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究竟有多爱吃猪肉?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四十七年,这一年,四库全书修撰完毕;这一年,十五阿哥颙琰的第二个儿子在撷芳殿出生,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皱巴巴的小婴儿,将成为大清最抠门的皇帝—— 道光。
  这一年,乾隆71岁。这位71岁的老人,仍然在除夕夜兴致勃勃地举办了御宴。所用的食材单如下:
  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
  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3只,关东鹅5只,野鸡6只,鱼20斤。
  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个。
  可以想到的只有四个字:猪肉开会。
  清朝皇帝究竟有多爱吃猪肉呢?猪肉不仅出现在日常饮食和宫廷饭局上,也出现在皇家祭祀里。清代皇室的祭祀是萨满教,仪式当中少不了的是煮神猪环节。据说,被选中的神猪要全身黑色,膘肉肥厚—— 这样幸运 (好像很难评价是不是幸运) 的猪猪才能成為每年唯一活着走进紫禁城的猪猪。宰杀之后的猪猪,要“去其皮,按节解开”,然后,嗖的一下,它被扔进了坤宁宫中的一口大锅。是的,我没说错,是坤宁宫。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宫殿,不仅见证了崇祯皇帝的周皇后自杀,也见证了康熙、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的婚礼,而更多时候,这座宫殿要见证的是猪猪的烹饪过程。
  烹饪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在纯净水里煮,煮好后分切在碗里,皇帝先带头象征性地吃肉,而后钦点各位王公大臣,后宫嫔妃。
  不是跑马的汉子吗?大草原的英雄,难道不应该吃牛羊肉吗?直到翻阅资料,在 《后汉书》 找到这样一条:“挹娄……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挹娄,就是满族人的祖先。
  再想一想满族人的故乡东北,逻辑一下子通顺了。
  东北自古是苦寒之地,汉族人只敢在辽宁一带生活,因为往北就太冷了,且种不了庄稼。而在众多牲口里,大概只有脂肪厚的猪猪,才能抗住东北的天气。
  东北菜里面的硬菜,几乎都是猪身上的:锅包肉、熘肉段、熘肝尖、烀猪爪子、大肘子、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酸菜大骨、血肠白肉、葱爆拆骨肉、尖椒护心肉、猪皮冻,猪头肉拍黄瓜……
  也许,寒冷的冬夜里,只有脂肪在高温下散发的嘎嘎的香味,才能抵御严寒。
  没毛病。
  不过,这份象征着皇帝的荣宠的猪肉,并不是那么好吃。因为食材再好的猪猪,不放调料,实在是难以入口的。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的智慧。首先,最常吃到肉的乾清宫当差侍卫想出了一个办法,偷偷准备一种草纸,这可不是普通的草纸,也不是用于更衣如厕的草纸,它在酱油里足足浸泡了一天一夜,充满了酱香。把这张草纸带在身上,吃的时候拿出来,浸在肉汤里,将肉浸在肉汤里吃。
  久而久之,有太监琢磨出了生财之道,暗中在袖子里藏好了酱油草纸或者盐水米纸,送福肉的时候,哪位大臣给了小费,就悄悄把佐料纸递给他。可不要小看这一笔进账,要知道,在乾隆朝,这样的祭祀,一个月就要有两次,那么多大臣,感觉真的可以挣好多零花钱!
  (选自《看天下》2018年第5期)
其他文献
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1930年底,他在清华大学经曾迪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秋,在其家乡江苏盐城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左联”工作任职。1941年2月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担任毛泽东的秘书,1992年9月逝世。他先后参与党内大量重要文件的起草,同时编辑整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
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电影 《定军山》 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与西方国家发明电影(1895年)相差仅10年,其在世界和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亚平曾评价说:  《定军山》 的拍摄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一个没有中国电影、一个没有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的时代的结束。它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开始。  这一部由著名京剧大师谭
1919年,是梁思成进入清华学校读书的第4个年头。这所以留美预备学校的形式设立的学校,自诞生起,就呈现出不同于普通新学的气象:它的经费以美国返还的庚款为保证,它的教学,“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学制长达8年,依学科程度分为中等科、高等科,中等科相当于美国的高中,高等科相当于美国的初级学院(即美国两年制短期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水准与美国大学二年级学生相当;学科设置以英语和科学为主,注重音乐、美术、
明朝万历年间,商业活动发达,人口流动也越发加速,各种“出行指南”也应运而生,《天下水陆路程》就是万历年间非常有名的一本。但就是这本见证了明代商旅繁荣的图书,除记载了“假冒伪劣”风气,更记载了当时明朝另一个叫人一头冷汗的景象:越发泛滥的盗贼。  以 《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如果从徐州到北京,一路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响马贼”随时都会出没。从北京到江西,以及从广东到浙江,都是必须要走白天的路,绝
标题是友人读了朱永嘉先生微博后对我说的一句话,显然是危言耸听,完全是吓唬我的话。所说的文章题目叫 《路线、政权和世界观》 (下称《路线》),这是我组织和编发的,这是事实,可又怎能同林彪和林彪爆炸扯在一起呢?硬要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扯在一起,就成了今古奇冤了。  2015年 《世纪》 杂志第3期曾刊发程继尧先生回忆 《我是如何被戴上“林彪黑秀才”帽子的》一文,本文刚好可以和此相互佐证,以我的亲身经历反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是昆曲 《林冲夜奔》中的台词,好像是出于明朝李开先的 《宝剑记》。近来不止一次见到报刊上有人引用,由此想起,有男无女,岂不偏向?是不是古代女子都像老前辈贾宝玉先生说的那样是水做的,容易流泪,和男的不能相比?可是也不盡然,那位以流泪出名的林黛玉女士魂归离恨天时只说了半句话:“宝玉!你好……”并没有大哭一场。大概是伤心哭过以后泪就干涸了吧?于是我想补一句:“女儿有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收藏着许多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见证着一段历程,折射出一种精神。  深藏于衣冠冢里的 《共产党宣言》  在纪念馆展厅中央的展柜中,摆放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这就是 《共产党宣言》 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1920年8月首版本和9月再版本。这两版宣言被后人称为 《共产党宣言》 “姊妹本”。而在9月版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9月版 《共产
曾经我在给年逾九旬高龄的沈老先生撰写年表时,断断续续听他谈及张爱玲,前后有八年之久,像打捞历史的碎片,渐渐拼接出一段他与张爱玲不算太短的文缘轶事。2015年适逢张爱玲 (1920—1995) 仙逝二十周年,谨此为上海文坛前辈呈上心香一炷。康乐酒家,首次见面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时,由 《杂志》 社主办,在康乐酒家举办了一次评论张爱玲及其 《传奇》 的座谈会,《杂志》 当年九月号以 《〈传
科举笑谈常杂与鲍帖  唐朝礼部官员兖在批阅杂文试卷后说,士子们想在文章上超越他人,绝对要锐意向前。由是,他阅卷能通过的,常常不超过100份。做过祭酒(圈子监长官) 的鲍防后来也任礼部官,在帖经上要求非常严格。当时的人称他们俩为“常杂”“鲍帖”。意思是说,常兖对于杂文的要求,鲍防对于帖的要求,均极为严格。请痛快换个题目  乔彝参加京兆府的考试,有两个考官。中午时分,方才叩门请见,试官让人领他进来。他
吕碧城一生未婚,但她看得淡,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这意思很清楚,她追求的是文学上的地位,无意妥协,不愿将就,因此难遇合适伴侣,好在手边还“略有积蓄,不愁衣食”。  百年前,一个出自徽州山乡的女子有这等见识,可谓超越了时代—— 时至今日,还有多少女人,像小美人鱼那样,以为被一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