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本是广告作品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jielinlinbojiebj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著名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一系列名作,但他最钟爱的还是《绘画艺术》,又称《画室里的画家》。这是维米尔绘画创作中戏剧性的一幅,它的画面不像是平常的家居生活,而是一幅布景。这幅完成于荷兰艺术黄金时期的杰作,将维米尔的绘画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世纪时更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不过,它最初是作为“广告”诞生的。
  17世纪的荷兰,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新一代的收藏家取代了贵族和教会,成为艺术品最主要的消费者,这些人对圣经或神话主题并没有多大兴趣,他们想在画作中看到自己。于是,描绘一般民众日常生活的画作突然间炙手可热,随之而来的是画家间激烈的竞争。
  当时的画家招揽客户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客户去参观自己的画室。在那个市场为导向的时代,维米尔也开始推销自己,他创作《绘画艺术》的动机就是做广告。
  为了效果更轰动,维米尔在作《绘画艺术》时,使其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足足大了四倍,他花了六个月时间,将全部的绘画技巧灌注于创作之中,并决定一生不出售这幅画,可见这幅画的重要性。
  不过,维米尔也不只是为吸引鉴赏家及客户,在画作中,他利用暗示的手法而非对整个物体的描绘,给观者留出想象空间,最终让观者自己用眼睛去完成绘画。这幅后来被收藏在维也纳国立美术馆的作品,完美到让人忘了它是用颜料绘制而成。站在作品前,你几乎能呼吸到画中房间的空气,感受到清晨凛冽微风的吹拂,画面后方的地图呈波浪状,看上去仿佛在微微移动,而画中神秘的女孩似乎在晨光中发亮。
  此外,画作还有更深层的寓意。画中的神秘女孩身穿蓝衣外套,头戴桂冠,手中的书本和喇叭使她不堪重负,她平静的神态与环境的深度呼应,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距离感。“桂冠”“喇叭” 书籍”,单纯的符号形成了特殊的绘画语言。
  1950年,一名法国艺术评论家在《圣象学》中找到了线索。这部为17世纪艺术家绘制历史人物提供依据符号的字典中,记载了历史女神的装束和特点:她头戴桂冠,拿着一支小喇叭和一本书。桂冠象征荣耀和永生,喇叭象征名誉,书则隐喻丰富的历史。于是,在维米尔完成《绘画艺术》300年后,画中的模特身份终于被确认,她就是历史女神克莱奥。
  作完这幅画后,维米尔虽然一度默默无闻,但19世纪的摄影术使人们重新发现维米尔作品的魅力。《绘画艺术》的声誉与日俱增,到了20世纪,更是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成为维也纳最珍贵的一幅作品,
  不过,声名的远播也招致了《绘画艺术》命运的转折,甚至引发了一场争夺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希特勒对艺术的热爱已走火入魔,此时的维也纳无异于一座等待他大肆掠夺的艺术宝库。希特勒对于艺术的看法十分偏激,他视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为道德的沦丧,但认为维米尔的作品体现了所有绘画的崇高理念,对此,他的副手赫尔曼·戈林也深表赞同。虽然希特勒对《绘画艺术》闻名已久,戈林却打算买下来据为己有。
  戈林的计划注定无法成功。就在戈林打算私自购买并把画作带出维也纳时,维也纳政府向希特勒求援,表示这是重要的艺术瑰宝,一定要留在维也纳,并申请将它收藏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希特勒似乎被说服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1943年,54岁的希特勒宣布了他的计划。在一本名为《人民艺术》的小册子中,希特勒被塑造成日耳曼艺术的拯救者,而《绘画艺术》则刊印在册子的封面。
  在希特勒的设想中,故乡林兹应设立巨大的文化中心,艺廊中会挂满艺术杰作,其中许多是从被占领的国家和家产充公的犹太人家族中掠夺而来。维米尔的《绘画艺术》将会是文化中心的重要展示品,画作所承载的内容——历史、盛名、荣誉、胜利,对希特勒而言别具意义。
  同年,希特勒最心爱的画作面临了新的危机,盟军的轰炸行动重创慕尼黑,战争结束后,慕尼黑有一半成为废墟,8000件艺术作品被移至矿坑,《绘画藝术》就在其中。希特勒死后,他成立巨火画廊的梦想也随之破灭,盟军进入矿坑展开归还画作的艰巨任务。《绘画艺术》在1945年11月归还给奥地利,此后‘直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展出。
  对于17世纪的人们而言,《绘画艺术》以沉默的语调述说着历史,而对于现代人,它则是一幅可以自行解读去完成整个故事的“剧照”。它时时刻刻都具有多层次的意义,面对这幅杰作,你看到了历史女神克莱奥,同时也看到一位头戴桂冠的少女;你看到维米尔坐在画前,同时也看到所有正在创作的画家;你将这幅画视为单纯的作品,但你也知道它代表的就是“绘画的艺术”。
其他文献
公元前407年,魏国灭了中山国后,魏文侯封儿子击为中山君,镇守中山国。虽然分隔两地,但父子二人的关系开始还算融洽,可自从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魏文侯忙于政务,他们一连三年都没见面,也没互相问候。对此,击的幕客赵仓唐有意见,“儿子不给老子请安是不孝,老子不管儿子是不慈,您这是要闹哪样?要不要派个使者去改善下关系?”  击说:“我早就想见老爹了,但派谁去呢?”赵仓唐自告奋勇担任使者,问清魏文侯的爱好
中国有句老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历代骗子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扮成官员模样公然行骗,上至臣子下至百姓无不受害。  明代的苏州是四方辐辏之地,骗子也就扎堆。万历年间,有个徽商与叔叔争夺坟地,拖了好几年也没结案,于是花钱四处打听,企图打通抚台关节。  一天,有位公子来到苏州,自称是抚台的侄子,衣冠华丽,仆从如云。徽商慕名前往拜见,公子留他喝酒吃饭,偶然谈起争讼之事,公子一口应承
宋代也有图书展览会,只不过那时候不叫书展,而叫“曝书会”。所谓曝书,就是将书籍搬出来晾晒。以前,不管是公家藏书,还是私人藏书,藏书者为了除湿防霉、驱虫防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都要曝书,这种曝书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宋代。  不过宋朝人的曝书习俗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变迁:从曝书发展成曝书会,即由曝书活动引发出文人聚会。  原来,宋朝的皇家图书馆(秘书省)在曝书期间,晾晒的藏书都对词臣学士开放,词臣学士可以
宋徽宗时,蔡氏父子争权夺利,蔡攸探望蔡京时摸其脉搏,然后向皇帝打小报告,“我爹不行了,赶紧让他下岗吧!”对于蔡京来说,蔡攸是逆子,蔡绦是孝子。那么,孝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呢?  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从进士到地方官,再升至宰执,蔡京的见识、办事能力自不待言。  崇宁年间,皇宫进了小偷,其足迹从寝殿北开始,过后殿往西南,经过诸嫔妃的寝宫,由崇恩太后宫出去,如入无人之境。次日清晨,当值者才发觉。
《资治通鉴》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陈朝至德元年(585年)十一月,陈叔宝遣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隋朝,因听闻隋文帝杨坚相貌奇特,便命袁彦为其画像而归。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大骇道:“我不要见到这个人!”立刻命人将画像扔了。  杨坚的相貌到底有多奇特,以致他的死对头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如此惊惧呢?  据《隋书》记载,杨坚的相貌有五“奇”:一是额头突出,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头顶;二是下颌很长,而且很突出
因为童话剧《灰姑娘》的缘故,后妈成了恶毒的代名词。其实,童话里并非全是骗人的,历史上确实有狠心恶毒的后妈。  孔子的得意门生闵损的亲娘死得早,老爹娶了个续房。这位续房也颇争气,又生了两个男娃。但生了娃的女人,似乎境界都会狭隘起来,老寻思着给亲生的吃香的、喝辣的,至于继子,自然就不放在心上了,还常虐待闵损。好在闵损的爹还不算糊涂,在家里也有地位,因此后妈也不太敢明目张胆地虐待闵损,而是陰着使坏。比如
《笑傲江湖》中的向问天曾是日月神教的光明左使,跟在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身边做事,堪称任我行最得力的助手。然而,向问天在任我行身边做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时刻面临各种突发状况。这从向问天的日常工作中就可以看出来。  一天在华山上,任我行搞了一场示威大会,声势十分浩大,许多门派都被招呼来参加。考验向问天的时刻就从这里开始。  他的第一项工作是迎客,首先迎接的是两位贵客:恒山派掌门令狐冲和任我行的女儿任
1929年,北洋军阀已没多少力气折腾了,但“山西王”阎锡山仍是“官场不倒翁”,他所掌管的晋系军阀在北方举足轻重。就是这位最善精打细算的腕儿,在大同设立晋北矿务局时还是吃了闷亏。  为把矿务局办好,阎锡山特意聘请留日出身的梁上椿为局长,学习当时最完善的采煤技术,购置当时最先进的采煤设备,并在矿中重建排水、通风系统。经过一系列改造,煤炭产量大幅提高,每日就能开采2000吨左右。即使如此,阎锡山仍愁眉不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计算机革命、信息爆炸让大家措手不及。然而這并不影响人们的气质,或许照片上的人早已归入尘土,但为我们留下绅士的大方、淑女的端庄,如同鲜活的回忆。
土木堡大败后,明景宗被推上皇位,他觉得国家是自己救的,自己的儿子就应该是太子。这么一来就得废太子,因为太子早已定下,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大家都知道,大明已经千疮百孔,禁不住折腾了。再说,朱见深也不错。可谁愿和皇帝过不去,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因此,百官哑口无声。这时,胡濙、林聪提出反对意见。但两人个性不同,反对的方式也不同。  胡淡性柔,因此劝谏皇帝时采取的是迂回曲折的方式。当时,瓦剌首领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