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創舉譜寫澳門華章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國家現代化進程
  夯實回歸基礎
  今年是新中國建國70年,也是澳門回歸祖國20年,更是“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20年。澳門回歸前,在1978年12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此後的一個時期,我們稱為澳門回歸前的20年,在這個時期裏,中央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1992年,鄧小平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沿途發表了重要談話,標誌著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而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佈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
  改革開放開啟了國家現代化建設、走向強國之路,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繁榮的基礎,在改革開放新的階段裏,國家先後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對於香港、澳門的回歸之路,國家投入了充分的工作準備,包括“一國兩制”的頂層設計,以及回歸前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進行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中葡雙方就澳門問題進行的4輪談判,分別發表《中英聯合聲明》、《中葡聯合聲明》,以及兩個特區的基本法起草工作,確保香港、澳門的平穩過渡和回歸後的繁榮,讓“一國兩制”這一富有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超前性的政策實踐開來。正是回歸前國家開啟的現代化進程和迎接港澳回歸的大量工作,為香港、澳門回歸後創造了非常好的發展條件和機遇。
  1999年,中央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從殖民地性質政府轉變為高度自治的特區政府,雖然“一國兩制”首先被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但當時全世界都仍在關注澳門回歸以後的路怎麼走,澳門“一國兩制”到底如何實踐?但經過20年的摸索和積累,澳門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之路。澳門自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制度保障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活力顯現,民生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當前,澳門各項經濟指標已是國際領先,並受到國際社會公認。尤其,近年隨著區域合作深化,港珠澳大橋通車,到訪遊客數量的不斷增長為澳門經濟增添了光彩,博彩業在旅遊業的帶動下亦不斷蓬勃發展。
  澳門回歸後的20年,也是國家發展最快的20年。走進新世紀,國家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改革開放事業勢如破竹,國家一年一發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開闢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發展之路,老百姓在平穩的環境下參與、見證國家發展,生活水準逐步提升,獲得感日益顯著。對於這樣一個國土之大,國情之複雜的國家而言,能取得這樣的成果,令全世界都稱之為“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例子”,“超越想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澳門作為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窗口,深切感受到國家和澳門自身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實力、人民生活、科技發展等都得到極大提高,澳門人既是見證者,更是受益者,不僅分享到“一國兩制”優越制度帶來的巨大紅利,與內地居民的聯繫也日益緊密,積極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可以說,有國家這個大後方、大依靠,澳門才得以迎來20年黃金般的發展期,也可以說,澳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強大後盾和堅定支持。因而,20年來,澳門始終邁著扎實的腳步和國家同心、同向、同步快速發展。
  總結澳門經驗,
  堅決捍衛“一國”底線
  目前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實踐“一國兩制”,而香港落到今天的地步,是各界都不想看到的。當前,香港出現逆流,持續三個月的暴力衝擊事件已嚴重破壞香港的“一國兩制”及繁榮穩定,戴口罩、著黑衣的亂港派、“港獨”分子、暴徒每天都上演不同規模的騷亂和暴力衝擊,趨勢越演越烈,不斷破壞和糟蹋香港,給曾經繁榮、自由、民主的香港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香港遭受的損失無法估量,經濟上對零售、旅遊、飲食和交通等行業影響均已浮現,香港本地經濟在第三季度很大機會出現負增長。若暴力衝突持續發生,內外交困,勢必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以及企業對港信心,重挫香港整體經濟。香港作為東方之珠,曾經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聯繫西方世界橋頭堡的香港,現在則成了西方反華勢力“反中亂港”、“顏色革命”的“試驗田”。美麗與繁榮成為奢侈的目標,而自由與民主則成為暴亂的藉口。為什麼會有這樣局面?就是有少數人不願意看到香港繁榮穩定,執意對抗法治,挑起事端,阻撓“一國兩制”事業發展,貽害香港,禍延民眾。可悲的是那些亂港分子,忽視了香港1997年已經永久回歸祖國的現實。從國家政治大局看,“一國兩制”一旦失敗,香港的損失將是全部,所以“一國兩制”必須成功,不許失敗!在執行“一國兩制”方針方面,必須清楚準確理解“一國”和“兩制”的含義,“一國”是大原則大前提。如果港人再不珍惜,一而再再而三給中央出難題,觸碰國家底線行為,給國家蒙羞,那“一國兩制”的“兩制”也不是不能調整的。
  “一國兩制”是中國的一個偉大創舉,從理論到實踐,由沒有經驗到逐步形成比較系統的思考,應該說,這個制度是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一國兩制”更不是空話不是空想,現在已經是社會整體的共識。澳門回歸20年的發展,堅持“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沒有發生重大的政治動亂事件,“一國兩制”實踐得比較穩定,比較健康。這就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最生動、最有力的事實證明,當中有很多規律可以總結和討論。總結澳門回歸的第一個20年的成功經驗,在第二個20年,把“一國兩制”推向更高的水準,澳門有這個必要性和基本的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當前香港出現暴亂問題,嚴重挑戰“一國兩制”的原則底線,對此,澳門更要保持高度警惕,堅定落實基本法要求的《維護國家安全法》,有效防止外國勢力、港獨勢力對澳門進行干預和滲透,堅決捍衛“一國”底線,不允許外部勢力對澳門指手劃腳。
  進入新時代,站在回歸20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下,澳門應結合回歸以來的發展,全面總結澳門“一國兩制”落實二十年來的經驗與體會,包括“澳門順利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澳門回歸至今保持繁榮穩定”、“澳門同胞真正實現當家作主”、“澳門的制度特色和意識形態延續不變”、“澳門與祖國內地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互利共贏的優勢更加明顯”、“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城市的魅力不減當年,對外交往更加活躍”等這六個方面總結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成功事實與經驗,歸納出澳門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進步的動力等規律。把握好發展的基本規律,從各領域各界別,去做充分的體會,對社會的關注點做深入地思考和判斷,做好這些工作,助力澳門以更高的發展水準推進第二個20年的發展。這對於澳門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善用“兩制”之利,
  續寫“一國兩制”新篇章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這正是澳門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2018年澳門GDP實際增長4.7%,約545.4億美元(約為4403億澳門元),人均高達8.26萬美元(約為666893澳門元),這幾乎是香港人均GDP的三倍,其位居世界第四,亞洲第二(僅次於卡塔爾),堪稱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財政儲備由基本儲備及超額儲備組成,2018年12月底,澳門財政儲備的資本金額按年增長3.8%至5,088億元;其中,基本儲備及超額儲備分別為1,475億及3,613億元。鑒於財政儲備的不斷累積,特別是超額儲備規模的擴大,是澳門財力穩固的標誌之一。在特殊的經濟結構下,未來澳門維持每個月不少於200億澳門元的收入,即能持續較為寬鬆的財政開支。由於經濟發展速度快,澳門社會民生改善的幅度也很大,除法律規定的養老金外還有其他各項津貼,可以視為全球性的高指標。例如從2007年起,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落實推行涵蓋了幼兒、小學和中學的十五年免費教育,這在全球尚屬少數,其次是“現金分享計畫”,自2008年起已經實行11年,具體金額還在不斷提升,這是其他大、中、小型經濟體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此外,還有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水電費補貼等福利,可以說,澳門目前的民生水準保持著非常高的水準。隨著日益加深融入國家發展,包括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澳門將迎來更加重大的發展機遇,也因為中央政府給予澳門特區各方面大力的支持,使澳門在合作中得到真實的成果。更可以說,如果沒有“一國兩制”就沒有澳門今天的成就,這是澳門全社會都必須具備的共識。
  澳門面向未來,視野要更開闊、步履要更堅定、信心要更堅強!在新一屆行政長官賀一誠先生的帶領下,團結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智慧和努力,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力爭將澳門建設成為有更高國際知名度、有更高經濟效益、有廣泛聯繫管道、有自身獨特運行優勢的一個國際化先進城市,用更高的成績來檢驗“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續寫“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篇章!
其他文献
2月21日,體育委員會在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會議室舉行全體會議,會議由社會文化司司長、體育委員會主席譚俊榮主持,討論了多項議題。   會上,譚俊榮指出,國家剛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在共建人文灣區方面,也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推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未來,澳門體育界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思維,共同推動澳門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體育發展。  
期刊
沐風瀝雨70載,啟航新征途   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這份8分多鐘、800多字、贏得8次雷鳴般掌聲的講話,深情回顧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新征程上再啟航的方向,昭示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比光明的前景!講話極大提振全民信心,激發愛國熱情,點燃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奮鬥豪情,凝聚起同心
期刊
在這數碼化時代,應用於文獻檔案整編、數碼化典藏、史料共享等技術愈趨成熟,昔日一些較難保存和借閱的珍貴史料,透過數碼技術得以長久保存。文獻資料庫的構建不但能系統地呈現歷史面貌,更具有時代意義,是文化傳播及傳承的重要載體。澳門基金會籌劃多年的大型文化工程項目“澳門記憶”於今年8月正式推出,以網上互動多媒體資料庫的形式,把專屬澳門的人文記憶永續保存。  各界見證“澳門記憶”啟動   “澳門記憶”文史網啟
期刊
澳門將在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實施“膠袋徵費”,拖沓多年後,澳門終於踏出“污者自付”、“以法限塑”的第一步,儘管較香港起步遲十年,但遲到總好過沒到!筆者期望趁著這契機,澳門能進一步加快限塑減廢部伐,更重要是儘快落實回收廢膠的在地資源化工作,令澳門成為真正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市。   根據統計,二零一七年的塑膠廢棄量為11 萬7,461 噸(佔城市固體廢物量的23%),即平均每日的塑膠廢棄量為32
期刊
社會企業在澳門,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然而,對很多市民而言,卻仍是一個陌生的事物,甚至許多人對什麼是社會企業充滿疑問。特區政府在2009年施政報告提倡發展社會企業,2011年開始透過資金支持鼓勵民間開辦社會企業以來,越來越多的社會服務團體投入開辦社會企業,有政府公共資金資助的,有社會服務團體自資開辦的,也有商業機構和社會團體合辦的,那麼,今天,澳門的社會企業發展得如何了呢?他們是如何在商業競爭市場
期刊
繼中國兩大首富,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先後突然地宣佈退出公司管理層,退休缷任之後,中國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也於近日卸任聯想控股(天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職,同時不再擔任董事,也“缷任”了。   不但如此,中國共產黨杭州市委辦公廳向轄下各區發佈通知,準備派駐百名“政府事務代表”進入阿里巴巴集團、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等重點企業。此外,河南、廣東及貴州等地,也傳聞將派出政府官員進駐當地企業。  
期刊
社企目的是實現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兩者孰輕孰重?   澳門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女士:澳門目前社會企業不多,大多都是在政府推出社會企業資助計劃,以一筆種子基金扶助非牟利社會團體創辦的社會企業,目的是解決某一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貧窮問題,發展也面對種種困難,規模也很有限,員工則主要是弱勢群體如殘疾或智障人士,可選擇的行業限於清潔、洗衣、產品制作及零售等。然而,在香港,社企發展得很蓬勃,而且涉及行業早
期刊
九澳新監獄2010年8月動工興建,按照規劃,原定於2014年底全部落成。至今工程起足將近十年,然而,四期工程才勉強完成兩期。剩餘的兩期工程,又究竟什麼時候完成,有關部門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答案,由頭到尾一筆糊塗賬。因為工程延期,除了時間成本損失外,多年來又帶來工程預算不斷追加,公帑安全得不到保障,社會既擔憂,又無奈,對當局的公共工程監管能力產生強烈質疑。   新監獄工程延期費用超支,至於原因,社會眾說
期刊
眾所周知,澳門作為旅遊城市,人多地少,有限的公共空間使用權爭議從來不陌生,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如何優化現有公共空間?如何開拓更多的公共空間?   辜文逹諮詢委員認為,一個旅遊城市的發展,必然產生遊客和當地居民的矛盾。社區服務對象是居民和遊客,應針對居民的角度出發,包括生活空間、作息條件等的满意度,居民對遊客的接受程度,全盤考慮,不可傾斜向一方。以關前街為例,現時設行人專區特色市集,帶動人流去體
期刊
由舊區重建發展到都市更新,一個五年又一個五年,進展如同老牛拖車,社會上也一直看不到有任何眉目,為此社會上湧現大量批評之聲。自8月賀一誠競選期間多次提到推動都市更新的決心,再度讓都市更新成為本澳社會熱話。9月18日,都市更新公司董事會主席林金城表示,未來舊區重建,業主需要負擔建築費用,他稱:“(業主)應該係好樂意,一間舊嘅屋,到時畀返一間新嘅你,有電梯嘅(屋)。”同時强調重建區內的密度不會增加,重建
期刊