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故乡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里流动着清浅溪流、平缓山丘一重一重披着针叶林,罗马尼亚中部群山谷地里,游人聚在帕丽斯城堡(Castelul Peles)庭院咖啡座、手握饮料,呵口气,仿佛都能吐出烟雾来。
  
  美好巴黎风
  
  这里是罗马尼亚川夕凡尼亚地区的东南边、占全国1/3土地的喀尔巴阡山从北向西折的拐弯处,山中森凉,充满金属般的兵气。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兰姆·史托克(Bram Stoker)以这与世隔绝的山区为舞台,创造出“吸血鬼伯爵”德古拉(《Dracula》),19世纪末罗马尼亚的德裔国王卡洛尔一世(Carol I)也因这里“像故乡黑森林一样”,在山坳处做了个小窝。
  兼容文艺复兴与歌德式外墙的帕丽斯城堡,是卡洛尔一世的夏宫,圆水池前拥着巴洛克式大理石庭园,兵器室里藏有15-16世纪各国军械盔甲、起居室挂着贵族肖像、一堂一堂细工家具……卡洛尔国王在位的48年(1866-1914),正是欧洲19世纪末至一次大战前的“美好年代”,那也是罗马尼亚的黄金时代,全国兴筑铁路网、开采石油,农牧产丰富的罗马尼亚成为当时东欧最富国,首都布加勒斯特还被称为“巴尔干的小巴黎”。
  它的确也很像巴黎。由卡洛尔国王规划的布加勒斯特拥有12座湖泊、森林环绕,为纪念二战阵亡战士所建的凯旋门立于城北,林荫大道由北往南蛛网般连接着一座座广场,流淌城中的邓波维茨河杨柳垂岸,喷泉处处,仿佛流曳着朦胧的欢乐。
  
  独裁者治国
  
  58岁的导游蒂卡,母亲是记者、父亲是经济学者,她通晓多国语言,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当导游,她的脑中像有部纪录片,播映着罗马尼亚人的集体记忆。
  她是这么说的:“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罗马尼亚曾受奥匈帝国、鄂图曼土耳其统治,1877年独立后,布加勒斯特在二战时饱受盟军轰炸,战后齐奥塞斯库登场,逐渐走向独裁。”恶名昭彰的齐奥塞斯库执政末期铲除河岸民宅、令数万人民流离失所,盖出占地36万平方米、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五角大厦的第二大建筑体:人民宮(Casa Poporului)。
  半个下午,我们在独裁者所创造的巨大怪物内部从西到东、楼下到楼上,宫外广场也喧嚣聚集着抗议薪资过低的罗马尼亚老师。我以为1989年罗马尼亚人民走上街头、在布加勒斯特革命广场处决独裁者,总算苦尽甘来,蒂卡却说:“执政的还是同一批人,并没更好。”
  
  欢乐享美食
  
  由于曾受不同种族统治,罗马尼亚菜式融合欧亚,兼有法式的宫廷优雅和鄂图曼土耳其式的牧民豪放,旅途中我尝过一种可口的罗马尼亚肉卷Crochette,做法类似法式可丽饼:碎肉和洋葱裹在饼皮上卷起,“再洒点马铃薯碎、淋上奶油……”教我做法的罗马尼亚人自己讲着讲着,口水似要滴下来。还有一种加香料的肉丸子酸汤(Ciorba),以番茄做底的汤头浓郁,肉丸更是滑嫩爽口。
  老街跨进这间有巴洛克式外观的酒窖餐厅尝布加勒斯特菜,一碟青辣椒配薯条炸猪排,喝的仍是蔬菜酸汤,下肚后分量扎实,餐后甜点又吃了很久。这又很有巴黎风。当地人说,这就是罗马尼亚人的生活哲学:美酒美食、享受当下——就觉得人生是很快乐的。
  这天我们出了城,前往乡间、“真正的罗马尼亚”,山坡农园树梢挂着一颗颗苹果脸,农村大妈头绑花布在门前摆着自产蜂蜜、瓜果,三四小时来到北距布加勒斯特170公里的山城布拉索夫(Brasov),却像来到中欧。市政厅广场童话小屋般分布着中世纪屋宅,已有130年历史的工匠街上,一家家屋顶装饰上还辨得出这是从前的铁匠、木匠、编织坊。
  
  吸血鬼名产
  
  布拉索夫曾被奥匈帝国轰炸,市中心的圣母教堂外墙也被轰炸熏成黑的,因为黑色洗刷不去,此后便称为“黑教堂”。黑大门、黑屋顶、黑墙壁,大堂内的圣母画像脸也被熏黑,仍母鸡带小鸡般强韧地守护城民:外敌来时,砖砌教堂就是最后堡垒。该有一双多大翅膀,才能保护住这与世隔绝的凶险山林?
  喀尔巴阡山区气候复杂多变,我们本要乘缆车登帕坦山俯瞰城景,因为天候不佳、缆车没开;稍后来到另一处布吉山脚下,天气渐晴,但缆车仍不开放,管理员指指天色说:现在上山很危险。
  最不危险的结果是布拉索夫近郊的“吸血鬼城堡”布朗城堡(Castelul Bran),虽然沿山小摊堆满鬼里鬼气的吸血鬼面具、“惊声尖叫”娃娃,曾是山中收税站的城堡却很朴实,连个棺材什么的吸血鬼遭具也没有。倒是曾经住过15世纪川夕凡尼亚地区的抗鄂图曼土耳其英雄弗拉德大公,他喜以木棒穿刺、一招致命,因而成了布兰姆·史托克创造吸血鬼的原型。
  我们从布加勒斯特出城进城,一来一回两次都经过罗马尼亚石油城布洛叶什(Plotesti)的同一家“家乐福”。上了厕所、吃完甜筒,回车上再往布洛叶什市区南行,蒂卡点名念着两旁建筑:“银行、银行、药局、银行……你知道银行旁为何老有药局吗?银行榨光我们的钱,只好进药局吃药。”
  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引进技术,1989年后罗马尼亚门户大开、大量引进外资,结果全国资源都落入外资手中,“以前,一切是政府的,现在都是外国的。”蒂卡说,“资本主义正在残害我的国家。20年来,布加勒斯特没有一间新的医院、全国失业率达20%、有400万外劳在欧洲,罗马尼亚失去了一切……”
其他文献
她是经营精品的董事长,打扮贵气逼人,但外界却不知道,她曾经以摆地摊谋生,甚至穷到必须辍学去赚生活费。  2005年7月,标榜台湾第一家精品Outlet的礼客时尚馆,在台北市内湖COSTCO大卖场旁开始营业,经营5年后,内湖单馆年营收达5.5亿元(新台币,下同),董事长翁素蕙手上戴着欧米茄钻表,耳戴闪亮的钻饰,又骄傲又贵气。  拼命存钱“存了不拿出”  翁素蕙出身嘉义义竹的一户农家。小时候,她必须在
一边是,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包括人口红利耗尽,性别比骤升,老龄社会提早来临;另一边是,实行了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终于作出调整—— 允许“单独家庭”生育第二胎。尽管如此,对于许多梦想着生第二个孩子的都市年轻人,二胎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  许多人因为不是“单独家庭”,不合政策条件,被拦在“单独二胎”新政的大门口之外。他们要么不顾政策,顶着一切困难把二胎生下来,而面临着被政策惩罚的风险,要么屈服现有制度
走山路,访柚木庙    飞机降落在缅甸掸邦(Shan State)高原东枝的黑河(Heho)机场,手推板车上旅客的行李,被堆在机场外任君挑寻,几名红发碧眼外国游客看得瞠目摇头苦笑,黑河机场乡村原始得让人傻眼。东枝意为“大山”,到东枝的游客都是为了要一探茵莱湖(Inle Lake)的秀水风情。机场距离位于良瑞(Nyaung Shwe)镇的茵莱湖,约有20公里,将近1个小时的车程。离开机场后车子一直在
前段时间,《伽百农》(又名《何以为家》)在国内上映,海报上的介绍简洁又带着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吸引力——“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孩子的生育问题、家庭责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被搬上大银幕以一种真实到残酷的方式,放在了大众面前。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表达了自己想要“丁克”的生活态度,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的生育欲望越来越低”获得了上千数的回答。不免会有人疑惑,年轻人都怎么了,
埃及革命后,继续爆发出一连串的抗议示威。反政府的、争取自由的、要涨工资的、不满官僚的,诉求多种多样。在首都开罗,抗议示威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我要每天去看一起抗议示威!”话音刚落地,我就后悔了。  第一天,我们听说在举世闻名的“埃及博物馆”外会有一起抗议活动。但是,穿过开罗拥堵的车流,总算赶到现场,一看,抗议已经结束了。  我心想,完了。项目刚一开头,看来就要落空。  但是在开罗,我真
雪花飘飘,香气氤氲,春节又快到来了。恐怕很多人都在思考,现在这年到底该怎么过?  笔者就“过年”这个话题询问过很多人,其中一个是企业的干部,参加工作二十几年,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拿过,数千元的工资也拿过,生活比较舒适。对于过年,她很感慨:“现在过年真没意思,真无聊。”而有此感慨的不仅仅是她。这是否说明,现在的年确实是很没意思、很无聊了呢?  但奇怪的是,大多数成年人只要一提起小时候的过年就马上来了
石田衣良  日本作家,本名石平壮一。196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成蹊大学经济系。作品题材广泛,包括青少年犯罪小说、经济犯罪悬疑小说、情欲小说、爱情小说等。  池袋“小宇宙”  这是东京的一个另类街区。动漫或色情电玩招贴塞满了街道两旁的店铺橱窗;伸出房檐的中文店招,不到午饭时分就排起长龙;太阳晒屁股才苏醒过来的年轻人,散落在市政公园里,呆望着循环落下的喷水池水珠,一股青春火焰难觅出口。  这就是池袋
凯特·贝琴萨(Kate Beckinsale)1973年7月2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代表作品有《珍珠港》、《决战异世界》、《凡赫辛》、《命运好好玩》、以及《真相至上》。她在2012年1月推出两部新作《决战异世界:未来复苏》、以及《禁运品》。   凯特·贝琴萨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演艺世家,父亲是英国著名的喜剧演员李察·贝琴萨,自小受艺术薰陶而显出表演天赋。凯特在牛津大学就读时曾被发掘在改编自莎翁名剧
阿多尼斯在写爱德华·萨义德的简短评论中写道,萨义德思想的独特性不在于他忠实于自己的巴勒斯坦属性,而首先在于他的世界性。这个观点其实并不稀奇,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就是,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但如果把这个常识性的论断搁置在具体的语境下,就知道阿多尼斯的意涵与所指了。在一种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下,这个常识就变成了大逆不道之语。萨义德在西方,阿多尼斯在东方—他们两人构成了阿拉伯文化世界的两极,一个身处西方世界,向人们
调查称,英国人平均每年花掉34亿英镑寻找生活的另一半。购买新衣服和下馆子吃大餐是单身男女大笔撒钱的主要理由。   英国约会公司Match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年英国有大约3700万个约会,而单身男女在每一次约会上划掉的钱数是47英镑。每年,平均每个单身男女为找到中意伴侣所花费的金钱数额达到1107英镑。而他们每年花在娱乐活动、去酒吧和下馆子的费用达到13亿英镑,为参加约会购买新衣服的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