往拜见,公子留他喝酒吃饭,偶然谈起争讼之事,公子一口应承
宋代也有图书展览会,只不过那时候不叫书展,而叫“曝书会”。所谓曝书,就是将书籍搬出来晾晒。以前,不管是公家藏书,还是私人藏书,藏书者为了除湿防霉、驱虫防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都要曝书,这种曝书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宋代。  不过宋朝人的曝书习俗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变迁:从曝书发展成曝书会,即由曝书活动引发出文人聚会。  原来,宋朝的皇家图书馆(秘书省)在曝书期间,晾晒的藏书都对词臣学士开放,词臣学士可以
宋徽宗时,蔡氏父子争权夺利,蔡攸探望蔡京时摸其脉搏,然后向皇帝打小报告,“我爹不行了,赶紧让他下岗吧!”对于蔡京来说,蔡攸是逆子,蔡绦是孝子。那么,孝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呢?  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从进士到地方官,再升至宰执,蔡京的见识、办事能力自不待言。  崇宁年间,皇宫进了小偷,其足迹从寝殿北开始,过后殿往西南,经过诸嫔妃的寝宫,由崇恩太后宫出去,如入无人之境。次日清晨,当值者才发觉。
《资治通鉴》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陈朝至德元年(585年)十一月,陈叔宝遣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隋朝,因听闻隋文帝杨坚相貌奇特,便命袁彦为其画像而归。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大骇道:“我不要见到这个人!”立刻命人将画像扔了。  杨坚的相貌到底有多奇特,以致他的死对头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如此惊惧呢?  据《隋书》记载,杨坚的相貌有五“奇”:一是额头突出,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头顶;二是下颌很长,而且很突出
因为童话剧《灰姑娘》的缘故,后妈成了恶毒的代名词。其实,童话里并非全是骗人的,历史上确实有狠心恶毒的后妈。  孔子的得意门生闵损的亲娘死得早,老爹娶了个续房。这位续房也颇争气,又生了两个男娃。但生了娃的女人,似乎境界都会狭隘起来,老寻思着给亲生的吃香的、喝辣的,至于继子,自然就不放在心上了,还常虐待闵损。好在闵损的爹还不算糊涂,在家里也有地位,因此后妈也不太敢明目张胆地虐待闵损,而是陰着使坏。比如
《笑傲江湖》中的向问天曾是日月神教的光明左使,跟在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身边做事,堪称任我行最得力的助手。然而,向问天在任我行身边做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时刻面临各种突发状况。这从向问天的日常工作中就可以看出来。  一天在华山上,任我行搞了一场示威大会,声势十分浩大,许多门派都被招呼来参加。考验向问天的时刻就从这里开始。  他的第一项工作是迎客,首先迎接的是两位贵客:恒山派掌门令狐冲和任我行的女儿任
1929年,北洋军阀已没多少力气折腾了,但“山西王”阎锡山仍是“官场不倒翁”,他所掌管的晋系军阀在北方举足轻重。就是这位最善精打细算的腕儿,在大同设立晋北矿务局时还是吃了闷亏。  为把矿务局办好,阎锡山特意聘请留日出身的梁上椿为局长,学习当时最完善的采煤技术,购置当时最先进的采煤设备,并在矿中重建排水、通风系统。经过一系列改造,煤炭产量大幅提高,每日就能开采2000吨左右。即使如此,阎锡山仍愁眉不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计算机革命、信息爆炸让大家措手不及。然而這并不影响人们的气质,或许照片上的人早已归入尘土,但为我们留下绅士的大方、淑女的端庄,如同鲜活的回忆。
土木堡大败后,明景宗被推上皇位,他觉得国家是自己救的,自己的儿子就应该是太子。这么一来就得废太子,因为太子早已定下,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大家都知道,大明已经千疮百孔,禁不住折腾了。再说,朱见深也不错。可谁愿和皇帝过不去,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因此,百官哑口无声。这时,胡濙、林聪提出反对意见。但两人个性不同,反对的方式也不同。  胡淡性柔,因此劝谏皇帝时采取的是迂回曲折的方式。当时,瓦剌首领也先
荷兰著名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一系列名作,但他最钟爱的还是《绘画艺术》,又称《画室里的画家》。这是维米尔绘画创作中戏剧性的一幅,它的画面不像是平常的家居生活,而是一幅布景。这幅完成于荷兰艺术黄金时期的杰作,将维米尔的绘画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世纪时更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不过,它最初是作为“广告”诞生的。  17世纪的荷兰,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新一代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