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知识发生脉络,提升数学教学品质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85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纵观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历程以及相关的成果,可以发现日常的教学样态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要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中预设知识的发生过程,可以理解为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所掌握的教学规律,在准确判断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手段,判断学生在某一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环节、哪些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形成怎样的认识等过程. 这样的一个预设,所追求的应当是宏观方向上的正确性、重点环节的准确性、重点问题与引导的适切性. 在预设知识发生过程的时候,更多地思考学生在重要的学习环节可能会有怎样的学习反应,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关键词] 高中数学;知识发生;教学设计
  在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学习过程. 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来说,这样的角色转换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因为我国的数学学科一方面是基础性学科,另一方面是数学知识的难度,以及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客观上学生学习的时候面临的难度较大. 尽管高中数学教师一直在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努力,但是纵观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历程以及相关的成果,可以发现日常的教学样态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那么怎样才叫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再结合“以生为本”的理念,那就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这就是: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发生的脉络. 众所周知,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们一直认为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要想有效预测学生的学习脉络,教师就必须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内容的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笔者以为,要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其中,“适合学生的”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预设知识发生过程
  在今天的教学研究视域里,“以生为本”与“以学定教”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教学理念,而纵观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最难转变的也恰恰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传统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数学教学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两个下级过程. 其中,前者指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得到新知识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指概念课中的概念形成过程、结论课中的结论推导过程、练习课中的方法的思考过程等. 由于应试的需要,实际上教师所重视的往往是知识的应用,人们所总结出来的“考点知识习题化”,可以说是只重视知识应用的最高概括结果. 客观上,将教学的重心向知识的应用偏移,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从学习品质提升的角度来看,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只重视知识的应用,非常类似于一个建造空中楼阁的过程,并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因此这样的教学不能称为有效教学!
  之所以坚持认为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预设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因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除了要学习数学概念与规律之外,还应当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学习品质提升的时机. 只有将这个时机挖掘出来,将这个时间与空间赋予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升才有充分的保障.
  其实,高中数学教学中预设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可以理解为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所掌握的教学规律,在准确判断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手段,判断学生在某一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环节、哪些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形成怎样的认识等过程. 这样的一个预设,所追求的应当是宏观方向上的正确性、重点环节的准确性、重点问题与引导的适切性.
  [?] 基于学生认知规律预设知识发生过程
  上面提及在预设知识发生过程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原因在于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同于认识教师的教学过程. 前者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与方法、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经历的思维活动过程,包括概念形成、结论探讨、问题解决等基本要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数学学习过程,最关键的就是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在“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这一知识的教学中,在建立函数的概念的时候,显然不能只将函数的概念直接告诉学生,不能只是让学生去记忆函数概念的定义. 要想让这个知识发生的过程变得适合学生,那就必须依托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建构起关于函数概念的理解,最后才是将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形成定義.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创设情境,打开函数概念建立的大门.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函数概念认识,高中学生刚刚学习函数的时候,往往是以熟悉的案例打底的. 比如让学生去研究高速列车的匀速运动规律,那么学生就可以得到s=vt(其中速度v是一个常数)的关系式.
  其次,深度分析,建立函数概念的理解. 上一环节的情境学生往往非常熟悉,而要想得出高中阶段更加严谨的函数概念,需在上述情境的基础之上进行变式. 如某高速列车从静止加速到350千米/时后,保持匀速行驶0.5小时,那么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与运行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350t.在这个例子中,时间t是有变化范围的,如果用A来表示,则A={t   0≤t≤0.5};相应地,s的变化范围就是数集B={t
  0≤s≤175}. 更重要的是,在A和B之間,有唯一对应的关系.
  再次,组织语言,形成函数概念的定义.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案例(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案例),然后让学生概括出其中的共同点,即函数的基本特征. 有了这样的基础,再用数学语言去概括,就可以得到“函数”概念的准确定义.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从学生已经熟悉了的函数认识出发,通过例子的列举来实现情境的创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建立起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最终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学习认识. 无论是从数学逻辑演绎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知识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过程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此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有效的,学生建构数学概念所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也确实有质的提升.
  [?] 在知识教学中实现预设与评价的融合
  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基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去预设知识的发生过程,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自然也体现着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一般来说,教学经验越丰富,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越准确,那么所预设的知识发生过程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就越吻合. 当然,无论教师怎样努力,所预设的知识发生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在课堂上的生成是必然的. 作为教师要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也就是要形成客观的评价方式,只有将预设与评价结合起来,那么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品质才会有更多的提升机会.
  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在预设知识发生过程的时候,更多地思考学生在重要的学习环节可能会有怎样的学习反应,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这实际上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选择,教师多思考学生学习的可能性,那么课堂上出现的生成就越少(这么说并非否定生成的意义);而生成越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控也就越强,出现意外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在这种情形之下,去评价知识发生的过程,往往也就越准确,而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的效率也就更高.
  总体而言,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教学实践说明,某一数学知识,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思维过程,并成为学生思维的结果,才能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而注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 认识到这种逻辑关系,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当想方设法准确预设知识发生的过程,这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共存的过程.
其他文献
帆船运动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体能共同构成了其竞技能力。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帆船项目女子激光雷迪尔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性进行了一些探究,为帆船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材提供参考。
周濂溪关注宇宙论中生成、化生的全体,而价值论意义的“善恶”并“诚”与“几”,必在心、性、情的心性论框架下方能顿现。如果假设濂溪思想中含有基本的道德价值理论,需先设定一“本然之理”,此理可以是仁、义、礼、智“至善”的实体之理,预设一自由自律的道德理性、明觉心体的自觉心、道德心,情、意、欲、念、物、事(行动)之道德实践、践履若依本然之理而动即得正与和,成就道德本体的“善”与“诚”,心若不依理,即反道德而为“恶”。但是,这些究竟是濂溪思想并未明白呈露的内蕴架构,还是强为之说,以《太极图说》和《通书》为据,尚晦暗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共同绘就了中国道路的壮美画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历史进程、逻辑意蕴和鲜明特质三重向度。从历史向度看,党领导人民从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必要前提,到工业化为现代化奠定基础,再到开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并联系统工程。从逻辑向度看,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塑造新人的内生动力,三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从特质向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性
[摘 要] “发现学习”是指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文章阐述了“发现学习”的优势、基本步骤、应注意的问题和几点启示.  [关键词] 发现学习;能力;学生;教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wl Ausubel)根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不把学
北宋正统论是一种规范性政治正当性理论。在欧阳修创立的范式中,“居正”和“一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判断标准:“居正”从权力取得方式立论,包括禅让、世袭、革命、被限制的力夺四种方式;“一统”实质上是对实际统治权力的认可,并不具备规范性。欧阳修倾向于以“一统”为标准。此后,苏轼、司马光等进一步引入“天下有君”的优越性作为预设前提,以补充“一统”的规范性。理论上,侧重“一统”的正统论是一种不成功的理论建构,“居正”指引了正统论的发展方向。
为推动传统武术的传播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播一般模式、面临困境及融合发展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口传心授、文字书籍等一般的传统武术传播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已不能满足传统武术发展需求。同时西方文化冲击、流派内部矛盾等社会因子制约了传统武术的传播发展。亟需打破僵局,构建新型传统武术传播路径。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进程,整合专家系统、深度学习、智能设计及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框架,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武术传播的传承普及与挖掘整理,构建多维立体传统武术传播空间。
中国共产党有许多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归根到底,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的执着与坚持,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间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这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论断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行”,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是“行”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这一真理思想伟力在中
健康是身体之本,运动是生命的源泉。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作用。而疫情的发生对民众的健身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疫情背景下的民众健身情况展开一系列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以来健身方面经济支出与规律性健身运动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健康状况自我评估与健身频率呈现显著相关性;体育健身价值观男性和女性并没有出现明显差异性,但女性比男性更加注意到健身的重要性,大多部分人肯定健身带来的积极功效;大多数人对于体育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有积极的态度,疫情之后体育
与纯粹形式自我不同的是,超越论意义上的习性自我既具有形式先天的特征,又具有质料先天的特征。从胡塞尔建立现象学的精神科学的主题看,这种习得的“经验”不属于一种自然主义的后天经验,而是一种超越论现象学的明见性经验。因此,习性自我的引入对于超越论现象学的根基仍然具有最终的有效性。在引入超越论的发生现象方法之后,习性自我仍然属于“纯粹自我”。习性自我之所以能保持其自身的统一性,不仅基于时间意识体验流的自身构造,而且基于意志这种积极动机的引导。由于意志不仅具有自身规定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持续连贯的积极的自我意识行为,
有载分接开关因承担带大电流负载的调压任务,其频发的运行故障严重影响了电网安全稳定。周期性巡视由于耗时耗力已不再满足状态检修需求,基于振动信号的有载分接开关在线故障诊断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围绕振动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智能故障诊断的三个关键问题,首先简要分析维纳滤波、小波和变分模态分解等去噪算法,指出通过预处理提高振动信号信噪比的必要性,进而详细归纳了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主流方法,最后对比分析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智能化故障诊断法优劣,总结了目前OLTC故障诊断研究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并指出对信号特征挖掘处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