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教学视角的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学习状况研究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m19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某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全体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初中“学生实验”完成的整体现状和不同“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探讨了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和导致困难的原因,分析了实验教学与化学学习兴趣的关系,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若干思考,为进一步改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生实验;困难实验;实验兴趣;学科兴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0-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高一初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实验学习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普遍较差;学生对实验学习大多停留在动手做实验和关注简单实验现象的层次上,不善于发现实验现象中的问题,也不习惯去探索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因而不能通过实验有效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本文通过调查学生初中化学实验的学习情况,了解初中学生实验的教学现状,探究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促进初高中实验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学习情况的调查
  本研究中的样本是上海市某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全体高一学生,他们来自不同行政区域的58所初中学校。发放调查问卷301份,收回有效问卷299份。样本构成如下:本区学生266人,外区学生33人;男生118人,女生181人。
  问卷调查时间:2010年9月初;问卷调查形式:课堂内通过无记名形式填表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初中学生化学实验学习情况。包括:(1)初中化学学习中二十个“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哪些实验动手做过?印象是否深刻?有否困难?对肯定的内容在表格中打“√”,可以多个选择。(2)通过初三一年学习,是否对化学学习有兴趣?(3)喜欢怎样的化学教学形式?
  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调查结果见表1。
  
  2.1 初中“学生实验”完成的整体现状
  据统计299名学生实际完成的实验总数为2771人,占初中教学中应做实验总数的46.34%,折合平均每个学生完成“学生实验”9.27个。不同学校间“学生实验”完成率差异显著,各学校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见图1所示。
   其中9所学校实验完成率超过80%,大多数学校实验完成率集中在40%-60%,极个别学校完成率仅为20%左右。
  2.2 不同“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
  表1中各个“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显示:完成率排于前五位的“学生实验”依次为(括号内数据为实际做过实验的学生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数):粗盐提纯(93.98%)、氧气的实验室制备(84.6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84.28%)、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75.25%)、物质在氧气中燃烧(67.22%)。这些“学生实验”全部集中在初三上学期,显然学生动手实验不够,且下学期动手机会更少,这可能是造成高一新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部分原因。
  完成率低于50%的“学生实验”占全部“学生实验”的一半,其中完成率排于最后位的“学生实验”依次为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晶体和非晶体(7.36%)、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01%)、合理使用铵肥(1.67%)。笔者通过与部分初中化学教师交谈,了解到排于完成率最后3位的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难度均不大,学习水平都是A级要求。同时这些知识相对独立,与其它知识联系程度较少。因此,考题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出现难度也不大。考虑到初三教学时间紧张,从应试角度看,这些实验的教学效益不高。例如,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实验是新教材增加的实验,教学中一般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图片进行了解。关于有机化合物易燃、大多不溶解于水等性质,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这些经验,只需采用课内让学生举例说明即可。另外,化学实验室一般没有显微镜也是原因一。
  2.3 印象深刻的实验和有难度的实验
  以认定属于印象深刻实验的学生人数占实际做过实验的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数统计排于前6位的实验是:物质在氧气中燃烧(57.21%)、氧气的实验室制备(54.50%)、粗盐提纯(51.96%)、探究铁、铜、银的活动性强弱(46.10%)、硝酸银与盐酸的反应(40.70%)、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38.96%)。
  以认定属于有困难的实验的学生人数占实际做过实验的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数统计排于前4位的实验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备(6.7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5.23%)、探究铁、铜、银的活动性强弱(355%)、粗盐提纯(320%)。
  笔者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谈,分析上述6个实验能给学生留下印象深刻的原因:首先,比较上述两组数据,可以发现排在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前4位实验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哪些实验会让学生感到困难呢?(1)操作要求较高的气体制备实验: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2)操作较复杂的物质提纯实验:粗盐提纯;(3)思维容量较高的探究实验:探究铁、铜、银的活动性强弱。其次,实验现象生动又有些惊险的实验也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还有,重要的性质实验也让学生记忆深刻。
  2.4 实验教学与化学学习兴趣
  问卷中关于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排于前3位的是: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其中,将实验教学排于第一位的学生人数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人数90%以上。这表明初三学生通过一年化学学习,已经感受到化学学习与化学实验间的不可分割性。问卷调查同时也显示:有180名学生对化学学习有兴趣,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人数的60.20%,为什么学生对实验教学形式的喜欢没有明显迁移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呢?
  我们通过与部分学生面谈了解到,由于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操作容易、现象单一、原理简单,实验教学主要侧重于现象的观察和技能的训练,较少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实验中往往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故这样的实验教学很难实现实验兴趣向学科兴趣的有效迁移。因此实验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实验完成的量,更取决于实验的质,即实验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否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验问题中学习化学,从而促进学生关注化学、热爱化学。
   3、启示与建议
   任教高一年级的化学教师,可考虑在开学初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具备的化学实验学习水平、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及存在的差异。在明确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初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差异,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有效实施实验教学。
  3.1 弥补完成率低的实验   教师应关注完成率低的实验,根据具体原因,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弥补。如对于“显微镜观察晶体和非晶体”,可在生物课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时与生物学科进行整合。对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合理使用铵肥”两个实验可分别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和氮及其化合物时加以强化。
  3.2 化解突破困难实验
  研究发现,学生感到实验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实验中操作步骤较多、操作要求较高。如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涉及装配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添加药品、制备气体、收集气体、检验气体等步骤,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增加都会导致操作难度的增加。而在具体操作时,单个步骤的要求也比较高,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操作,气体集满后应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在老师看来是简单的,但由于其中包含着较高的认知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必须先想一想再动手,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荷因而成为难点。由于高中实验的综合程度和操作技能要求更高,上述困难可能在实验中更多地显现出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如何降解困难实验的学习难度?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实验的操作难点,在实验前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组织学生讨论关键步骤的操作细节和原因分析。以气体摩尔体积测定实验的教学为例,在原理分析时组织学生研究实验的重要操作和难点操作,如两次抽气的原因、抽气操作的要领、镁条称量前除去表面氧化膜的理由等,并给予示范指导。
  其次由于操作难度、学生操作技能差异等因素客观存在,实验中存在困难和错误是难免的。而实际教学中这类实验大多以小组形式开展,因此教师应鼓励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3.3 拓展探究实验的学习空间
  调查表明,学生对思维容量较高的探究实验也感到困难,这是由于探究实验涉及的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呈现形式多、思维容量大,而这类实验却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以“探究4种无色溶液(氯化铵、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成分的实验”为例,受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多种合理的实验方案,方案交流和实验操作很难充允一般也缺少由现象到结论的陈述环节,导致探究实验不能充分进行,也容易掩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交流实践空间,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顺利实施。
  实际教学中建议采用以实验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布置一个探究课题,要求学生若干天完成。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行选择去实验室进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综合分析学生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对典型实验报告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的做法将学习拓展到课后,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实验设计的思考过程;将学习扩展到实验室,每个学生都体验了动手操作的实践历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实验报告的书写帮助学生整理了思路,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使学生充分交流和互动,巩固了学科知识,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
  3.4 促进实验兴趣向学科兴趣的迁移
  调查表明,实验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实验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对学科的关注。因此教师应当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置实验,挖掘实验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持久热爱,促进实验兴趣向学科兴趣的迁移。
  具体教学中,可以尝试将简单实验进行整合,以提高思维容量,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认知方式。例如,高一“氯气性质的研究”实验由5个简单实验组成,教学中可转化为小型化少污染的综合性学生实验:取—大一小两个培养皿,在大培养皿中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酚酞溶液,将小培养皿放人大培养皿中,并在其中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和盐酸,盖上大培养皿的盖子(盖子内壁贴有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以及干、湿两条有色布条)。让学生围绕实验现象综合研究氯气的性质,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实验中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解决认知冲突中释疑解惑。
  整合后的实验从形式上来看更加新颖,具有探究性、绿色化、综合化等特点,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共同研究来认识氯气的性质,对实验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内在结构来看更加综合,以实验为中心开展研究,能够帮助学生综合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深层兴趣,实现实验兴趣向学科兴趣的迁移,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初级中学课本(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祖浩等著.化学教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4]王祖浩,王程杰主编.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5]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 梳理了“形态分析法”的内涵、功能,提出了中学化学素材中也蕴含着运用此方法进行教育的内容和机会;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利用“形态分析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力、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案例,总结了实践策略: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中恰当融入“形态分析法”的内涵;第二,教学过程设计中充分展开“形态分析法”的讨论。最后略谈了研究的体会。  关键词: 形态分析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摘要:分析了2016年全国卷Ⅰ理综化学试题学生答题情况及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在复习过程中要进行深度复习以提高复习效果。提出深究原理,观念统领;结合情境,思维建模;加强实验,提升素养;重视计算,强化定量思维;培养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深度复习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高考;高三化学;问题分析;深度复习;策略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008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
城市名片  哈爾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别称“冰城”,是东北北部地区交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的中心。哈尔滨地处亚洲东北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每当冬季,这里银装素裹,厚厚的白雪营造出梦幻美丽的童话世界。这里最著名的国际冰雪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十五届,冰雪文化已经深深渗入每一个哈尔滨人的血液中
摘要: 陆军老师在专著《让教学成为研究》中系统阐述了广义“教学即研究”主张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要义,该主张及其形成过程构成了一则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个案。其中,凝炼教学主张的行为、“教学即研究”主张的内涵以及该主张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都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规律,值得广大一线教师的研读、品味和借鉴。  关键词: 让教学成为研究; 教学即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 1005-6629(
摘要:探讨了教材配套网站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如何系统建设教材配套网站,重点论述了教材配套网站的界面设计和内容设计,并对教材配套网站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教学网站;网络教材;课程整合;网站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4-0050-03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教育网站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目前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类教育教学网站
摘要:以“海水中的元素”为例,按照“情境-问题-活动-认知发展”的线索递进式设计教学,并将几种线索编织成立体网状结构融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新奇、疑问,在不断探究中逐步达到学习目的,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摘要:采用实验探究和计算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一种金属与多种盐溶液反应”或“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的体系模型化,浅显直观地展示了该过程中各种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只是由于活动性差异、离子扩散和原电池效应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优先性”的效果。模型真实地再现了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体系的动态平衡,直接观察到充分反应后固体和溶质的微粒种类,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析出固体枝状结构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金属
摘要: 在中考化学试题中,常涉及生成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研究发现,此类试题的一些相关曲线图存在科学性问题。基于数字化的实验研究表明,此类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在直角坐标系内并不是呈现上升型的一次函数图像,而是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平缓的曲线。在中考命题时,涉及的图像素材应该尽量真实合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  关键词: 中考化
摘要: 以有机制备实验复习教学为例,展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重构案例的设计过程。该案例设计融合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等模块,通过理论分析、演示实验、实验改进等,探究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的改进与优化,建构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和形成有机制备实验的思维模型。获得如下教学启示: 专题复习生本化;模块跨界融合化;素养提升进阶化;认知梳理结构化;问题解决模型化;资源捕捉及时化等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38-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和话题,给予了教师一定的运用教材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紧扣重点、大胆取舍,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创新设计引导探究”是苯酚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