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约1600千米,其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和江汉平原,秦岭主峰太白山挺立于重峦叠嶂之上。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是我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海洋。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分界线,分界线两侧在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一、气候方面
  
  1.气温差异:秦岭—淮河线是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冬季,秦岭一淮河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北方地区常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秦岭一淮河线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南北两侧气温相差十几度,真是“一山之隔,如距千里”,景象迥然不同。产生原因主要是:东西向山脉对冬季南下冷空气起着屏障阻滞作用,使山脉南北两侧气候截然不同。
  2.降水差异:由于夏季风的强度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年降水量也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加上秦岭南侧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多降地形雨,使南方地区成为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也是水分循环最活跃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秦岭—淮河线正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之地。秦岭—淮河线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如郑州、北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秦岭—淮河线以南雨季较长,如广州雨季长达五个月。而且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气候类型:秦岭—淮河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线以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该线以南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二、地形方面
  
  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如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地区。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如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
  
  三、土壤方面
  
  秦岭以北有黄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和黑土地(东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其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适于发展温带经济林木,如苹果树、枣树、柿树等。东北地区由于森林茂密,地表气温低,枯枝烂叶不易被完全分解,土壤颜色呈黑色。黑土富含腐殖质,土壤肥沃。秦岭—淮河以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兼黄壤和棕壤的某些特性,呈微酸性至酸性,肥力较高,主要经济林木为柑橘、茶叶、油桐。非地带性土壤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在南方高温多雨的情况下发育而成的,富含磷、钾等养分,适于农作物生长。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东南丘陵的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
  
  四、水文特点
  
  秦岭—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这是因为冬季北方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如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河湖冬季不结冰,水量大,水位变化小,河流含沙量小,汛期长。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如珠江含沙量小,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此外,秦岭还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五、植被方面
  
  秦岭—淮河以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以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造成植被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导致的温度带和干湿状况不同。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热充足,适于常绿阔叶林生长。
  
  六、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2.农作物种类: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甜菜,以南以水稻、棉花、油菜、甘蔗为主。因为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疏松,土壤排水性好,夏季雨量充沛,秋季光照充足,适宜播种耐旱早熟的冬小麦,喜温耐旱的花生和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棉花。东北黑土肥沃,是我国春小麦、大豆、甜菜的主要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水稻、油菜、小麦、棉花产区。四川盆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籽。两广、闽、台盛产甘蔗。南方地区水域广阔,为淡水鱼类的繁衍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3.作物熟制:秦岭—淮河线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南一年两熟到三熟。
  4.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及采取措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节约用水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次黄土地上的中低产田多,盐碱地、沙地需要综合治理。东北土壤肥沃,大片已开垦为商品粮基地,目前需要保护湿地。根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济”的原则,北方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最大的用材林基地。在丘陵地区,发展了温带水果,为我国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北方缺水原因: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大,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解决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建设水利工程。
  南方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红壤的改良。采取措施:修水库、疏浚水道、加固堤坝。对红壤的改良采取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改变土壤酸性,种植茶树、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水土流失。
  
  七、工业方面
  
  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有许多大型煤矿,如大同、阳泉、开滦、平顶山煤矿等,电力以火电为主。南方水力资源丰富,实行“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并利用当地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八、交通运输方面
  
  北方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南方除公路、铁路外,水运也很发达。如: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被誉为“黄金水道”,珠江是华南地区水上运输的大动脉。
  
  九、居民生活
  
  在聚落形状上,北方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大,聚落分布集中,规模较大,多呈团状。南方平原面积较小,聚落分布分散,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团状、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秦淮以北,古代园林庄严宏伟,多红黄色调,凸显皇室的威严与富贵。南方房屋,墙体较薄,屋顶坡度较陡,以通风散热为主。私家园林建筑规模较小,布局精巧,以灰、白色为主色调,色彩素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民喜食面食,如包子、饺子、馒头、面条等。南方人民爱好米饭、粽子等。北方人体平均身高较高,性格粗犷、豪放,民族服饰以红、白、黑、绿等颜色居多。南方人平均身高较矮,民族服饰以蓝、青等素淡颜色为主,夏天的炎热使南方人更偏爱于白色和杏色。
  综上所述,无论在自然方面,还是在人文方面,秦岭—淮河线都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今世界,人口在急剧增长,经济在飞速发展。认识地理分界线,有利于了解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规律,从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使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正>2015年7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要"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最广泛的创新平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使创新资源配置更灵
一、重视课本,分步落实    我认为高三地理教学第一轮复习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而言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轮复习不仅复习时间长,而且知识点覆盖面大。如果学生从这时开始配合教师课堂教学进度进行自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理解的学生初期自学模式步骤如下:    模式1原本应该是在学习新课之初进行的。但复习时距离新课学习,时间间隔已久,而且原本的基础多存在漏洞,所以这个基础步骤一定不能省略。再者,学生可以
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经济利益是最为敏感的.思想也是最活跃的。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企业改革转制与人员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改革的环境是否稳定的重
[课堂案例]  这是一堂高二历史选修课,模块专题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题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课前,笔者根据课标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  从乾隆女儿出嫁的故事引出“中华先圣之孔子”,学生兴趣高涨,迫切想了解更多关于孔子的信息。在这种氛围下,我提出问题:“你所了解的孔子是怎样的?”很多学生谈了一些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也简单回顾了在历史必修三中学过的孔子思想的部分内容。我在总结学生所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
<正>一、纺织工业"十二五"的总体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纺织工业发展呈现出压力大、增长动力转换、结构深入调整、运行基本平稳的特征,
一、学生关于政史开卷考试的一些错误认识    误区一:认为政史是开卷考试,因此上课用不着那么专心,课后也无需背书、做练习,考试时一查课本、资料就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开卷考试虽然可以翻阅课本和资料,但是课本和资料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才能在答题时游刃有余。所以课本和资料只能起到参考和辅助的作用。而且,开卷考试试题难度较大,题目较灵活,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