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弟子程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的网站上,将历年在该所工作过的职员的名录都予以登录,哪怕只是在所中工作过很短时间的人也不曾遗漏。翻阅自1928年以来的人员名单,我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顾颉刚、徐中舒、周一良、向达、胡厚宣……陈寅恪曾经的助手程曦也在其中。
  由于在1951年“擅自”离开岭南大学、抛下恩师陈寅恪到香港任教,程曦一直被不少人诟病,吴宓曾在日记中直斥程曦的行为是“叛离”。程曦“出走”事件的是非曲直我们暂且不论,如果回到最初的场景中去,我们可以发现陈寅恪对这位弟子确实十分爱惜,正是在他的大力推荐下,程曦才得以在中研院史语所谋得一份职位。
  程曦(1919~1997)是河北文安人,在成都燕京大学读书时,程曦曾与吴宓、陈寅恪等有较多接触。由于程曦曾对吴宓的生活起居有较好的照顾,吴宓还专门赠给他一首诗:“燕京得一士,忠敬见程曦。好古通文史,亲贤乐勇为。明师天所授,博学圣之基,伉俪同勤苦,客中祝福颐。”陈寅恪当时不幸失明,程曦对他也服侍周到,陈寅恪无法阅读,程曦就专门为他朗诵稿件,再由陈给出意见,进行修改。程曦的细心给了陈寅恪很深的印象。
  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但程曦刻苦用功,在文史研究领域取得不小的成绩。从日后出版的《灵潮轩杂剧三种》《木扉藏画考评》《画中人物意趣》《灵潮轩诗集》《程氏新禅语》等一系列著作来看,程曦对戏曲、绘画、诗文、佛学等都有所涉猎。还是在1947年的时候,程曦就写出了一部杂剧《燕园梦》,在燕京校园内轰动一时,陆志韦、邓之诚等都给予了较高评价。
  1947年底,程曦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恽南田研究》,得到导师陈寅恪给的91分的高分,陈寅恪评价道:“此论文之主旨,在阐明南田艺术之精妙。由于其人品之高逸,故稽考其生平事迹及亲族之交游,颇为详备,间有详论,亦当审慎,可供研究清初文艺史者之参考。自蒋氏后,考南田事迹者,此论文可称佳作也。”陈寅恪一般不轻易许人,对一份学士毕业论文给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陈寅恪确实十分欣赏程曦的才华。
  抗战胜利复员后,陈寅恪教学工作多有不便,为此他曾专门写信给北大历史系主任郑天挺请求支援,郑天挺派了王永兴、汪篯来协助工作,清华也派了陈庆华来做助手。有了这几个助手的帮助,陈寅恪虽然是一名“盲人教授”,但教学事务大体上能够正常进行下去。只是,有了这几人帮助,陈寅恪仍觉得不够,他希望还能有一名专门的助手。
  为此,陈寅恪专门找了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早前,陈寅恪曾向傅斯年提及此事,傅斯年在1947年5月4日给陈寅恪的复信中写道:“前兄云找一助理或书记,为兄查书。兹在北平方面留一名额,兄可找人相助。”傅斯年所说的在北平留一名额,是指史语所在北平设立“图书史料整理处”,专门用来接收整理“东方文化事业总会及人文研究所图书”。这个整理机构新近成立,正需要不少人手,而从中拨出一名额提供给陈寅恪做助手,体现了傅斯年对陈寅恪的照顾。傅斯年如此答复,也正合了陈寅恪的心意,他当即复信表示“俟觅得适当者,即开具履历”。
  话虽如此说,但想要觅得合适的人选并不容易。一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陈寅恪的弟子并不能常常随侍左右,而能入陈寅恪法眼的人又有限;二来傅斯年提出的任职要求不低——“照院例,需专任,不能兼作研究生,其人资历高者,可为助理研究员,即同于讲师,初毕业者为助教,若作助理研究员须提出相当论文”。这确实不是轻易能够满足的条件。如此,通过史语所的名义找助手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到了1947年底,程曦此时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情况,他与妻子王菁棣在生活上有比较大的压力,于是要求助于陈寅恪、吴宓等师长。而陈寅恪见识了程曦出色的论文,又联系到往日学术及生活事务上的照顾,认为他正是一名佐理自己研究的合适人选,于是决定动用史语所的这一名额。这时,陈寅恪一面指导程曦将论文最终定稿,一面给史语所的陈槃、李济、夏鼐写信,询问是否还可以用兼任研究员的名义聘请助理。并称如果可以的话,本年度燕京大学国文系的毕业生程曦“堪称适当”,希望他们三人能在史语所的所务会议中提出通过。本来,陈寅恪最初给傅斯年说此事的时候,傅斯年答应的是“若助教(大学毕业)或书记,兄写一信来可也”,且在给余逊的信中已定下“暑假后添职员事,北平名额为十人,……陈先生借一人”,即已经同意了陈寅恪借人的事情。但1947年下半年,傅斯年因病赴美疗养,所中事务由夏鼐代理。夏鼐等人可能是不清楚事情原委,就通过那廉君在当年12月31日转达消息给陈寅恪,称请助理的事情“目下添人殊有困难”,要等傅斯年从美国回信后,再做具体决定。
  为程曦谋职的事情看来进行得不是很顺利,加上过春节以及程曦论文的最终上缴等事情牵掣,程曦的职位迟迟不能确定。这种情况下,作为导师的陈寅恪又毅然挺身而出,他找到了周一良,希望他能够向史语所方面转达相关情况。于是,周一良在1948年3月8日,给夏鼐、芮逸夫写了信,询问聘请程曦为助理的事情,称如果还没决定的话希望他们能早日去函傅所长进行裁夺。
  可能是在这之后不久,代理所务的相关人员收到了傅斯年的回信,定下了可以聘请程曦。于是,3月20日,陈寅恪又致信夏鼐,并附上程曦的“履历”,希望能在院务会议时提出通过。不久,史语所方面确认了聘请程曦为助理员,是“借用傅所长名额”,并将相关材料转给中研院总办事处,希望能够核准。1948年3月27日,总办事处通过了请求,程曦正式成为史语所的一员。至此,陈寅恪终于了了一桩心事,而程曦也能够靠一份正式的工作留在北平。
  师傅领进门,接下来的路需要徒弟自己走。除了等待聘书以及上交一些应填表格,程曦不免要为自己的“稻粱谋”。他向相关部门申请了自己应配给的“日用必需品”,得到的回应是自4月份起发实物。然而,这事一直拖到了当年5月底。另一方面,程曦的薪俸问题也是一件麻烦事,可能是最初在薪资标准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程曦拿到的薪水并不尽如人意。随着时局的持续恶化,民众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即便是陈寅恪这样的名教授,也常常感觉薪水不够用,不得不通过出售珍贵藏书来贴补家用。像程曦这样的青年学者,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眼看着爱徒的不顺,陈寅恪不会坐视不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又出面了,他向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的负责人余逊询问了相关情况,由余逊与位于南京的所方进行交涉,最终事情得到了解决。   程曦虽获得了中研院史语所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助理员的名义,但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协助陈寅恪的工作,除了查书、改稿等事务,程曦有时还会帮助陈寅恪写信、收信,吴宓与陈寅恪的往来函件,有不少就是由程曦转达的。陈寅恪对程曦有赏识与帮助,程曦对陈寅恪也是尽心报答知遇之恩。当时的北平,虽然“居大不易”,但有师友的帮扶,程曦的心情也还算是舒畅的。蒋天枢在编辑《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的时候,也专门提到一笔:“时助先生工作者为研究生陈庆华、王永兴等。原燕大毕业生程曦时亦在北平。”虽然蒋先生对日后程曦出走一事有微词(“有以讲师诱程者,程遂坚决不再协助先生做事,虽经校长陈序经婉劝亦不肯”),但对此时的程曦应该还是有肯定之意的。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时局紧张,学人们纷纷为自己的去留作出抉择。程曦所供职的中研院史语所整体迁台,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作为史语所的兼职研究员,陈寅恪选择了离平南下,但他并没有像傅斯年、李济等一样迁往台湾,而是最终栖身岭南。程曦出于各种考虑,暂时留在了北平。
  进入1949年后,程曦决定追随恩师的脚步,继续做陈寅恪的助手。陈寅恪最初在岭南大学的助手是黄如文,但他有浓厚的方言口音,与陈寅恪沟通不易,因此程曦愿意南下正好解了陈寅恪之急。当年6月20日,陈寅恪写了一封信给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力,介绍程曦的情况,陈寅恪着重推介了《恽南田研究》和程曦在史语所的任职经历,称程曦“民国卅六年十二月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助理,至卅七年十二月止”。某种程度上说,是程曦在史语所的经历,促成他能够来岭南大学任职。1949年夏间,程曦和妻子告别北平,毅然南下,来到了陈寅恪的身边。
  程曦最初在岭南大学任职还算顺畅,他一如既往地为老师尽职服务。对此,陈寅恪也表示了感谢,1950年出版《元白诗笺证稿》时,专门在书后的作者附识中提到“此稿得以写成实赖汪篯王永兴程曦三君之助”,充分肯定了程曦的贡献。然而,世事总是难料,两年以后的1951年,由于职称问题,程曦与校方产生矛盾,进而中文系不再聘用程曦,程曦最终选择离开岭南大学,离开了给予自己诸多照顾的恩师。
  回想一路以来的历程,如果从陈寅恪指导程曦学士论文、为程曦谋职费尽心力的角度看,程曦确实有负师恩。陈寅恪一生虽荐人无数,但为程曦倾注的心血应该是最多的。程曦离开他,不可能不伤了他的心。程曦离开后,一年多的时间,陈寅恪没有专任助教协助教学。也许程曦是该被谴责,但换作程曦的角度考虑,他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太好,夫妻二人生活常常陷入窘境。漂泊中的辛酸、甘苦,大概也只有自己能够真正体会。岭南大学某些人的某些做法,的确也让程曦心灰意冷。
  现有的一些著述都说,程曦离开陈寅恪是“不辞而别”,而程曦晚年的学生撰写的文章,则说他离开大陆时也曾和陈寅恪商议,并劝他一起走,但最终“公毋渡河”。晚年程曦对学生提起此事,还颇为遗憾和悲哀。程曦又称,陈先生晚年心事,他知之甚详,唯以先生亲人尚在,他不愿多说。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暂不作定论,但程曦晚年对陈寅恪仍存挂念,是毋庸置疑的。
  晚年的程曦,对燕京大学和燕京师友都有很深的感情,他曾亲自撰写了燕京大学的《建校经过》,又积极参加美国燕京大学校友会的活动。当年,程曦在燕京大学所作毕业论文《恽南田研究》,程曦也十分珍视,晚年将其更名为《简论恽南田》出版。在这部作品出版时,程曦想必一定会忆及恩师陈寅恪,回想他为自己劳心费神的历历往事。
  (选自《中华读书报》)
其他文献
2011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入选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河中石兽》一文。提起纪昀,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了他位高权重的一生以及浩瀚的《四库全书》,提起《阅微草堂笔记》,人们又自然会将它与志怪小说蒲松龄的《聊斋》相对比,著名学者杨义在《〈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慧》中说“纪昀嘲笑宋儒的迂执虚伪,但他内心仍抱有调和三教以及救世的苦心”。可见,本书的内容有一定的思想性。如何让初一学生在积累文言字词的基础
[摘 要:学生计算题出错原因更多是审题习惯和知识点而非强大的计算能力,针对这个方面的培养本人倾向去从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两方面同时培养,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解题思路也是条理清晰的;一个做事有头有尾的人,做题时也很少丢三落四,一个整理个人物品摆放有序的人,解题时同样不会搞错知识点的运用,学习即改变人的行为及习惯,与其题海战术的所谓“强化计算能力”,不如搞清楚算理(即考察的知识点),并通过改变审题习惯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条件的需求逐步的过渡到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满足音乐,美术,体育,传媒等文化产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模特文化,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贡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关键词:模特文化;素养;能力]  模特一词,在生活中基本可以指向一个工作群体,男女均有,给人多以光鲜亮丽的形象出现,比如杂志封面,电视媒体。模特的音译单词,model,翻译为模型、模式、样式、型号、
[摘 要:在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作为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他们很有可能会因为缺少亲情呵护、远离双亲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实际来探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提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以期帮助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
缘 起  几年前,笔者与校内爱好古典诗词的学生共同创立了“水云间”词社,旨在引导学生研习传统诗词,唤醒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然而,在研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诗词格律却成了横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坎,使其止于“临渊羡鱼”,惮于尝试。如何消除学生的受挫感和畏难情绪,引导其顺利跨过这道坎?笔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发现,传统诗词吟诵是最为简单可行、最为快捷有效之法。本文抛砖引玉,浅谈以吟诵之法指导学生研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相当一部分职校生身上却体现出的种种怕吃苦、缺少奉献精神、缺少责任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却是尤为严重,令人堪忧。本文通过剖析多种易缺失的素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探究如何强化中职生的素质教育、塑造其完整的人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校生;教育;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
[摘 要:当前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入学之后,表现出做事拖沓、逃避、懒于想、懒于做等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惰性习惯的表现。这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的反思和探究。下面本人就小学生惰性习惯的表现、成因以及矫正策略谈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惰性习惯;表现成因;矫正策略]  现今,总有一些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向小学教师诉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很高的参与度,即便知道了问题答案,也不想想表达,不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与进一步深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也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有进一步的提升。在高中教学中,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的受关注度与高考相比还是较低的,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家长与教师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将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列为“写评语”,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存在偏见。如何在政治教育的要求下转变这种偏见,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逐渐提升。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在语文课堂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环节。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课程改革标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问题;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背景下要求学生每年都要读几本名著,并且保证阅读量不
经典是指中华民族传统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经典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的意境,高雅的情趣,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入文章,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国学经典的德育功能。学生通过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学习文章,促进学生道德养成的效果。而在农村,因受师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